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上帝对话【51】 { 产业与产权}

与上帝对话【51】 { 产业与产权}

2010-03-14 07:42:26 阅读15 评论0 字号:

第二十三章  广义产业论

 

{dy}节  产业辩析

 目前的产业划分,没有什么统一的模式,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种划分:

{dy}种划分,古典的划分,即澳大利亚、新西兰式的划分,是从“次”的意义上划分的:{dy}产业,农林牧渔业和矿业,实质是基础层次和上游环节,第三产业,商业、金融和保险,不动产和个人服务等,实质是高级层次和下游环节的产业。第二产业,包括加工制造业,是中间层次中和中游环节。

第二种划分,日本74年版的《经济白皮书》使用的定义,既从“层次”意义又从“领域”意义划分:{dy}产业,农、林、渔、水产等;第二产业,矿业、建筑、制造等;第三产业,商业、金融、不动产、运输及通讯业。

第三种划分是美国的西蒙·库兹涅茨在《近代经济成长、结构与扩展》一书中使用的定义,主要从产业的生产对象和生产特征划分:农业部门,包括农业、渔业、林业、采集业;制造业部门,包括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煤气和自来水、运输业和通讯;服务部门包括贸易、金融、不动产、个人服务、商业、家务、职业服务和政府、国防。

第四种划分,{zx1}的当代的划分,即,把信息软件产业划分为第四产业,把心理情感产业划分为第五产业等。

另外,还有{dy}部类、第二部类或生产部门、非生产部门等二分法划分,也有农业、重工业、轻工业的三分法划分。

每一种产业划分,都有自己的逻辑和依据,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总的来说,目前的各种产业划分,还具有以下缺陷:其一,产业和时空太小,没有包容产业的全部。例如,生态环境是一种具有双重产业效益的活动,而且已有一定的规模,并且在加速发展,但没有被列入某一产业或划分为某一产业。甚至,连科技文教都没有被列入产业活动,而科产教一体化早就是大趋势了,并且,科技和文教早就开始复盖并超越其他的产业活动。其二,产业体系缺乏严密的逻辑性、规范性、统一性,不对称、不对应,针对性不强,概念混乱,归属也混乱。例如,把运输和通讯列入第二产业,把矿业也列入第二产业,还把水电气也例入第二产业。显然,三者与第二产业是有很很大不同的。其三,没有节制,随便出现什么新业务,都可能新增加一种产业类型,例如,把信息软件产业列入第四产业,而把心理情感产业列入第五产业等,如此下去,还会出现多少种类型的产业?其四,没有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形态挂钩,也看不出产业类型与经济战略的有机联系。其实,产业类型与社会形态和发展战略是有密切关系的,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自己的产业基础、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每一个经济发展战略与某一种产业以及某一产业结构也有特定的关系。一定的经济战略是以一定的产业战略为基础的,例如,现代社会是以第二产业作为基础产业、特征产业、支柱产业的,古代社会是以{dy}产业作为基础产业、特征产业、支柱产业的。那么,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产业基础是什么?高级共产主义的产业基础是什么?以及前社会主义和后社会主义的产业基础是什么?产业划分的理论必须作出回答。

总的来说,目前的产业切分缺乏对人类社会总史进行大尺度的、大跨度的、一体化的、全过程的总体研究,所以,缺乏总体的逻辑性、原则性、规范性和统一性。

目前,产业结构的划分,虽然有大体的一致性,但也有相当大的差别,甚至非常矛盾的划分,例如,采矿业,有的归为{dy}产业,有的归为第二产业;运输业,有的归为第二产业,有的归为第三产业;公务和国防,有的归为第三产业,有的不作为一种产业。知识经济、知识价值论等提法已经出笼好多年了,但直到如今尚没有把科技、教育、体育、卫生等划入某种产业或独立划分为产业。这里,关键是产业划分的原则问题。

产业的划分,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其一,产业类型与社会形态的配套

农业作为{dy}产业与古代社会是配套的,作为古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产业经济基础。工业作为第二产业,与现代社会是配套的,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的产业经济基础。服务业,即所谓的第三产业,是与后工业社会配套的,是后资本主义的产业经济基础。美国未来学家们,包括贝尔、托夫勒、奈斯比特,基本上是如此把产业类型与社会形态配套的。事实上,任何一个社会经济形态,都有自己的独立的特色的支柱的产业经济形态,否则,其存在就缺乏内在的逻辑性和现实的可能性。反过来说,不能与社会经济形态配套挂钩的产业划分,就不合乎逻辑,就缺乏应有的合理性。这个原则,即产业类型与社会形态配套挂钩的原则,不仅为我们规范产业的划分有益,还为我们拓展产业空间、开辟新型产业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野,例如,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对应的是什么产业?与前社会主义对应的是什么产业?这些产业在当今的作用如何?未来发展的前景如何?等等。

