《成功学》第9章第1节创新必胜保守必败_门锁不搭牙的米_百度空间
第九章 创新致胜

创造力是最珍贵的财富,如果你有这种能力,就能把握生活的{zj0}时机,从而缔造伟大的奇迹。

{dy}节 创新必胜保守必败

你的心理状态决定你的能力。你能做多少,要看你想做多少而定。成功都是保留给具有“我能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态度的人。

一 什么是创新
首先,让我们来弄清“创造性思考”的含义。大部分人都把“创造性的思考”想象成电或小儿麻痹症疫苗的发现,或小说创作,或彩色电视机的发明。不错,这些都是创新的结果。但是,创新不是某些行业专有的,也不是超常智慧的人才具备。
那么,什么是创新呢?
一个低收入的家庭订出一项计划,使孩子能进{yl}的大学。这就是创新。
一个家庭设法将附近脏乱的街道变成邻近最美的地区。这也是创新。
想法子简化资料的保存,或“没有希望”的顾客推销,或让孩子做有建设的活动,或使员工真心喜爱他们的工作,或防止一场口角的发生,拿破仑•希尔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很实际的每天都会发生的创新的实例。
什么叫创新?《伊索寓言》里的一个小故事给我们一个形象的解释:一个暴风雨的日子,有一个穷人到富人家讨饭。
“滚开!”仆人说,“不要来打搅我们。”
穷人说,“只要让我进去,在你们的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仆人以为这不需要花费什么,就让他进去了。
这个可怜人,这时请救厨娘给他一个小锅,以便他“煮点石头汤喝”。
“石头汤?”厨娘说,“我想看看你怎样能用石头做成汤。”于是他就答应了。穷人于是到路上拣了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
“可是,你总得放点盐吧。”厨娘说,她给他一些盐,后来又给了豌豆、薄荷、香菜。{zh1},又把能够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在汤里。
当然,您也许能猜到,这个可怜人后来石头捞出来扔回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
如果这个穷人对仆人说:“行行好吧!请给我一锅肉汤。”会得到什么结果呢?因此,伊索在故事结尾处总结道:“坚持下去,方法正确,你就能成功。”
创新不需要天才。创新只在于找出新的改进方法。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因为能找出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办法。接着,我们来看看,怎样发展、加强创造性的思考。
培养创造性的思考的关键是要相信能把事情做成。要有这种信念,才能使你的大脑运转,去寻求做这种事的方法。
拿破仑•希尔问PMA 成功之道训练班上的学员:“你们有多少人觉得我们可以在三十年内废除所有的监狱?”
学员们显得很困惑,怀疑自己听错了。一阵沉默以后,拿破仑•希尔又重复:“你们有多少人觉得我们可以在三十年内废除所有的监狱?”
确信拿破仑•希尔不是在开玩笑以后,马上有人出来反驳:“你的意思是要把那些xx犯、抢劫犯以及强奸犯全部释放吗?你知道会有什么后果吗?这样我们就别想得到安宁了。不管怎样,一定要有监狱。”
大家开始七嘴八舌:
“社会秩序将会被破坏。”
“某些人生来就是坏坯子。”
“如有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监狱呢!”
“难道你没有看到今天报上谋杀案的报道吗?”
还有人提出必须有监狱,xx和狱卒才有工作做。
拿破仑•希尔接着说:“你们说了各种不能废除的理由。现在,我们来试着相信可以废除监狱,假设可以废除,我们该如何着手。”
大家有点勉强地把它当成试验,沉静了一会儿,才有人犹豫地说:
“成立更多的青年活动中心可以减少犯罪事件。”
不久,这群在10 分钟以前坚持反对意见的人,开始热心地参与了。
“要xx贫穷,大部分的犯罪都起源于低收入的阶层。”
“要能辨认、疏导有犯罪倾向的人。”
“借手术方法来医治某些罪犯。”
总共提出了78 种构想。
这个实验的重点是:当你相信某一件事不可能做到时,你的大脑就会为你打出种种做不到的理由。但是,当你相信——真正地相信,某一件事确实可以做到,你的大脑就会帮你找出能做到的各种方法。

二 创新的特点
与常规性思维相比较,创新思维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是:
(一)独创性
创新性思维的特点在于创新,它在思路的探索上、思维的方式方法上和思维的结论上,那独具卓识,能提出新的创见,作出新的发现,实现新突破,具有开拓性和独创性。常规性思维是遵循现存常规思维的思路和方法时进行思维,重复前人、常人过去已经进行的思维过程,思维的结论属于现成的知识范围。人生思维所要解决的是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常规性思维所要解决的是实践中经常重复出现的情况和问题。
注意观察研究,可以看到我们周围有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是不加分析地接受现在的知识和观念,思想僵化,墨守陈规,安于现状。这种人既无生活热情,更无创新意识,另一种是思想活跃,不受陈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注意观察研究新事物。这种人不满足于现状,常常给自己提出疑难问题,勤于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创新。我们应该学习后一种人,培养和锻炼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它的机动灵活性
