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争端背后的博弈_佳木斯那点事1的空间_百度空间
现阶段阿政府颁发“限航令”,只是个主权姿态,不见得军方真会兴兵动武,重燃战火。

     撰稿/和静钧

     “布莱尔首相,请把马尔维纳斯群岛归还给阿根廷!”在2006年2月的某次国际会议上,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当着英国人的面替阿根廷“发声”。

     1982年阿英爆发马岛战争,战争的后果是,阿根廷不仅再次丢失被英国人称为“福克兰群岛”的马岛,而且新政府还清算了开动战争武器的前政府,“法办”了战争的军方责任人,等于给自己人打上了“禁战”的和平封条。

     有位阿根廷反战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两个光头和尚为一把梳子打架。马岛除了拥有“可怜”的旅游价值之外,还有什么其他价值?自此之后,虽常听到阿根廷人“夺回宝岛”的豪言壮语,但大都是说给自己人听的,极少如“外人”查韦斯一样,“火辣辣”地向英方“开炮”。

     国际社会有关海洋资源法的游戏规则,不断地给作为海洋活动支点的岛屿“无限拓展”空间的机会,新的大陆架界定及外大陆架延伸等规则,意味着马岛拥有人借马岛这个支点,向南大西洋以南的南极地带取得一片巨大的“扇形领土”,外大陆架100海里的环形扩张,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资源领海”带。

     随着这一地带已确认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石油及矿产资源,“寸土寸金”的意识又回到了痛失国土的阿根廷人的心中。现在,英国人已在马岛海域打下{dy}口石油钻井,阿根廷海军随即宣称要派军舰封锁海路,英国则针锋相对派出驱逐舰“约克”号“捍卫主权”,马岛之争突然又变得复杂起来。

     阿方实力不济

     马岛战争差不多过去30年了,军人政府已退出阿根廷历史舞台,“不要武斗要文斗”的思想,基本占据了阿根廷文职政府的话语制高点,以至于现政府在扩充军备和增加军费上行动缓慢,再加上上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的打击,直到今天,阿根廷军方还在吃30年前的老底。为了索回马岛,阿方只有向国际组织及对联合国等国际机构频频投诉,算是对得起国人了。

     在获悉英国已“单方面”开采据称有600亿桶储量的马岛海底石油后,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于2月16日签署法令,规定所有经过阿根廷本土港口前往马岛、南乔治王岛及桑威奇岛的货轮和客轮都需要向阿政府事先申请,获得许可后才能前往这些位于南太平洋的岛屿。当天,阿根廷军舰封锁了马岛海路。

     据报道,阿根廷海军员额从1982年的36000人缩减到现在的17000人,目前只拥有13艘导弹驱护舰,其中有2艘是英国建造的42型导弹驱逐舰;4艘“布朗海军上将”级驱逐舰,4艘国产MEKO140型护卫舰和3艘法国建造的A-69型轻型护卫舰;潜艇xx拥有3艘现代化的常规潜艇。说实话,这等水平,也只够作为海岸防卫的“褐色海军”,远不足以保护和夺取离本土500公里之外的马岛。

     阿根廷军事战略研究人员罗森多·弗拉加承认,在能力不济的情况下仓促出战,一旦战败,后果严重。他指出,1982年的马岛战争让阿根廷人学会了以更加成熟理性的态度判断国际形势,在目前的情况下,对形势发生误判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罗森多·弗拉加分析说,现阶段阿政府颁发“限航令”,只是个主权姿态,不见得军方真会兴兵动武,重燃战火。阿现政府目前的国内支持率不足三成,与军方关系也不够“和谐”,军费“负增长”早让军方怨气冲天,“养”都成问题,何来拼死一战?

