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产业期盼“翻案”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8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篇幅提及节能减排。2008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年。在呼吁各级政府做好节能减排、督促企业贯彻节能减排工作的同时,对行业性、地域性的节能减排模范进行宣传,也能够从另一个角度为全国性的节能减排工作提供榜样和动力。

重污染、高能耗 节能减排利剑之下

        石材产业期盼“翻案”       

——业内人士:福建石材是节能减排的行业典范

2007年12月17日,一项年利用石粉30万-50万吨生产新型建材制品的项目——福建国能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石粉加气砼项目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正式投产。这个总投资2.69亿元、年产25万立方米的石粉加气混凝土砌块和1亿块蒸压砖的项目的投产,不但标志着南安石材行业循环经济链条的建立,也意味着南安石材行业节能减排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打造石材“绿色产业链”

一个长期被人认同的观点是,石材行业是一个重污染、高耗能行业。对此,福建的石材人有话要说。

“说起节能减排,福建的石材产业一直被人误解”,福建省石材协会秘书长郭经纬对石材产业高耗能的“坏名声”如梗在胸,“可以说福建省的石材行业是节能工作做的{zh0}的。”郭秘书长继续解释道:“石材的万元产值能耗仅为0.3吨标准煤,而且只有电耗,堪称节能减排典范。”

近日,记者与福建省石材协会秘书长郭经纬一道,再次来到南安市水头镇,希望亲身感受福建石材产业的“绿色”气息。福建省南安市水头镇——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区位独特,地处厦、泉、漳闽南“金三角”中心区域,与厦门经济特区接壤,有泉州的“南大门”之称。改革开放后,热情、豪迈、敢为天下先的水头人,斗志昂扬,敞开胸怀,锐意进取,创新开拓,舞市场、兴产业,抓石材壮支柱,把一个并不盛产石材的滨海小镇发展成为全国{zd0}的石材集散地,水头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卡拉拉”。这里的石材加工总量、产品系列甚至已经超过了远在欧洲的卡拉拉。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水头的石材行业不但跻身世界石材生产基地之列,更是通过拓展思路、技术创新、变废为宝,成为资源加工型产业节能减排的好榜样。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水头的石材产业已经形成地域辐射,包括石井福建国能石粉加气砼项目在内的各项拓展产业已经和水头的石材生产加工集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石材产业链。

成功的“水头模式”

石材人用自己的行动在水头建立了石材产业的同时,其追求“环保先行”的经营策略,创造出了一套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头模式”。节能减排在水头已经不是一个口号,而是每个石材企业、石材人对自己的要求。

“希望通过产业造福一方、创造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环境的愿望,是保证节能减排成果的关键,”健谈的郭秘书长希望能够推广福建石材的节能减排成果,“其次,政府的正确引导以及石材企业的自觉性是切实落实节能减排方针的主要因素。正是这两点,成就了 ‘水头模式’这个石材产业的经营典范。”

说起水头石材的经营模式,水头人必然会用“两头在外”这个形象的说法进行概括。郭秘书长解释道:“福建是石材加工大省,30%的xx原材料都由国外进口,这其中几乎所有的大理石、花岗岩都是从国外进口的,这些进口的原材料经过水头石材工厂的加工,赋予高附加值,再向国外出口,这就是所谓的‘两头在外’。”

南星大理石有限公司的戴金昌主任在介绍原料进口这一行为时说:“中国对资源的控制比较严格,在国内采购原材料成本偏高;其次,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企业愿意从国外购进原材料,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也保护了环境以及宝贵的矿藏资源。”

助力节能减排:技术革新 变废为宝

技术上的创新、废料的再利用,都是近几年随着南安石材产业的发展孕育而生的节能减排工作经验。

“生产工艺上的改进,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这样不但节省了成本,还为水头石材创造出了不少的新的产品系列。”郭秘书长说,“原来1厘米厚的大理石板,经过工艺改进,现在可以切割成多块薄至2毫米的超薄板,再垫上瓷砖或蜂窝板,这样的超薄复合板不但具有了大理石板的质感,同时也节约了资源、减轻重量,真是一举多得。”

在南星大理石有限公司的产品展览室,记者了解到超薄复合板家族又增添了新的成员。“这是超薄大理石板和钢化玻璃组成的复合板,”南星公司的戴主任指着展览室下的透光地板说,“这样的复合板不但坚固,而且透光,大理石的纹理在灯光的衬托下给人以高贵、亮堂的感觉。”