创新性思维不局限于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程序和方法,它既独立于别人的思维框架,又独立于自己以往的思维框架。它是一种开创性的、灵活多变的思维活动,并伴随有“想象”、“直觉”、“灵感”等非规范性的思维活动,因而,具有极大的随机性、灵活性,它能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
常规性思维一般是按照一定的固有思路方法进行的思维活动,他们的思维缺乏灵活性。
(三)风险性
创新性思维的核心是创新突破,而不是过去的再现重复。它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没有有效的方法可套用,它是在没有前人思维痕迹的路线上去努力控制。
因此,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不能保证每次都取得成功,有时可能毫无成效、有时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这就是它的风险。但是,无论它取得什么样的结果,都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因为即使是它的不成功结果,也向人们提供了以后少走弯路的教训。常规性思维虽然看来“稳妥”,但是它的根本缺陷不是能为人们提供新的启示。

三 创新的意义
人们为了取得对尚未认识的事物的认识,总要探索前人没有运用过的思维方法,寻求没有先例的办法和措施去分析认识事物,从事获得新的认识和方法,从而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运用创新性思维,提出的一个又一个新的观念,形成的一种又一种新的理论,作出的一次又一次新的发明和创造,都将不断地增加人类的知识总量,丰富人类的知识宝库,使人类去认识越来越多的事物,为人类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和“幸福乐园”的飞跃创造条件。
创新性不满足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努力探索客观世界中尚未被认识的事物的规律,从而为人们的实践活动开辟新领域、打开新局面。没有创新性思维,没有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人类的实践活动只能停留在原有水平上,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在创新中发展,开拓中前进,必然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
拿破仑•希尔指出,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创造性的思维。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只有通过有所创造,为人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和真正幸福。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的成功,更可以使人享受到人生的{zd0}幸福,并激励人们以更大的热情去继续从事创造性实践,为我们的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实现人生的更大价值。
提到创新,有些人总是觉得神秘,似乎它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办到。其实,创新有大有小,内容和形式可以各不相同。创新活动已经不仅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事,它已经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很多人都可以进行创新性的活动,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可以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人们在事业上新的追求、新的理想、新的目标会不断产生,在为新的事业创造奋斗中,实现了这些新的追求、理理、目标,就会产生新的幸福。创新是永无止境的,人类的幸福是没有终点的,人的幸福的实现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造的过程。
创新和幸福是什么关系?拿破仑•希尔说,创新是力量、自由及幸福的源泉。英国xx哲学家罗素把创新看作是“快乐的生活”,是“一种根本的快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创新是生活的{zd0}乐趣,幸福寓于创新之中,他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什么是生活的{zd0}乐趣?我认为,这种乐趣寓于与艺术相似的创新性劳动之中,寓于高超的技艺之中。如果一个人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劳动,他一定会竭尽全力使其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充满美好的东西,生活的伟大、幸福就寓于这种劳动之中。”这些论述深刻的揭示了创新的幸福的内在联系,说明创新是获得新的幸福的源泉。
