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农贸市场标准化之路

    2007年以来,昆明一共拆除取缔了60个不达标的农贸市场,目前,昆明的农贸市场缺口高达110个左右。昆明市商务局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昆明市农贸市场的缺口很大,尤其体现在南北市区。在今年三月末召开的昆明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有关文件明确指出昆明年内要加快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推行电子商务、农产品拍卖、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建设一批跨区域的大型农产品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和第三方物流实体,提高农产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能力。

    随着旧农贸市场的拆迁,标准化农贸市场和生鲜超市被认定是未来农贸市场的主要业态。而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一些生鲜超市和标准化农贸市场都是从王旗营进货,只是将菜擦拭得更漂亮,农产品的质量和卫生水平提升有限,加价却不增值,消费者便很难为这样的“农改超”买单。昆明农贸市场标准化之路,似乎并没有预期中那么顺利……

    传统农贸市场:菜价利润薄了

    摊位费不断增长,虽然篆新的菜价没有明显随之提高,且人气较旺,但蔬菜的盈利空间却大不如以前。而传统农贸市场的菜商或廉价走量,或高位走价,或看人要价,让琐碎的菜价更加杂乱不堪。

    清晨两点,整个昆明还沉浸在梦境中,而西坝路上的城中村内已经发出了窸窸窣窣的声响,何红(化名)的{yt}就从这时开始。简单收拾一下,便跨上摩托,赶往王旗营蔬菜批发市场。

    凌晨3点到6点是王旗营最繁忙的时候,整个昆明市的菜商都汇聚于此,经过不断的对比、讨价还价后,再将蔬菜分运至昆明的各类农贸市场。

    何红的卖菜据点位于被称为“卖菜聚宝盆”的篆新农贸市场。何红介绍,五年前篆新市场里卖菜的人仅有现在的三分之一,而铺面费也仅仅是600元/月左右。“那时候确实有赚头,每斤菜可能会有1元钱的净利润。”但近两年,何红这个14平米的店铺租金搭上了云霄飞车——“前年涨到1200元,特别是去年农贸市场改造后,一下子涨到了1600元,再加上卫生费、水电费,平均下来摊位费{yt}差不多要60块钱。”

    “市场竞争太激烈,谁也不敢把菜价定得太高。”“大家都是稍有盈利就卖了,平均一斤菜顶多挣四、五毛钱!”话虽如此,但记者发现,由于蔬菜都没有明码标价,{yt}之内,菜价的波动也格外明显。进价1.4元/公斤的南瓜在最贵能卖到2.5元/公斤;进价为3.4元/公斤的藕,也能卖到5元/公斤。如此一算,每公斤菜不止只有0.4~0.5元的利润。何红的说法则是,“菜最美(新鲜)时也是{zh0}卖的时候,这个时候的菜最值钱,越往后价就降得越多,像南瓜现在卖两块五,到晚上卖到两块,而第二天下午可能就卖一块五。”

     标准化农贸市场:两头不讨好

    与传统农贸市场相比,标准化农贸市场的环境好了,过去主打的价格牌却玩不转了,买菜的和卖菜的都不满意。既不像大棚市场有低价优势,又不如超市里的有机蔬菜凸显品质,似乎是标准化农贸市场正面临的尴尬。

    记者在如安街附近的中实富春标准化农贸市场看到,该市场环境要好于昆明现有很多农贸市场:除了配有消防设施及照明系统外,各类铺面摊位面积功能结构合理,摊位按商品种类不同分区,设有鲜肉区、蔬菜区、熟食区、水果区、活禽区等。但光顾的顾客并不多,原因是这里的菜价大多比大棚式市场贵0.3~0.5元。一位住在附近的大妈告诉记者:“我很少到这个市场买菜,早上的时候和邻居一起坐车去篆新买。”“我们的摊位费贵啊,一个10平米不到的铺面每月要1200元左右。”一位卖熟食的摊主抱怨道。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标准化农贸市场的硬环境和软环境要求都高,所以在市场修建或者改造中的前期投资很大,这部分成本要在摊位出租费中有所体现。摊位费差不多是大棚式市场的两倍,而市场规模比较小,竞争又不算太激烈,这就造成市场内的摊主坚持高价,不肯与其它市场持平。

    另一方面,目前很多大型超市与供菜商直接联系,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节约了很多成本,一些菜的进价已经低于农贸市场批发价,超市零售价也不比农贸市场的销售价高。以家乐福为例,去年起实行农民直供后,直接采购的农产品市场售价较传统模式售价低了15%~20%。而一些超市还开通多条线路的班车,把“手”伸进小区,与农贸市场抢顾客。

    农产品超市:走得跌跌撞撞

    而近几年相关部门力推的“农改超”工程,在昆明则陷入了更为尴尬的窘境,一路走来显得跌跌撞撞。除了超市定位存在偏差,一些农产品超市的老板分析:“品种少、价格稍高,是生鲜超市挡住市民的主要门槛,但由于网点分布达不到相当规模,经营成本就无法降低,价高的局面也就无法改变。”