其二,产业类型与发展战略配套

产业类型的划分,应与发展战略配套。所谓发展战略,无非是依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产业配置和产业安排的宏观的长期时空关联。发展无非是发展产业,以发展产业为基础、为主体、为内核。有些国家,有农业资源优势又有农业市场潜力,往往以农业作为发展战略的主体,如荷兰。有些国家,有工业资源优势,又有工业市场潜力,往往以工业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如德国。有些国家,有第三产业的优势,往往超前发展第三产业,以第三产业为龙头,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如瑞士。有些国家,如日本,在六十年代前后,这三种资源优势都不存在,却可以相机发展某些产业,如利用亚太地区的黄金水道,发展冶炼加工制造业。在石油危机以后,日本又从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增长至上路线转向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中心的灵活增长路线,一方面发展高精尖新工业产品,另一方面又提高重化工业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如以IC(集成电路)革命为背景的新型机电一体化。日本的发展,从明治维新到如今,也给予产业划分以启示。日本的发展一靠开放,而开放与其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有关,这种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与工业资源、农业资源一样,也是一种资源,也可以作为某种原始的底层的产业发挥作用。日本发展二靠科教,科教在发展战略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科教也应该作为某种超级的高层的产业发挥作用。正是这两种{zg}层的产业和{zd1}层的产业,才使日本可以相机发展常规产业,并相机进行产业结构的革新,由发展中国家变为发达国家,由战败国变为经济乃至军事强国。

 

第二节   广义产业形态

 

1、零产业(零农业)

零产业,是直接涉及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活动,包括:森林、矿山、土地、河流以及风景、光热、基因、时间、空间、频道、轨道、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探测和保护,自然条件的保护和优化,等。基因产业也属于零产业,开发基因资源是大有利可图的。至于生态环境,西方当代经济学家早已提出要把它作为一个产权加以分配和使用,这种政策在以色列已经得到实施,并在其他国家得到仿效。

零产业的特点是:离自然最近,受自然制约的程度最深,自然地理含量高,不能以一般的产业方式计算评估,经营管理带有垄断性和强制性的特点等。零产业虽然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但却是小生存社会及其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产业基础,如采集、狞猎、捕捞就是小生存社会及其原始共产主义主要活动。

在零产业方面,我们的教训是没有把零产业作为一种产业加以重视,并进行科学的、严格的产业化管理。

2、第0.5产业(前农业)

第0.5产业,作为农业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前道环节,或称“前农业”。

前农业,即第0.5产业,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建设,住房建设,市政工程建设,等。前农业即第0.5产业的特点是:非常规或非直接的物质生产部类;其产值计算复杂些。前农业即第0.5产业,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发展壮大,但却是前农业社会及其前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产业基础和特色产业、支柱产业。

3、农业或第1产业

农业,或,第1产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如粮、棉、油、茶、果、林、渔、牧、畜、菌产业以及微生物产业等。虽然,用发展的观点看,农业在不断地发展、创新、壮大,但农业是古代小生产社会即古代社会主义和古代资本主义的产业基础。

4、工业或第2产业。

工业,或第2产业,主要包括:烧烘、冶炼、加工、制造、安装等。工业或第2产业的迅速的、大规模的发展,只有大约300年的历史。工业即第2产业,虽然产生已久,但只作为现代大生产社会及其现代资本主义和现代社会主义的产业基础。换言之,建立在工业大生产基础的社会才是现代社会。工业之所以是第2产业,是因为,其一,其规模化的、常规化的生产经营较农业即第1产业为晚。其二,其原材料的来源相当部分来自于农业即第1产业,属下游产业。其三,工业较农业的规模更大、更有远途,是后来居上的产业。

5、第2.5产业(后工业)