为什么说创新是人类获得新的幸福的源泉和动力?我们知道,幸福是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所追求的目标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然而怎样才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呢?要靠劳动、靠工作,为事业奋斗。而人们需要的内容不断发展的,需要的层次是不断提高的,旧的需要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需要;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了,又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要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需要满足了,实现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就要靠创新。社会的进步在于创新,人的幸福和成功与否也在于创新。
世界上因创新而获成功的人简直就是不胜枚举。
法国美容品制造师伊夫•洛列是靠经营花卉发家的,他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感触颇深地说道:
“能有今天,我当然不会忘记卡耐基先生,他的课程教给了我一个司空见惯的秘诀,而这个秘诀我尽管经常与它擦肩而过,但过去却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也没有把它当作一回事来对待。“而现在我却要说,创新的确是一种美丽的奇迹。”
伊夫•洛列1960 年开始生产美容品,到1985 年,他已拥有960 家分号,各个企业在全世界星罗棋布。
伊夫•洛列生意兴旺,财源茂盛,摘取了美容品和护肤品的桂冠。他的企业是{wy}使法国{zd0}的化妆品公司“劳雷阿尔”惶惶不可终日的竞争对手。
这一切成就,伊夫•洛列是悄无声息地取得的,在发展阶段几乎未曾引起竞争者的警觉。
他的成功有赖于他的创新精神。
1958 年,伊夫•洛列从一位年迈女医师那里得到了一种专治痔疮的{tx}药膏秘方。这个秘方令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根据这个xx,研制出一种植物香脂,并开始挨门挨户地去推销这种产品。
有{yt},洛列灵机一动,何不在《这儿是巴黎》杂志上刊登一则商品广告呢?如果在广上附上邮购优惠单,说不定会有效地促销产品。
这一大胆尝试让洛列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当他的朋友还在为他的巨额广告投资惴惴不安时,他的产品却开始在巴黎畅销起来,原以为会泥牛入海的广告费用与其获得利润相比,显得轻如鸿毛。
当时,人们认为用植物和花卉制造的美容品毫无前途,几乎没有人愿意在这方面投入资金,而洛列去反其道而行之,对此产生了一种奇特的迷恋之情。
1960 年,洛列开始小批量地生产美容霜,他独创的邮购销信售方式又让他获得巨大成功。在极短的时间内,洛列通过各种销售方式,顺利地推销了70 多万瓶美容品。
如果说用植物制造美容品是洛列的一种尝试,那么,采取邮购的销售方式,则是他的一种创举。
时至今日,邮购商品已不足为奇了,但在当时,这却是行之所未行。
1969 年,洛列创办了他的{dy}家工厂,并在巴黎的奥斯曼大街开设了他的{dy}家商店,开始大量生产和销售美容品。
伊夫•洛列对他的职员说:
“我们的每一位女顾客都是王后,她们应该获得象王后那样的服务。”
为了达到这个宗旨,他打破销售学的一切常规,采用了邮售化妆品的方式。
公司收到邮购单后,几天之内即把商品邮给买主,同时赠送一件礼品和一封建议信,并附带制造商和蔼可亲的笑容。
邮购几乎占了洛列全部营业额的50%。
洛列式邮购手续简单,顾客只需寄上地址便可加入“洛列美容俱乐部”,并很快收到样品、价格表和使用说明书。
这种经营方式对那些工作繁忙或离商业区较远的妇女来说无疑是非常理想的。如今,通过邮购方式从洛列俱乐部获取口红、描眉膏、唇膏、洗澡香波和美容护肤霜的妇女已达6 亿人次。
伊夫•洛列通过邮售建立与顾客的固定联系。他的公司每年收到8 千余万封函件。有些简直同私人信件没有两样,附着照片和亲笔签名,信中叙友情,表信任,写得亲切感人。当然,公司的建议信往往写得十分中肯,绝无生硬地招揽顾客之嫌。这些信件中总是反复地告诉订购者:美容霜并非{wn},有节奏地生活是{zj0}的化妆品。而不象其他商品广告那样,把自己的产品说的天花乱坠,功效无与伦比。
公司通过电脑建立了一千万名女顾客的卡片,每逢顾客生日或重要节日时,公司都要寄赠新产品和花色名片以示祝贺。
这种优质服务给公司带来了丰硕成果。公司每年寄出邮包达900 万件,相当于每天3~5 万件。1985 年,公司的销售额和利润增长了30%,营业额超过了25 亿,国外的销额超过了法国境内的销售额。
如今,伊夫•洛列已经拥有400 余种美容系列产品和800 万名忠实的女顾客。
伊夫•洛列经过辛勤的劳动和艰苦的思考,找到了走向成功的突破口和契机。化妆品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令人触目惊心,如果亦步亦趋,墨守陈规,那肯定只能成为落伍者。
伊夫•洛列设计出与强大的竞争对手xx不同的产品——植物花卉美容品,使化妆用品低档化、大众化,满足众多新、老顾客的需要,所以他把竞争对手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洛列力求同中求异,别出机杼,另寻蹊径,打破传统的销售方式,采全新的销售方式——邮售,赢得了为数众多的固定顾客,从而为不断扩大生产打一下了坚实基础。
洛列的经历正好证实了拿破仑•希尔的话:“如果你想迅速致富,那么你{zh0}去找一条终南捷径,不要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去拥挤。”
“我的成功秘决很简单,那就是永远做一个不向现实妥协的叛逆者。”
这是美国实业家罗宾•维勒的话。
罗宾•维勒的言行是一致的。
当全美短帮皮靴成为一种流行时尚的时候,每个从事皮靴业的家几乎都趋之若鹜地抢着制造短皮靴供应各个百货商店,他们认为赶着大潮流走要省力得多。
罗宾当时经营着一家小规模皮鞋工场,只有十几个雇工。
他深知自己的工场规模小,要挣到大笔的钱诚非易事。自已薄弱的资本、微小的规模,根本不足以和强大的同行相抗衡。
而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权,争取有利地位呢?
