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修改可再生能源法力促新能源经济发展- 弘毅工作室的日志- 网易博客

我国修改可再生能源法 力促新能源经济发展

2010-03-16 23:32:47 阅读8 评论0 字号:

       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9年12月审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决定》,将于2010年4月1日起实施。今天(16日),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召开修改决定实施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陈至立指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关鼓励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一些法律规定和政策已难以适应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实际需要,电网等基础设施和管理体系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大规模接入、远距离输送等不适应的问题日益元突出。

  陈至立强调,要切实落实修改可再生能源法的决定,当前要抓紧健全和完善各项配套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切实形成包括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规划、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价格管理和费用补偿、财政扶持和金融优惠的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技术规范体系。

  陈至立说,要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不断提高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为发展中国特色的新能源经济,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李毅中详解六大新兴支柱产业培育

  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此番详解新兴产业

  涉信息通信、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产业和xx生产性服务业

  “两会”甫一落幕,昨日出版的中央党校机关报《学习时报》随即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对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的专访,详解新兴支柱产业的具体培育方向。

  上述题为《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形势与任务——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答本报记者问》的文章,占据了《学习时报》这份周报的头版几乎2/3个版面。

  “对于‘智慧地球’等战略应开展前瞻性研究,与国情紧密结合,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启动‘传感网络’的研发应用,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李毅中在文中说,“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和支撑条件,我们初步考虑选择信息通信、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产业和xx生产性服务业等6个领域作为新兴支柱产业培育的重点领域。”

  【信息通信产业】重点培育和壮大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光纤宽带接入、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数字视听、软件业、数字内容、卫星应用等新兴产业群。电子消费网络娱乐等新产品的投用,活跃带动了市场。

  【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xx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装备,极大规模集成电路设备等战略性发展需要的重大装备,节能和新能源汽车、高速轨道交通设备、支线及干线飞机、高技术船舶等先进交通工具制造,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急需的数字化、绿色化重大装备。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航空航天工程关键材料、微电子基础及配套材料、光电子材料、新型显示材料、新能源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特种功能材料、智能材料、纳米材料和超导材料等新材料,支持大企业不断创新。

  【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太阳能光伏电池,太阳能热利用,先进核电设备(高温气冷堆)制造,煤炭清洁高效转化、煤层气开发及煤质石油替代产品,半导体照明,碳的捕集与存储,先进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群。

  【生物产业】重点培育疫苗与诊断试剂、重大新药创制、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化学xx升级改造,生物农业、海洋生物资源开发,能源植物及生物质能源开发,微生物制造,生物修复,生态治理等新兴领域。

  【xx服务业】重点发展产品技术研发及工业设计服务、信息技术研发及外包服务、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工业软件开发应用、电子商务、信息安全服务、工程总承包等xx生产性服务业。

  新闻背景

  政府工作报告首提

  六大战略新兴产业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已被列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作为“调结构”的重要内容。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必须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彼时,决策层面还首度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列出了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根据报告,中国将“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xx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出自中国广播网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我国修改可再生能源法力促新能源经济发展- 弘毅工作室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