后工业即第2.5产业,包括:商业、物业、保险业、典当业、交通业、运输业等。后工业即第2.5产业的特点是:非直接的或非常规的物质生产门类;是工业的扬弃状态、后续环节,或主要为工业服务;其产值的计算和评估困难些、复杂些,但附加价值高些。首先提出“第2.5产业”的是日本学者,他们认为服务业与农业{dy}产业和工业第二产业不同,不是标准的正常的完整的产业,而只是半产业。后工业虽然也是随工业的产生而产生,但大规模的、迅速的发展则是当代的事。

后工业或第2.5产业,是后工业社会及其后资本主义社会和后社会主义社会的产业基础、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正式提出“后工业”为后工业社会的产业基础的,是未来预测学家丹尼尔·贝尔。只是,他的后工业范畴还包括科技、教育等,与此相适应,他的后工业社会就是未来社会的代名词。

6、超产业(超工业)

超产业,是直接涉及社会资源和社会条件的活动,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体育竞技、医疗保健、教育培训、思想文化等。例如,美国的医疗保健行业,按年营业额计算,大于炼油、飞机、汽车制造、伐木业、钢铁和航运的总和。

超产业的特点是:离社会最近,受社会制约的程度最深,社会心理含量高,不能以一般的产业方式来计算或评估;发展的加速度大、创造性强,具有高价值和高附加价值;不仅复盖其他产业,而且超越其他产业,并以此作为大生活复盖并超越大生产的前提条件,等。超产业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但却是高级共产主义社会的产业基础、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从前,科技、美艺是工业农业的附属部分,未来,工业农业将成为科技和美艺的附属部分,意即,第1产业和第2产业将为超产业复盖和超越。

在超产业方面,我们的教训是,没有把科技文教和体育卫生工作等作为超产业加以重视,并进行产业化经营管理。

以上六种产业,零产业、前农业或第0.5产业、农业或第1产业、工业或第2产业、后工业或第2.5产业、超产业,既是依次嬗变进化的纵向结构,又是共处并存的横向结构,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水平和结构发挥作用。

 

第三节  产业新趋势

 

在当代,全球正向后工业社会挺进,以便跃迁到大生活社会中去。在此,我们可以发现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1、产业的半化

产业的半化,即常规产业逐步地变成半产业,并且整个产业中,第2.5产业(后工业)的比重和意义越来越大。第2.5产业的发展,比工业革命时的速度和规模更为壮观。如今,发达国家的第2.5产业,已经高于农业第1产业和工业第2产业之和。

2、产业的极化

六种产业中,零产业和超产业是两极,其他四种产业将逐步地溶入零产业和超产业这两极中。例如,农业或{dy}产业逐步地生态化、环境化,如生态农业、环境农业、观光农业、园林农业,工业或第二产业也逐步生态化和环境化,如欧盟和美国新近建立的生态工业园区以及西方国家日益发达的环境工业。集约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在于零产业和超产业化,如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以及环境工业和环境农业等。超产业的地位尤其凸显,在美国以信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是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1997年,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而住宅和汽车业的产值只占14%和4%。

3、产业的总体化

产业的总体化,即各种产业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互相结合而出现的一体化,科工贸一体化,农工商一体化,科产教一体化,等。总体化可以求得良性循环,从而求得总体的长远的效益。

4、产业的超产业化

所有的产业、包括零产业,都将溶入超产业之中,如科学家利用微生物进行治污、采矿(零产业)、防治病虫害(第1产业)、制取金属或燃料(第2产业)等。在大生活社会,科教属于游乐生活的一部分,而工业和农业又属于科教的附属部分,例如工厂和农场成为大专院校或科研机关的实习或实验、试制基地。产业的超产业化,就是超产业成为整个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关于产业的超产业化的大趋势,以及超产业化作为知识经济的实质核心,可以用基因开发的典型事例加以说明。基因本属自然资源,人类基因样本大约10万条。已有与疾病有关的基因被分离和确认,并申请了专利。按国际惯例,注册一个基因,要5万美元。基因开发本属零产业的范畴,但基因开发只有在高科技密集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所以属于超产业的范畴。申请了专利的肥胖基因的使用权转让价格为7500万美元。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制药、国际基因交易、基因信息交易等领域,已每年产生几百亿美元的利润。