罗宾选择了两条道路:
一是在皮鞋的用料上着眼。就是尽量提高鞋料成本,使自己工场的皮鞋在质量上胜人一筹。然而,这条道路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行走起来是很困难的,因为自己的产品本来就比别人少得多,成本自然就比别人高了,如果再提高成本,那么获利有减无增。显然,这条道路是行不通的。
二是着手皮鞋款式改革,以新{lx1}。罗宾认为这个方法不失妥当,只要自己能够翻出新花样、新款式,不断变换,不断创新,着着占人之先,就可以打开一条出路,如果自己创造设计的新款式为顾客所钟爱,那么利润就会接踵而至。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罗宾决定走第二条道路。
他立即召开了一个皮鞋款式改革会议,要求工场的十几个工人各竭其能地设计新款式鞋样。
为了激发工人的创新积极性,罗宾规定了一个奖励办法:凡是所设计的新款鞋样被工场采用的设计者,可立即获得1000 美元的奖金;所设计的鞋样通过改良可以被采用,设计者可获500 美元奖金;即使设计的鞋样不能被采用,只要其设计别出心裁,均可获100 美元奖金。
同时,他即席设立了一个设计委员会,由五名熟练的造鞋工人任委员,每个委员每月例外支取100 美元。
这样一来,这家袖珍皮鞋工场里,马上掀起了一阵皮鞋款式设计热潮,不到一个月,设计委员会就收到40 多种设计草样,采用了其中三种款式较别致的鞋样。立即召集全体大会,给这三名设计者颁发了奖金。
罗宾的皮鞋工场就根据这3 个新款式来试行生产了。
{dy}次出品是每种新款式各制皮鞋1000 双,立即将其送往各大城市推销。
顾客见到这些款式新颖的皮鞋,立即掀直了一种购买热潮。
两星期后,罗宾的皮鞋工场收到2700 多份数量庞大的订单,这使得罗宾终日忙于出入于各大百货公司经理室大门,跟他们签订合约。
因为订货的的公司多了,罗宾的皮鞋工场逐渐扩大起来,3 年之后,他已经拥有18 间规模庞大的皮鞋工场了。
不久危机又出现了,当皮鞋工场一多起来,做皮鞋的技工便显得供不应求了。最令罗宾头疼的情形是别的皮鞋工场尽可能地把工资提高,挽留自己的工人,即便罗宾出重资,也难以把其他工场的工人拉出来。缺乏工人对罗宾来说是一道致命的难关。因为他接到了不少订单,即无法给买主及时供货,而这将意味着他得赔偿巨额的违约损失。
罗宾忧心忡忡。
他又召集18 家皮鞋工场的工人召开了一次会议。他始终相信,集思广益,可以解决一切棘手的问题。
罗宾把没有工人可雇用的难题诉诸大家,要求大家各尽其力地寻找解决途径,并且重新宣布了以前那个动脑筋有奖的办法。
会场一片沉默,与会者都陷入思考之中,搜索枯肠想办法。
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小工举起右手请求发言,罗宾嘉许之后,他站起来怯生生地说:
“罗宾先生,我以为雇请不到工人无关紧要,我们可用机器在来制造皮鞋。”
罗宾还来不及表示意见,就有人嘲笑那个小工:
“孩子,用什么机器来造鞋呀?你是不是可以造一种这样的机器呢?”
那小工窘得满面通红,惴惴不安地坐了下去。
罗宾却走到他身边,请他站起来,然后挽着他的手走到主席台上,朗声说道:
“诸位,这孩子没有说错,虽然他还没有造出一种造皮鞋的机器,但他这个办法却很重要,大有用处,只要我们围绕这个概念想办法,问题定会迎刃而解。”
“我们永远不能安于现状,思维不要局限于一定的桎梏中,这才是我们永远能够不断创新的动力。现在,我宣告这个孩子可获得500 美元的奖金。”
经过四个多月的研究和实验,罗宾的皮鞋工场的大量工作就已被机器取而代之了。
罗宾•维勒的名字,在美国商业界,就如一盏耀眼的明灯,他的成功,与他时时保持锐意创新的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创意,是经营者通向富有的捷径,企业家的高低优劣之分也往往因此面产生。
茫茫商海,千帆竞渡,但只有那些有独辟蹊径的开拓精神的水手,才能迅速抵达彼岸。

四 创新需要
拿破仑•希尔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一位年迈的乡村医生驾着马车到了一个小镇,把他马拴好之后,悄悄地钻进一家药店,和一位年轻店员商谈一桩秘密生意。
一个多小时后,店员跟着医生走近马车,带回一个老式大铜壶,店员经过一番检查后,掏出一卷钞票递给老医生,这500 美金是年轻店员的全部积蓄。
老医生便给店员一张写好配方的小纸条。小纸条的价值究竟有多大,老医生自己不清楚,这个奇妙配方将创造多少大的奇迹,年轻店员也无太多把握。
后来,店员遇到了一位年轻美丽的姑娘,他请她品尝了铜壶中的饮料后,姑娘赞不绝口,再后来,这位姑娘成了年轻店员的妻子。更重要的是,他们一起用那位老医生的配方生产饮料,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这种饮料就是当今风靡全世界的可口可乐。
那位年轻店员的举措就是一种:商业直觉。
