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_艾路威_新浪博客

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

朋友送了几颗莲蓬,随手把它放在十几年前买的玉琮瓶里.在伦杰贤先生家里见过这样的摆设(详见博客相册),自己也照着舞弄一下,家里的气氛是不一样了.拍了几张照片,从百度上搜到了介绍莲蓬的片段文字,就当是科普版面了.哈.

 

莲蓬,就是荷花的莲房,初夏时当荷花在田田的荷叶中绚丽的盛开,莲蓬只是荷花的花心,娇小嫩黄,藏于美丽繁荣花瓣之中,当盛夏之后,荷花的花瓣渐渐脱落,便会变成一只只碧绿的莲蓬。

中国人对莲蓬的喜爱可能自古已有,观音盘坐的莲花座,就是荷花的花心——一只硕大的莲蓬。古乐府·子夜夏歌有:“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这芙蓉一词指的便是莲蓬。

莲蓬里多含莲子,而莲子是“连子”的谐音。莲蓬包含了多个莲子,古人寓意为“多子多孙,儿孙满堂”。

一方阔大的荷塘,密密麻麻的荷叶遮蔽了水面。荷叶还在水上挑着,翠绿的颜色已经斑驳,那些常来的蜻蜓、兰色的水鸟早就稀疏了挂念,走得无影无踪,薄情的人就是这样靠不住。寥落的心情还在寥落,看水里的影子也已经斑驳,时光的打击开始显现。但是,莲蓬,翠绿已经变成乌黑的莲蓬,却在内心充满甜蜜的酝酿。高挑的枝子上,是乌黑的莲蓬房子,里面是甜蜜的琼浆。

 

 

带刺的荷杆,因为密密麻麻,保存了{zh1}一点收获。一生没有张扬过的生命,在{zh1}时刻打点行装,仍然是乌黑的行头。只有内行人才知道,这样的莲蓬才是佳品——翠绿的往往是奶腥气十足的,类似于刚刚长成的花生,因为水气太重而难以下口。古代诗人辛弃疾就曾以“最喜小儿无赖,村头卧剥莲蓬”来表现童年的快乐与顽皮。乡间的莲蓬,大人们几乎是很难有幸弄到的,孩童看见乌黑的莲蓬,往往惦记再三,最终要找机会用竹竿绑上镰刀,远远地将莲蓬钩下来,大大的黑莲蓬,露出一个个黑圆洞,里面都有一个小黑点,宛如一个小家伙在用黑溜溜的眼睛朝外张望。找个没人的地方,把莲蓬费劲的用镰刀割开,可以看见一个个圆溜溜的莲蓬子已经变得坚硬起来,打开它的“房子”很吃力,有时候需要借助斧头或者镰刀,小心地剥开,就是一枚枚乌黑的莲蓬籽——其乌黑如大个的豌豆,但坚硬、圆滑,颇有分量——此时还不能吃,需将莲蓬籽外壳打开,把两瓣莲蓬籽中间的一支碧绿的嫩芽撕掉,嫩芽好看,但苦涩难当,根本不能下咽,更糟糕的是,无意中吃了这个绿芽,整个莲蓬籽就糟蹋了——很久都回不过味儿来。

 

吃莲蓬之美还在于听秋声在耳,灿烂和萧条齐在,清爽与淡雅共存,静下来于秋风中剥莲蓬,可以享受莲蓬之美味与秋声之悠闲,其时,常常天高而远,瓦蓝清澈,白云俱飘扬分散成丝缕状,若有若无,忽聚还散……白云与莲蓬,远的无限其远,近的可深藏腹中,并能慢慢回味再三。品味之余,看天看地,看自己,看远处的天空大雁南飞,看枝头的黄叶零落翩跹,如在荒野中看了一场黑白片,遥远的回忆瞬间到来,又转眼摇走,远近的镜头变换着从前和现在的时光,恍惚一个镜头,能让人呆呆地回味半天,犹如在口中回味的莲蓬。

剥吃莲蓬,在池塘边上尤其独具风味,水塘里荷叶飘摇,微风阵阵,水气弥漫,伴随着水草的腥甜,水边棒槌草、茅草枝叶为风所动,呜呜之声犹如铁丝抽动,令人震颤。其时品味坚硬的莲蓬,越品越有味,齿颊留香是小事,勾起馋虫而不能过瘾,却不是好玩的——经过孩子们的搜索,大人们是很难找到莲蓬的。





 

莲蓬在池塘边上卧剥,虽然极尽悠闲,吃起来却难免意犹未尽。乡间勇敢且会过日子的孩子,只要能耐住荷杆上尖刺的划扎,敢涉水到中间地带,就可以得到荷塘里的大量莲蓬。而他们最喜欢的解馋法子,是仅捡小些的吃几粒,过瘾而已,却将{zd0}{zh0}的全部拿回家,藏到草堆里捂上,等到冬日大雪,取出于铁锅中爆炒,全家人围炉而坐,听着大人们的夸赞,噼啪爆炒的莲子,把一枚枚滚烫的莲籽在手上倒来倒去,温暖而熨贴,秋声化作香气不断弥漫,更兼慢慢剥吃,其香、脆、甜可回味数日不尽。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_艾路威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