所谓知识经济、科技兴国,就在于超产业以及整个产业经济的超产业化。纵观当今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首要的一点是超产业发达,并且呈加速发达态势。如美国的科学技术、美学艺术、体育竞技、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等超产业,皆很发达,由此带动整个产业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达。虚拟公司或总部公司盛行,正是其超产业发达的重要标志。目前,世界的首富以及不少豪富,就是靠知识经济起家的。比尔·盖茨,连续几年居世界豪富之首,而且增幅极快,与他合作的几个同事也位居世界豪富的前列,他们是靠知识起家的典范。

 

 第二十四章  广义产权论

 

{dy}节  产权辩析

 产权,简单地说,就是财产的所有权,而财产同样是广义的,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财产的所有权,通常划分为私有制和公有制两个主要形态。在xxx的理论中,所有权一般指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实际上,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是可以互换的,例如住房,既可以作为消费资料,也可以转化为生产资料。再进一步讲,xxx的理论中,所有权一般指的是物的所有权,例如物资或资金的所有权,而没有指人的所有权,只提了“资本”,而没有提“人本”,而“人本”的xx状态是私有制。实际上“资本”和“人本”是可以互换的,“资本家”与“人本家”也是对等的。简单地说,“资本家”是指拥有的资本超过社会平均资本的人,通俗地可以称为“大款”,“人本家”是指拥有的人本超过社会平均人本的人,通俗地可以称为“大腕”。二者可以互换,并且一个人可以同时兼备二者,例如,有些企业家既是资本家又是人本家。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讨论“私有制”和“公有制”。“私人”所有制与“个人”所有制是不同的范围。理论上讲,企业的性质就在于其所有者是否拥有了超过社会平均的财产。“私人”所有制指的是私人拥有的资本(财产)超过社会平均财产的情况,而“个人”所有制的情况包括“私人”和“个体”两种。“个体所有制”指个人拥有的资本等于或低于社会平均财产的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所有制企业就不是“私有制”,而是本质上的“公有制”。因为,公有制的本质是劳动与资本的有机的平等的结合。一般说来,在公有制企业中,人本与资本是平等的、平分的,劳动与资本是有机结合的。企业资本归大家所有,大家就平等地、平分地拥有企业的资本。如果把企业以某种方式分包到每一个个人,则每个人对企业资本的拥有就类似于个体所有制,例如中国农村集体经济中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反过来说,公有制的典型就是股份合作制,其形式与本质都是公有制企业:职工对企业资本是平等的,平均的拥有就类似于大家拥有企业的股份,职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就类似于大家在一起进行合作。借此,我们可以讨论股份制(私人控制)的性质。股份制,从形式上讲是“公有制”,但从实质上讲则是私有制,因为,股份为私人所有,而且股东的平均资产一般是高出社会平均资产的。这与个体制相反:个体制在形式上类似于私有制,而其本质则是公有制,因为其拥有的资产一般来说等于或低于社会的平均资产,并且劳动与资本是有机结合的。

在“私有”制与“公有”制的二分法中,我们可以开拓出“个人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社会所有制”三种划分。在此,个人所有制就包含了私人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形态。公有制实质上就是集体所有制。关于集体所有制,曾经有“大集体”和“小集体”的划分,实际上,国有制也是一种集体所有制,因为一国相对于另一国而言也是一个集体。从前,国有制被称为“全民所有制”,这也是欠妥的。真正的全民所有制应当是“社会所有制”,或者更进一步说,真正的全民所有制应当是“全人类所有制”,否则就只是集体所有制。但是,问题也就由此产生。既然企业归全社会或全人类所有,那么,这种所有制就不是“所有制”了,因为谁也没有对它拥有所有权。南斯拉夫曾经实行的“社会所有制”,其实质仍然只是集体所有制,一种变相的国家所有制。这个问题又可以回溯到“公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上面来。公有制或集体所有制只是一种“半”所有制,因为其产权是悬空的,大家拥有了企业,但大家谁都难以真正的负责任——这就出现了承包制、租赁制,或干脆改革为股份制,甚至出售公有制企业使之变为私有制。

为此,我们应该提出另一种三分法:私有制,公有制,享有制。所谓享有制,就是可以享受财富而不必获出代价的制度。慈善事业和捐赠制度,就是一种享有制。全社会或全人类的所有制,实质上就是一种享有制。原始共产主义或发达共产主义的体制就是享有制。公有制则是私有制和享有制的中介的过渡的形态。例如,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享有制与古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之间,就普遍存在着公有制,家族所有制或公社所有制就是如此。