皮尔•卡丹{dy}次展出各式成衣时,人们就像在参加一次真正的葬礼,皮尔•卡丹被指责为倒行逆施。结果,他被雇主联合会除了名。不过,数年之后,当他重返这个组织时,他的地位提高了。从大学里直接聘请时装模特儿,使人们更加了解他的服装,确保了他的成功。
1959 年,皮尔•卡丹异想天开,举办了一次xx展销,这一个极其超常的举动,使他遭到失败。服装业的保护性组织时装行会对他的举动万分震惊,因而再次将他抛弃。可他在痛定思痛后,又东山再起,不到三四年功夫,居然被这个组织请去任主席。
就这样,皮尔•卡丹的帝国规模越来越大,不仅有男装、童装、手套、围巾、挎包、鞋和帽,而且还有手表、眼镜、打火机、化妆品。并且向国外扩张,首先在欧洲、美洲和日本得到了许可证。1968 年,他又转向家具设计,后来又醉心于烹调,并且他成了世界上拥有自己银行的时装家。
“卡丹帝国”从时装起家,30 年来,他始终是法国时装界的先锋。1983年,他在巴黎举行了题为“活的雕塑”的表演,展示了他30 年设计的妇女时装,虽然岁月已流逝了20~30 年,可他设计的这些时装仍然显得极有生命力,并不使人有落后的感觉。
卡丹在经营时装业的同时,还向其他的行业发展。1981 年,皮尔•卡丹以150 万美元从一个英国人手里买下了马克西姆餐厅,这一惊人之举在全巴黎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家座落在巴黎协和广场旁边,有着90 年历史的餐厅当时已濒于破产,前景十分暗淡,不少人对卡丹之举不理解,有人甚至怀疑这位时装界的奇才是否真有魔法使家餐馆会重放异彩。可是,三年过去后,马克西姆餐厅竟奇迹般地复生了。不但恢复了昔日的光彩,而且把它影响扩大到了整世界。马克西姆的分店不仅在纽约、东京落了户,同时在布塞尔、新加坡、伦敦、里约热内卢和北京安了家,卡丹经营的的以马克西姆为商标的各种食品也成为世界各地家庭餐桌上美味佳肴。卡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执法兰西文明的两大牛耳(时装、烹饪)而面向世界。”
40 多年来,皮尔•卡丹的事业不断扩展,现在他在法国有17 家企业,全世界110 多个国家的540 个厂家持有他颁发的生产许可证。他在全世界约有840 个代理商,18 万职工在生产“卡丹牌”或“马克西姆牌”产品,每年的营业额为100 亿法郎,皮尔•卡凡已成为法国xx富翁之一。
回顾皮尔•卡丹的成功之路,不难发现他自从步入法国时装业,就以服装设计敢于突破传统,富于时代感、青春感而著称。早在1955 年,皮尔•卡丹因创新而不容于同行,被逐出巴黎时装协会——辛迪加,然而他的服装设计并未因此而窒息,反而加速了发展。他在厚呢料大衣上打皱折;用透明面料做胸前打折的上衣;给新娘穿上超短裙;让模特穿上带网花的长统袜;他还设计出“超短型”的大衣、气泡裙;用针织面料为男士做西服..他在60年代末,推出一套女式秋季服装,就是以式样新、料子柔、做工精而成为时髦女郎和年轻太太的抢手货,一时轰动了巴黎。由于皮尔•卡丹设计刻意追求标新立异,因此,法国的时装界“卡丹革命”的旋风劲吹。
在销售方面,皮尔•卡丹讲究xxx、多层次。上至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下至微不足道的领带夹,都使用他的名字做商标。如皮尔•卡丹时装、打火机、香水、手表、地毯、框子、汽车、飞机..几乎一切有形的美化生活的东西都在他以皮尔•卡丹为商标的经营范围之内。这样,xxx、多层次的推销战略,使卡丹的各项经营走上了一条互为补充、流动式发展的道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功效。
对于皮尔•卡丹的发迹历程,拿破仑•希尔概括的特别好:经营需要创新。
经营离不开创新,管理也需要创新。
在美国的麦考密克公司的发展史上,曾出现过几乎倒闭的危机。公司创始人W•麦考密克是个个性豪放、江湖气十足的经营者,其管理方式逐渐落后于时代,公司越来越不景气,以至陷入裁员减薪的困境。正在此时,他得病暴死,公司经理一职由他的外甥C•麦考密克继位。新经理一上任,即向全体职工宣布截然相反的措施:“自本日起,薪水增加10%,工作时间适当缩短。”职工们顿时听呆了,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后来,面面相觑的职工,转而对C•麦考密克的新举措表示由衷感谢。因此,士气大振,全公司上下一致、同心协力,一年内就使公司扭亏为盈。
在麦考密克公司危难之际。两位经理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措施:减薪——加大了职工的危机感和不满情绪;加薪——振奋了职工的精神和感激之情。
其利弊得失,不言而喻。可见,好的创意不仅可以使企业起死回生,还会使企业兴旺发达。要使自己创造力旺盛,就得多方面寻求启示,越是从意想不到的地方去发掘,就越有可能突破框口,产生崭新的创意。
