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生物分类的标准
李能国
地球上的生命形形色色,种类多以百万计。对生物进行分类是一种人为的行为,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人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比如章鱼、鳄鱼、娃娃鱼、鲸鱼分别属于软体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哺乳动物,但古人将它们都列入了鱼这一类。
汉初的《尔雅》把动物分为虫、鱼、鸟、兽4类,虫包括大部分无脊椎动物,鱼包括鱼、两栖类、爬行类等低级脊椎动物及鲸和虾、蟹、贝类等,鸟就是鸟类,兽是哺乳动物。
明朝李时珍将动物分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五部,人与动物分开,单属人部。鳞部包括龙类、蛇类、鱼类、无鳞鱼类;介部包括龟鳖类、蚌蛤类。
芋螺
章鱼
特征对比是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通过对比发现异同,“异”是区分种类的根据,“同”是合并种类的根据。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从最初的观察到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生物化学、免疫学、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所采用的标准逐步客观化、科学化,并为绝大多数人接受。
“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是《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教材中,生物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苏教版(八年级·下)生物教材中,生物分类的依据是:“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营养方式、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在进化上的亲疏远近关系等”。形态结构决定着生理功能、营养方式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形态结构与进化上的亲疏远近常常没有必然的联系。
如全身柔软的章鱼与有着坚硬外壳的芋螺,它们的形态结构差异很大,却都是软体动物。章鱼有相当发达的大脑,可以分辨镜中的自己,甚至能走出科学家设计的迷宫,吃到迷宫中的螃蟹。章鱼的脑外包软骨,宛如脊椎动物的颅骨,眼的结构有角膜、瞳孔、晶状体、虹膜等,几乎与脊椎动物相同。
大熊猫与北极熊的分类问题也很有争议。从形态上看,大熊猫既有点象浣熊科的小熊猫,又有点象熊科的黑熊,1885年,英国学者迈瓦尔特(Mivart)首次提出大熊猫属于浣熊科,而法国动物学家热尔韦(Gervais)已经提出大熊猫属于熊科的观点,大熊猫到底属于哪一类呢?至上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推导出大熊猫大约在150万至250万年前从熊类中分离出来,目前,大多数西方学者拥护该观点。由于受到全球暖化效应的影响,北极地区的冰盖正在快速缩小,这直接影响到北极熊的生存,北极熊被认为是未来几十年内可能灭绝的动物中,{zd0}型、最受关注的一种,但是很多学者一直对北极熊的独立物种地位颇有微辞。尽管北极熊与棕熊外观差别很大,但它们依然可以杂交繁衍,这两种动物之间没有明显的“生殖隔离”现象,而这种生殖隔离是物种区别的根本标志。北极熊和棕熊的亲缘关系确实非常近,两者出现明显差异,不过是大约20万至50万年前的事情。因此,一些动物学家主张,将棕熊与北极熊这两个物种合并,让其中的一个,成为另一个的亚种。不过,这样的主张同样面临动物保护者的阻挠,他们认为北极熊被当作一个独立物种已经很久,大家都已经接受了这样的观点。更重要的是,一旦独立物种地位取消,那么北极熊保护工作就可能被削弱。
棕熊
北极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