公有制是半所有制或半享有制,介于私有制与享有制之间。说公有制是半私有制,是因为公有制的产权往往是悬空的,既使股份制企业也是如此。说公有制是半享有制,是因为在公有制条件下,生产要素可以分享生产成果,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公有制的内在矛盾,就是私有制与享有制的矛盾,以及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与生活资料的私有制形式之间的矛盾。所谓“搭便车”,就是私人享有公家的财产。所谓公有资产流失,本质上无非是把公有财产转化为私有财产,把公家的生产资料转化为私人的生活资料,至少最终是如此转化的。公有产权的悬空主要是因为这种公有资产的流失。公有制的内在矛盾,还可以表示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与劳动能力的私有制形式之间的矛盾。因为劳动能力的不同,即使是集体劳动,也会导致两极分化,导致一些人的富有和一些人的赤贫,从而必然导致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私有制的内在矛盾,从产权的角度看,在于私有生产的{jd1}扩张趋势与私家消费的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这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资本家大量地赚钱,但赚钱总是要积累以扩大再生产,他本人以及全家是消费享用不了的,这等价于为社会积蓄财富,这实质是私有制与享有制的矛盾;另一方面,劳动者受到剥削,其消费力与其生产力是不一致的,这正是xxx所批判的那种“过剩危机”的情况。因此,如果说私有制必然产生,那么,私有制也必然消亡。

显然,真正实行全民所有制或社会所有制,也就是真正实行享有制,就不存在“所有”也不需要“制度”了。

这两种三分法,实际上是一种广义的产权划分。

 

第二节  广义产权形态

 

1、零所有制形态

零所有制,即处在潜在状态的所有制,是既没有所有制形式也没有所有制实质的小享有制,对应于小生存社会即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由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是小生存社会,独立的生产活动尚未产生,生产与生活是一体的,人们主要依靠大自然的恩赐生活,更没有剩余产品,商品市场经济也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具有所有制的观念,也不可能形成所有制的法制。另一方面,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要联系的社会,其社会采取社群的形态,因而其内部关系没有分化和异化,可以视为一个紧密同一的整体,而外部也不存在相互关系,没有外部的社群相关,各个社群处在两个没有联系的地域。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占有自然和自身以及互相占有,对外对内都不存在法制形式的排斥关系。用虚拟所有制的方法看,这是一种原始的社会所有制。

虚拟的社会所有制,也就是享有制。虚拟的原始社会所有制,则是小享有制,因为在原始社会,生存力水平很低,尚没有真正意义的生产力和生产活动。所以,只能采取小享有制形态,小享有制的基本特征是享有的对象主要是自然的财物,如野生的水果、小麦以及野兽、野鱼,等等,而自然财富,是一种零产业的结果。

潜在的所有制,即零所有制,也不是xx没有所有制的某些性质,例如,既使在动物界的内部,也会发生为王位的争夺以及为食物的争夺,在动物群的外部,也常常发生战争,但是,这种所有制的性质,不会以法制的方式固化起来并世袭下去。

零所有制或小享有制,是原始共产主义小生存社会可以采取的{wy}有效的产权制度。因为在那时,人类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能力很低,只有依靠紧密同一的社会整体,才可能勉强地生存下去并艰难地发展起来。虚拟的原始社会所有制,是原始人类的{wy}的有效的选择,如果他们一开始就闹分裂闹对立,那么,他们尚未发展起来就生存不下去了。

2、前公有制(小公有制)

前所有制,对应于前农业社会及其前社会主义社会,是零所有制或潜所有制的外化,是半私有制或半享有制,介于原始共产主义的享有制与古代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之间,实质上是一种前公有制。

在前农业的前社会主义社会,人类社会是以氏族的形态存在的。很明显,当氏族存在的时候,就意味着至少存在两个氏族。两个氏族如果构成社会并因此而出现社会所有制的话,那么,氏族就作为一个集体并因此而出现集体所有制。从另一极端看,也就存在个体以及个体所有制。这三种所有制,都是一种公有制。氏族作为一个集体,对于生产资料是集体所有的,人们也在一起集体劳动,{zh1}集体分配和消费,是典型的集体所有制。而其本质,则是股份合作制,虽然并不明确也不标准。集体所有是股份式的,集体劳动就是合作式的。