有个毛纺厂出产一种呢子,没想到质量不过关,呢子面上有许多白色斑点,结果产品积压没有销路。这时厂里的设计人员忽发奇想,既然有白色斑点的毛病不易克服,能否将这些斑点由瑕疵变成装饰呢?于是他们在生产中刻意追求那种效果,将斑点加大,{zh1}生产出一种别具一格的产品,名叫“雪花飘”,“雪花飘”上市便成了抢手货。厂里的人们称这种经营方式为“歪打正着”。
日本有个大的体育用品公司,也曾采取过违反常规的方案。他们独出心裁,起用外行搞新产品设计,原因是外行头脑中没有条条框框,反而更有可能想出个性强的新点子。果然一位足球教练——不折不扣的外行,经过认真的设计和研究,为这个公司推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运动鞋——散步鞋。这种鞋一投放市场就大受欢迎,甚至刮起了一股强劲的散步风潮。
上述两个例子,可以说都是利用逆向思维而取得成功的。一个是将缺点变优点,一个是拿外行当内行。逆向思维的好处在于,不受常识或常规的束缚,见人所不见之处,异想天开,从而产生新的创意。逆向思维的巧妙运用,常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五 创新必胜,保守必败
J•C•彭尼公司的经历证明了创新必胜,保守必败这个深刻而浅显的道理。与世界橄榄球联盟的鲁莽计划形成对比的,是他们那种极端的保守主义,不管是否已经过时,仍然死抱住那老一套的企业成功经验。J•C•彭尼公司的所作所为,在近20 年里一直是这种保守思想的一个典型例证。那时,消费大众已日益要求获得消费者信贷,并希望{zh0}能在一家商店买齐所需商品,而不必跑了这家又那家,同时人口的迁移也在趋向大城市及其近郊。但是,在这种新形势下,由于某些原因,彭尼公司并没有跳出那基本上是在乡村小镇里实行的付现买卖的老框框,使得自身无法继续扩展,只得在顺应潮流的竞争对手的合围中苦苦挣扎。{zh1},是一位主管职员的一份批评性的备忘录——他因越级上报而冒着砸饭碗的风险——才使得公司终于如梦方醒,认识到迫切需要对40 年来一贯坚持的经营路线和方针进行深刻反省。
1902 年春天的一个黎明,一位名叫吉姆•彭尼的年轻人在凯默勒、一个坐落在怀俄明州西南角的边境城镇上,开设了一家杂货店。他给这店取名叫“黄金准则”,以牢记他父亲根据xx戒律向他提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告诫:
“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他向全镇送发了大量传单,以告知商店开业的日子。开业那天,彭尼商店中一直到子夜时分才打烊,当日销售额为446.59 美元。打那以后,每星期除星期日是早晨8 点开门外,其余几天他从早晨7 点开始营业。晚上则要等到街上已没有一个矿工或牧羊人才关门。{dy}年商店的营业额是28898.11 美元。
在凯默勒,彭尼面对着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这个城镇主要是由一家矿业公司控制着,它所开设的商店实际在该地居垄断地位,因为那里的大多数业务是以赊销或以公司发给代价券方式成交的。彭尼商店既不提供任何赊销业务,也不能接受各种代价券。它所能提供的只是质量上乘的商品,使顾客愿意掏出现金,将东西买回家去。彭尼商店也不作任何新奇的装修,所有的商品都只是放在柜台上,让顾客看得见,摸得着,而且不论顾客购买多少,商品单价保持不变,彭尼商店还实行了退货服务:如果顾客对买的东西不满意,他们xx可以将它退回,并如数取回货款。
彭尼并不满足于只开一家店。随着凯默勒那家商店的日益兴隆,他考虑再开设一些商店。1905 年,他已拥有两家商店,总销售额接近10 万美元。
1910 年,彭尼将公司的名字由“黄金准则”改为J•C•彭尼公司。这时,他的连锁商店已发展到拥有26 家零售店,分布在西郊的6 个州。他保留了在凯默勒行之有效的策略,努力给他的顾客货真价实的商品——这通常是指尽可能低的价格。他仍坚持只用现金做交易的政策,也不对商店进行特别的装修,并维持较低的管理费用。这样,虽然商品价格低,公司仍然获得利润。彭尼为他的商店所选取的环境,也是他在这一段时间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他把这些商店局限在一些小城镇中,在那里,彭尼商店的经理们可能是社区中那些家喻户、待人友善和有口皆碑的成员。而且,由于在这些地方不像在大城市里那样会遇到激烈的竞争,这就更有助于彭尼司的迅猛发展。在短短的30年中,公司的商店便从2 家发展到近1500 家。
尽管彭尼公司取得了巨大发展,并在美国中部地区牢牢地站稳了脚跟,但是到50 年代时,对于以往一直取得成功的政策,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政策是不是需要加以改变?它们是否还合乎今日社会的潮流?彭尼公司是不是比以往任何时候更经不起竞争的考验?