“原来石材厂的废料大家抢着丢,现在就不一样了,那些边角料,甚至只有拇指大小的颗粒都是水头人的宝贝了,”郭秘书长对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利用石材废料加工石材制品的现象感到非常欣慰。近几年,闽南人在生意上的精明,不但成就了石材产业的辉煌,更促使福建石材形成了以南安水头为中心的产业集群的建立。在这个产业集群里,所有石料都是宝贝。

“人造石是水头石材资源再利用的一个标致产品。”在福建省泉州鹏翔岗石有限公司宽敞的生产车间里,鹏翔岗石王良日副董事长介绍道,“鹏翔是福建{dy}家人造石厂,也是全国{zd0}的人造石厂,我们每年的产量为180万立方米。”

“鹏翔岗石的原料来源主要是水头其他石材生产企业无法消化的下脚料,我们的生产过程就是变废为宝的过程。我们主要的原料是大理石废料。”说起鹏翔,王副董事长如数家珍,“近年来,由于国外对我国石材领域进行了技术限制,所以我们与科研单位紧密结合,不断向新的领域探索,鹏翔现在正在测试全国首条以花岗岩为原料的人造石生产线。”

在研究新的生产线的同时,鹏翔也对人造石原有的制造工艺进行了改进。王副董事长介绍:“不少市面上销售的人造石,其有色层非常薄,经过一些摩擦就褪色了,我们生产的人造石‘透底透边’,简单的说就是整块板都是同一颜色,怎么磨也不会褪色。”

据了解,人造石的原料不但有其他生产企业的边角料,不少矿山的尾矿也能成为人造石生产企业的原料。可以说人造石是水头石材变废为宝的{dy}个法宝。

水头石材变废为宝的第二个法宝则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精美的艺术品之一了。福建省南安市万灵石艺有限公司,可以说是从垃圾里“捡”出了宝贝。万灵石艺的林厂长在介绍公司特点时强调:“大板厂的废料就是我们的宝贝。”在万灵石艺的展览室里,一幅幅精美的“油画”映入了记者的眼帘,走近一看,却发现这些“油画”却是由各色细小的石料组成的。

“我们{yt}可以消耗20-30吨的废料,这些‘油画’是我们的衍生产品,我们的主要产品是马赛克和复合板。这些碎石拼画都是由工人手工完成的,所以无法达到量产,这也是我们的主要瓶颈之一。”林厂长表示,万灵石艺是水头石材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产品多数要求手工完成,这也使万灵石艺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做了一份贡献。

环保投入 千秋之利

板材的薄化利用从工艺上节省了石材成本、废料和尾矿的再利用变废为宝、手工拼图更是将石材加工的废料变成了艺术品……水头的石材行业从矿石的利用角度已经被xx的发掘了。但是,作为决策者,南安市政府深深的意识到,大量石材加工造成的废水及石粉污染仍然是影响南安石材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令人欣喜的是,低能耗却造就高污染的问题早已得到石材人的重视。从南星到鹏翔,几乎所有的水头石材生产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污水处理系统。“这些废水处理设备虽然需要几百万的投入,却是值得的。”采访中记者深深的感到水头的石材业者们眼里不但有利润更懂得算绿色帐。南星大理石有限公司的戴金昌主任表示,一套污水处理设备虽然一次投入大,却是一劳永逸的。“水可以循环利用,环境又能得到保护,从经济的角度出发这样一次性的大笔投入换来的却是水资源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戴主任说,“做企业虽然追求的是利润{zd0}化,但是从企业品牌的角度出发,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每一位企业公民都应尽的责任。”

与此同时,随着福建国能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石粉加气砼项目的正式投产,长期困扰南安市委、市政府的环境污染问题——石材加工废料——石粉,也终于找到了{zj0}的解决方案。2006年,由福建省新材办引进的福建国能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石粉加气砼项目最终确定落户泉州南安,为解决长期以来一直困扰当地政府和居民的环境问题带来了“良方”。这一项目的投产,不但大大解决了南安石材的石粉污染问题,还为石粉产出企业带来了部分“污染利润”:石材加工企业可以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石粉销售给福建国能,再由福建国能进行生产加工进一步创造利润。

南安市市长陈荣法认为,该项目的建成投产,不但有利于改善当地环境,更能为南安市石材的生产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南安市石材产业链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从原料的来源到加工过程产生废料的利用、从原本单一的石材加工到如今的完整产业链条……以福建省南安市水头镇为中心的南安“泛水头石材产业基地”不但在源源不断的创造着利润,更在祖国的东南角创造着石材行业节能减排的典范。(2008年旧稿)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石材产业期盼“翻案”】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