     2月20日,在墨西哥参加革命里约集团峰会的阿根廷外交部长豪尔赫·塔亚纳呼吁:“英国应该坐下来,就主权问题举行对话,改变这一与当今时代不符的殖民状态。”在阿方解释近日在马岛附近出现的阿英军舰对峙事件时,阿方称,两国军舰“碰巧”航行到一起了,不再提“限航令”。看来,阿方在仔细评估自己的民族主义情绪和经济实力后,还是如罗森多·弗拉加所分析的,回归“理性”,打主权谈判的拖延战术。只是,这样一拖延,不知何时才见底?如果国力一直不济下去,阿方恐怕只有隔海相泣了。

     英方也无心开战

     在英国政坛,像昔日撒切尔夫人类的人物恐怕也很难再遇到。工党政府虽然追随美国,但布朗上台后推行的是与民意相吻合的“和平建军”思路,大幅削减军费开支,甚至传言英国核武器制造相关的研究所也易手美国人,两艘大航母的建造计划也被搁置。

     据报道,目前英国海军的实力为:水面舰艇主力有2艘轻型航空母舰,3艘两栖攻击舰和直升机母舰。8艘42型驱逐舰、14艘23型护卫舰和4艘22型护卫舰,还有大量的小型舰艇和执行援助与补给任务的舰艇。现役官兵37500人。这种实力,已经不是昔日帝国海军的实力了。

     2010年适逢英国大选年。工党和反对党保守党都不希望投入一场消耗巨大的战争。当年耗损17亿美元、数百英军丧命的马岛战争,也同样沉重打击了英国的国家实力。为了这场战争的“正当性”,英国为取得国际盟友的支持,做了许多“隐性”交易,英国之后追随美国打了伊拉克战争,一部分原因就是为当年美国大哥帮助而还“人情债”。

     英国目前占据“法理优势”,自恃可以不战而胜。它自称是英国人首先发现的马岛,后虽有西班牙人控制而中断过一段时间,但自1833年后,马岛一直处于英国的实际控制和有效管理之中,累计时间远超过50年。

     英国于2007年起积极准备向联合国提交外大陆架延伸的申请报告,并{dy}个宣称南极为其领土,打“以大博小”的歪主意,假如国际社会不关心英国在马岛的主权,那么英国就要通过国际现有规则,把追索权一直覆盖到南极区域。

     英国还在打“民族自决”牌。马岛上目前英国移民居多,“公投”岛屿的未来前途,自然会倾向于英国一方。这是人人都心知肚明的事。

     在获悉阿方政府下达“限航令”后,英海军也作出反应,英军开始在马岛附近集结力量。不过,这些都只不过是防备性反应,而非开动战争机器的信号。

     美国要介入?

     一度被认为不值一把“木梳子”的马岛,随着海底宝藏的探明而变成地缘政治的争夺焦点。在当年马岛战争时装腔作势表示自己中立立场的美国,这次很快表明态度,要双方听“我说”怎么办。

     据美联社3月2日消息,英国“非常不悦地”回绝了美国想扮演阿英双方调停人的角色。正在阿根廷访问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2日与阿根廷总统克里什蒂娜·费尔南德斯会面后表示,英阿之争有求解之法,美国愿当中间人。希拉里的表态,间接支持了阿方的国际层面解决主权争议的诉求,间接支持了“马岛主权待定论”,引发了英国的愤怒。

     美国为什么不惜“得罪”盟友英国,而插手南大西洋纷争呢?其一,南美历来是美国的后院,布什政府不重视拉美,导致拉美左派政治风行,引起了美国的不安,现在借此风波把影响力及时扩散到该地区,诚如美国重返哥伦比亚一样。其二,美国想上下其手,使马岛一直处于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社会”的规则之下,一方面想在马岛资源争夺战中分一杯羹,另一方面,也不至于过度损害盟友英国的利益。毕竟,英国真的要一劳永逸地解决马岛问题,还是要找美国帮忙,美国不借此揩层油,那才是笑话,毕竟“查韦斯”式的国际主义是很少见的。




郑重声明:资讯 【马岛争端背后的博弈_佳木斯那点事1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