从事日用商品经营的企业总是习惯于把西尔斯公司视为参照标准,来与这进行比较,因为西尔斯公司是一种高效率的、不断进取的大型企业的样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行不扩张策略的蒙哥马利•沃德公司最终发现自己已难以和西尔斯公司一争高低。而此刻,J•C•彭尼公司在对比了自己与西尔斯公司的销售统计数字后,也发现自己差了一大截。
尽管彭尼领导他的公司度过了公司青春期的艰难岁月,并取得迅速的发展和巨大的成就,可是由于他的合伙人所持的保守态度,导致了彭尼公司在二次大战后的20 年间迟迟没有针对市场的变化,诸如消费者信贷的提供,商品的多样化,以及城市市场的崛起等作出必要的调整、适应。这一时期彭尼公司所一心信奉的仍然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生意经。当然,彭尼公司起初在实行这种政策时还是合乎人们需要的,因为人们对众多独自经营的商店的懒散、低效和高价大为不满。但是,40 年过去了,时过境迁,就极有必要对这一政策进行重新评估。
长期以来,实行商品种类的多样化也被耽搁了。直到60 年代,彭尼公司仍只经营纺织品和服装。家用电器、家具、地毯料作、体育用品和汽车零件,这些商品已成为一般的连销商店如西尔斯公司、沃德公司和其他一些百货公司经营范围一部分。可是,彭尼公司恰恰忽略了这些商品。{zh1}一个问题是,大多数彭尼商店坐落在密西西比河以西人口较稀少的小地区里,而人口稠密、发展迅猛的东部和大都市却不是彭尼公司的领地。
因而,重新评价以往的政策是必要的,实际上早就应该这样做了。尽管公司的存亡还没受到威胁,但它作为美国零售业大军中的一个具有竞争力实体的地位显然受到了损害。不过,当这种拒绝变革的势力变得根深蒂固时,要对付如此巨大的阻力会有多么困难。
1957 年,由于对高层领导主动实施变革已不抱信心,彭尼公司的总经理助理,威廉•M•巴滕给董事会写了一份备忘录。这份备忘录后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企业史上,这或许是一份影响{zd0}、传播最广的备忘录。自26年前巴滕充当公司的编外售货员算起,他已为公司工作了很长的时间。此刻,他感到已是到了非进行变革不可的地步了。对此他深信不疑,甚至愿意以任何东西来打赌。于是,他向董事会呈递了一份备忘录,对公司的保守、对美国正发生的变化的无动于衷,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50 年代,人口的增长集中在大城市。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吸引消费者购买的不再是那些日常生活必需品,而是那些能够满足消费者内心需求的商品。因而,商品时髦与否变得至关重要,而这恰恰是彭尼公司极的薄弱的环节。
备忘录给它带来一定的便利。它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几乎xx电脑化的系统,相比之下,其它一些零售商店一开始时使用手工处理系统,后来又被迫实行电脑化,这样付出的代价就很高。如果以手工操作彭尼公司的信贷系统,就需要37 个中心来为所有的商店服务,但是,由于它使用了先进的IBM计算机,因而只要建立14 个地区性的信贷办公室便可以了。
当彭尼公司安装这一系统时,其他零售商中只在西尔斯公司能做到让他们的顾客在全国任何商店购买后,只收到一份帐单。
到1962 年,所有彭尼商店都提供了消费者信贷业务。到1964 年,经营成果明显表现出来;彭尼公司28%的销售额来自赊销业务。1964 年,从500多万个经常收支帐户中所取得的收入达6 亿美元。到1966 年,赊销额已达全产销售额的35%。到1973 年,赊销额则超过了全部销售额的38%。到1967年,彭尼公司已拥有1200 万赊销帐户,是“就餐俱乐部”和“美国运通公司”
二者之和的2 倍。
正如所希望的那样,消费信贷业务的建立带领彭尼公司走上了商品品种多样化之路。它开始仿效西尔斯公司,在经营纺织品的同时也提供耐用品(如电器、家具等)。彭尼公司实行产品多样化经营的{dy}步,就是涉足经营xx的妇女时装、皮革制品和家具。接着,又增加了标有设计者的服装和青年人喜爱的男女运动衣,从而进一步拓宽了经营的花色品种。
1962 年,彭尼公司开始出售耐用品,这些新商品出现在新建的、或扩建了的商店里,还有小部分出现在可以腾出一点空间的老商店里。1963 年,彭尼公司开设了{dy}个品种齐全的百货商店,拥有一些新的部门,如电器部、电视机部、体育用品部、涂料部、五金部、车胎部、电池部和汽车配件部。
以后的新商店里一般都以全部营业面积的25%—30%来经营这些新的耐用品。
到1965 年,彭尼公司有173 家商店设有收音机——电视机部。有103家商店经营主要的家用电器,有67 家商店经营体育用品,有58 家商店经营涂料和五金,有42 家中心经营车胎、电池、汽车配件业务。可见,多样化经营已实实在在地走上正轨。
彭尼公司还试图在那些由于店堂太小而没法放存货的商店里出售耐用品。
其它一些多样化经营,如廉价商店、药房及超级商场也在进行。1968 年,彭尼公司控制了比利时萨尔马•S•A 零售公司中的股权,从而开始了它向海外的扩张。1971 年,彭尼公司进入意大利市场。