    2002年,“绿色邦尼”农产品超市在威远街亮相,当时很多媒体称其为中国{dy}个绿色无公害食品农产品超市,对其前景很看好。但是,这个在理念上走在全国前列的农产品超市只维持了短短的180多天就关门了。其后,一年投资15万元、开了5家连锁店的昆明仝羽生鲜便利连锁超市也在经过两年艰难维持和挣扎后,最终退出了市场。直到目前,大部分生鲜超市发展依旧不太顺利。记者日前在东陆饭店附近的生鲜超市内看到,超市内只有寥寥数人在买菜。据周围居民们反映,超市蔬菜又贵又少,如果不赶时间,宁愿到较远的安康路口的农贸市场买菜。

    而此前,昆明市相关部门介绍“农改超”的目的时坦言,“农改超作为农产品流通渠道改造的组成部分,其核心目的越来越清晰地定位于通过优化、改造农产品流通渠道和流通方式,建立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信息管理体系,最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出发点如此好,为何会在市场上频频受挫?

    山东大学一位副教授告诉记者:“农改超”作为整个农产品产业链后段零售终端的一部分,其成功也需要强大的上游供应链支持。“农改超”应是一个渐进的渠道优化过程,很多地区忽视了其复杂性,没有考虑其中的综合配套措施。她同时指出,“现在的农改超成本比较高,仅从保鲜这一环节看,农产品经营对冷链的依存度较大,缺乏冷链为核心的硬件环境是目前国内欠账较多的环节,而冷链系统建设则{jd1}不是一般企业能够独立承担的。这就在无形之中抬高了企业的准入门槛,使农改超发展不充分。”

    记者在走访时发现,昆明的生鲜超市规模普遍比较小也是制约生鲜超市发展的瓶颈之一。按照商务部有关农改超的文件:农产品超市的营业面积为1000-3000平方米,销售蔬菜50种以上(主要以净菜为主,部分品种根据实际需要必须进行包装)、水果25种以上、鲜活水产品20种以上、生鲜冷冻食品30种以上、粮油及其制品40种以上,猪、牛、羊、家禽等肉食品以及蛋品、干炸食品、熟食品、调味品等各类品种基本齐全。而目前昆明没有一家农产品超市具备如此大的规模。规模上不去,小批量品种受物流、保鲜等技术的限制,往往交易成本就比较高。

    另一方面,超市选址和业态选型等方面思路不够清晰,也是一些生鲜超市经营不善的原因所在。比如市中心的一些农产品超市明显要比西华园附近的生意好,“这附近很多人都住在城中村内,他们怎么会到那么贵的地方买菜。”居住在西华园附近的刘小姐一语xx。

   
    ■出谋划策

    增强生鲜供应链、农超对接、降低运输成本

    多点出击 解农超发展困境

    未来几年,昆明将会加快标准化农贸市场和生鲜超市的扩建步伐,争取每1万到1.5万昆明人拥有一个市场,居住地 500到1000米半径范围内有买菜之处。昆明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标准化农贸市场是大势所趋,困局在于考虑怎样把成本降下来。”

    上述的山东大学副教授告诉记者,针对目前昆明农改超中出现的问题,建议昆明可以参考武汉和深圳采取的模式。

    武汉的可取之处是在政府层面上做出的努力,在农贸市场改造的过程中,以招标形式选择农贸市场原址改造后经营,以大卖场为主要经营形式,满足顾客生鲜消费和其他综合性消费的多种需要。这在保持了规模优势的同时降低了成本。深圳在“农改超中”的亮点则在于深圳某些有实力的企业以原有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大型批发市场为后盾,发展连锁生鲜超市,生鲜经营的利润源跳出批零进销差价的局限,向上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延伸,在生鲜供应链上形成的优势令竞争对手望尘莫及。

    对于暂时没有能力实现产业化经营的连锁生鲜超市,可以参考我国个别地方已经率先推出的“农超对接”的方式,超市在与产地订立购销合同后,经检验合格的农产品直接进超市出售。不仅解决了农产品难卖的问题,而且能够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此方式也被一些业内人士看做是未来超市生鲜经营的方向。

    “就总体来看,农改超需要来自农产品供应链上游生产、加工和物流配送等多环节的协调支持;需要农户、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和零售网点的产业规划与综合改造;需要政府农业、交通、商业等部门协调运作;更需要新渠道建设和旧有渠道清理整顿提升并重。”她告诉记者。

    伴随着农贸市场的转型,市民的隐忧即在于菜价会随着摊贩经营成本升高而提升,对此,昆明市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表示:“达到卫生安全标准的农产品及其经营方式,其成本肯定会有所提高,但这些可以借助于物流方式的进步及市场分布密度增大逐步调整下来,就如传统农贸市场也经历了高菜价时期一样。”该负责人还透露,目前,昆明正在兴建一些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而原有的一些批发市场也将逐渐完成改造。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农产品配送中心的同步建立,批发商到零售环节的物流配送也会逐渐开展,形成较为完整的供应链,降低运输成本。



郑重声明:资讯 【昆明农贸市场标准化之路】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