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政策分析——改革开放30年中的中国地质工作_极游世界_百度空间

                           形势政策分析
                            ——改革开放30年中的中国地质工作
    弹指一挥间,中国改革开放之路已走过30年。
    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作为经济社会的先行者,中国地质工作不论处在高峰还是低谷,都不遗余力地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与改革开放一道,中国地质工作无论在投入机制、管理机制,还是在找矿成果上都取得了辉煌成就。
    关于地质工作的改革,很多人认为是从“三化”开始的。作为国民经济的先行者,地勘单位的改革开始时并未落在后面。
    1985年,地质矿产部提出了xx的“三化”理论:部分地质成果商品化、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或经营管理企业化、地质队伍社会化。“三化”理论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广泛注意。
    客观地说,当时地勘单位已经暴露和遇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当时地质界将其归结为“一个难点,两个方面问题”。而传统的“任务国家下、资金国家拨、装备国家配、成果国家收”的管理体制限制了国家以外的资本进入地质市场,也制约了地质工作的发展。
    1994年,地矿部提出地质工作应该分公益性和商业性两部分。同年8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批示:“地质队伍要逐步转为野战军和地方xx,野战军吃中央财政,精兵加现代化设备,承担国家战略任务;地方xx要搞多种经营,分流人员,逐步走向企业化。”首次明确了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的方向。
    从1992年起,我国明确了中央财政安排的地勘费主要用于基础性地质和普查找矿工作,这标志着国家从竞争性产业中正在淡出,对我国地勘工作体制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但是,政企(事)不分、责权不明,队伍臃肿、力量分散,工作重复、效率不高,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重负,制约着地质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地质队伍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每况愈下,地质事业处境艰难,地质单位普遍缺乏凝聚力,人才流失,固体矿产地质工作逐步滑向低谷。
    地质工作,到了进一步改革的前夜。
    1999年4月20日,改革大幕终于开启。《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要求,原地矿所属地质队伍下放到省、区、市管理;同时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中国地勘队伍正式进入了改革期——处于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期的地质工作,明确划分为公益性和商业性两部分;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属国家事业单位,组成精兵加现代化设备的“野战军”;其余地质勘查单位逐步改组成按照市场规则运行和管理的经济实体,承担商业性地质工作,搞多种经营,分流人员,逐步走向企业化。
    千呼万唤始出来。2006年1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在百万地质大军的瞩目中高调出台。与以往文件不同的是,《决定》不仅为地质工作谋划了一段时期的未来,还给出了改革与发展的具体措施。
    以《决定》出台为标志,地质工作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事实也正如此,自《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发布实施以来,国土资源部着力建设地质工作管理新机制——健全勘查资质分类分级标准,完成市场准入管理;制定行业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管理;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与创新;加强行业引导与监督管理;制定地质勘查规划和行业发展战略及促进地质勘查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地质勘查行业信息服务。
    数据表明,我国固体矿产勘查投资总量2001年为25亿元,2005年为60亿元,2006年为66亿元。而且,我国固体矿产勘查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加速形成,固体矿产勘查投入构成由2001年政府出资占70%、社会资金投入占30%的格局,变为目前政府出资占30%、社会资金投入占70%,而且这一变化是在政府加大投入的情况下出现的。云南、山东等地社会资金投入固体矿产勘查的比例达80%以上。
    起伏皆峥嵘。这就是新中国的地质工作和地勘队伍。作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官,地质工作承载了更多的光荣与使命。中国地质工作伴随着改革开放,走过了探索机制体制改革的30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30年。毫无疑问,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地质工作还要认真探索未来的发展之路。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前路是坦途还是坎坷,中国地质工作将一如既往地创造辉煌。



郑重声明:资讯 【形势政策分析——改革开放30年中的中国地质工作_极游世界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