保守的政策已经被废弃,取而代之的是以蓬勃发展为导向的政策。
最近15 年里,彭尼公司已出现了蓬勃生气。其扩张势头可与西尔斯公司相匹敌。
成就卓著、锐意创新者可能既高瞻远瞩又鼠目寸光,既富有灵感又耽于盲从,这是人类奋斗史上的一种异常现象。或许,亨利•福特就是一个集这些优缺点于一身的最突出的例子。一方面,他开创了汽车的大批量生产流水线;另一方面,他又顽固不化,拒绝从黑色T 型轿车中摆脱出来进行新的开拓。
吉姆•彭尼和他的公司也存在相似的情况,即缺乏远见、xx变革。彭尼公司早年的政策确实是行之有效的。然而物换星移,这些政策早已不再能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可是,彭尼公司仍然固守着这些“已为历史证明是成功的”政策。要打破人们已习以为常的行事方式,的确是困难重重。
彭尼公司中xx变革的部分原因在于其领导层,因为彭尼公司的大部分高层管理人员都是从低层通过一番奋斗才登上高位的。组成整个领导层的都是那些曾参与公司早期发展的彭尼的同事们。举例如下:
厄尔•萨姆斯,一开始曾是吉姆•彭尼在凯默勒时的职员,而后为其管理一家商店。1941 年,萨姆斯成为公司的总经理,并一直干到1946 年成为董事长为止。
接替萨姆斯的是艾伯特•休斯,曾教过彭尼儿子拉丁语,但他认为在商店干更有刺激,便进入了在密苏里州莫伯利城的一家彭尼商店。以后在犹他州和佐治亚管理商店。他在1946 年被任命为总经理,并一直干到1958 年,让位给巴滕(他写了那份xx的备忘录)。
即使是改革的实施者威廉•巴滕,也是满脑子传统的彭尼哲学。他最早开始为彭尼工作是在1926 年,当时他还在读中学。1935 年,他作为鞋子推销员正式成为公司的专职雇员。
1961 年,巴滕升为董事长后,雷•乔丹成为总经理。雷•乔丹自1930年起在俄克拉何马小城皮彻开始为彭尼公司工作,他的这次晋升达到了他职业生涯上的顶峰。
彭厄公司可以沾沾自喜于他们那套从内部选拔人员的政策,他们常会不无自豪地在公司高级经理人员中找出这样的例子。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这一政策是否能行之久远?缺乏新鲜血液可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虽然接受培训者会因为有望得到不断晋升而受到激励,但是若没有注入新鲜思维,甚至没有外部人员的“破坏性”影响,那么旧的政策很可能永远自行存下去,而创新将会困难重重。
当然,一个企业如果准备变革,就首先必须对外部趋势有所了解,并作出评价。在这一点上,一个研究部门或一位负责长期计划的人员将有助于管理人员了解环境,提供其进行变革所需要了解的信息。不过只要对本行业和整个经济形势中正在发生的情况保持警觉,那么对所有人来说,经营环境中的大多数重大变化都显而易见的。比如说,消费者信贷日益普及的趋势,早在彭尼公司对之举棋不定的很多年前就可以很容易地从政府或行业公布的统计数据中获知。同样,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以及近郊区购物中心商店的日益兴旺,这里面也没什么神秘可言,相反是妇孺皆知的。
那么,为何身居要职的人却对此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呢?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已被习以为常的方法蒙住了眼睛,只有当某种情况震动了他们,如巴滕的备忘录,或者企业严重恶化的经营结果时,才可能最终使他们幡然醒悟。
对环境保持警觉,愿意变革,甚至居安思危,主动进行变革,这正是那些成功的、勇于进取的企业的法宝。
彭尼公司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组织需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单纯地依靠内部的培养和提拔,容易使入眼光狭隘。
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就常常会囿于传统的方法来处问题。(巴滕越级反映,指出这种老传统下所潜在的错误和正在出现的危机,这一事实越发反映了他的勇气和胆略。但是,他只是个例外。)当然,我们在这里并不是要提倡采取xx相反的措施——让大部分的重要管理职位都由外面的人来担任。这样做也会对受训者和下层管理人员的士气起到不良的影响。
相反,采取一种折衷的办法更容易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也就是一方面从机构内部选拔管理人才来鼓励目前的经理人员和公司新成员创造成绩;另一方面,将有才能的外部人员吸收到组织中来,充分地发挥其能力和特殊经验。由此可见,采取折衷的办法,比之单纯地依赖于内部或外部来选拔人才,更切合实际。
彭尼公司这个例子充分说明创新必胜,保守必败。



郑重声明:资讯 【《成功学》第9章第1节创新必胜保守必败_门锁不搭牙的米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