在氏族之间,是存在关联的,一般说来,原来的社群可以分化出两个以上的氏族,另一方面,原来互不相关的两个社群,也可能因为各自的扩张而发生关系。于是,就有更多的氏族以及更为复杂的关系,从而出现社会、集体、个人三个层次和实体。氏族之间,逐步地出现交换,最初是偶然的个别的物物交换,也会逐步地出现战争。交换和战争发生在两个集体之间,正好表明其产权制度是公有制或集体所有制。

前所有制或前公有制的一个特点是,产权不是以明确的规范的法制形式存在的,而是以口头的和习惯的形式表达的。前所有制或前公有制,之所以是一种产权制度,是因为不同的实体之间的财产关系是排斥的,财产关系以惯例的形式固定起来并世袭下去。氏族之间的交换以及战争,母系氏族或父系氏族的划分,就是这种所有制的集中体现。

前所有制或前公有制,也是前农业社会以及前社会主义社会的正常选择。一方面,前农业是对零产业的一个发展,使零所有制或小享有制成为历史,另一方面,前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还是很低的,个体劳动还难以生存,因此,也不能采取私有制的形态。同时,前农业仍然具有某种集体劳动的特性,例如,道路、房屋、水利建设,就要求集体劳动,个体劳动是难以胜任的。至于科学文化的发展,就更需要集体劳动了。

3、小私有制

小私有制,对应于农业社会及其古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标准的所有制,也就是业主制。

小私有制有两种意思,一是,它是建立在农业小生产基础上的,是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私有制,地租是其主要的实质性内容。二是,它的经济实体是小型的,私有主再大也不大。总之,古代资本主义的产权制度,较之建立在工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现代资本主义的大私有制,是小所有制。小私有制的产生在于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得益于金属工具的发明,因为这使得个体经济成为可能。个体经济必定分化,从而出现标准的私有制。在小农经济的时代,这种私有制就是小私有制。在氏族社会的晚期,一方面,氏族分化为家族,另一方面,氏族又组合成部落,并进而出现家庭和国家。家庭和国家,正是小私有制产生的社会与政治环境;家庭与私有制对应,国家与法制对应,小私有制作为标准的法权制度。

家庭作为一个个体,从氏族中分化出来,实质上是一个商品市场经济的实体,这使得以前的没有分化和外化的氏族以及家族中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消费关系外化和分化,从而出现私有制。最初,前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贵族化官僚,对私有制的出现起了带头作用。他们在对外对内关系中利用职权之便,进行贪污或克扣,从而积聚了大量财产并把财产转化为资本,使私有制成为可能并成为现实。

小私有制的基本特征,不仅在于其小农经济特征,还在于其超经济强制的特征,一方面,对内,是贵族化官僚对于公民的强制,另一方面,对外,是贵族化官僚对于外族的强制。超经济强制的集中表现,是君主可能通过对政权的所有从而对全国的所有。超经济强制的本质,是以权力甚至暴力进行剥夺和剥削,例如对于战俘奴隶的人身权利的剥夺以及对于债务奴隶的人身权利的剥夺以及超强度的剥削。在此,分配不是在劳动与资本之间进行,也不是在资本与资本之间进行,而是在权力与权力之间进行。当然,其本质还是在资本与资本之间进行。其按资分配实质是“按资剥削”。当然,这种特征是相对的,主要是基于古代资本主义的落后与野蛮而言的。实际上,现代资本主义也有落后与野蛮的时候,只是相对而言,文明一些、发达一些。

小私有制,既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因为,一方面,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个体经济成为可能和现实,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仍然很落后,社会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节制消费与刺激生产的方式,即资本主义的私有制的商品经济方式:一方面,使劳动丧失增殖能力,从而节制劳动者的消费,使之处在很低的勉强维护生存的境界,以加速积累、扩大生产,另一方面,使资本获得双重的增殖,从而刺激资本家的消费,刺激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升级换代,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如果在当时的情况下仍然搞公有制,就会导致生产的大呼隆和生活的大锅饭,导致懒惰的竞争和愚昧的竞争,社会经济文化就不可能获得有效的发展,甚至会停滞倒退。

4、大私有制

大私有制,对应于工业社会及其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也是一种标准的所有制,也就是股份制。

大私有制有两个意思,一是,它是建立在工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二是,它的经济实体是大型的,其私有主较古代资本主义的私有主更大,甚至具有国际规模。

大所有制或大私有制,是对小私有制的必然的发展。因为,小农经济必然向大农场经济发展,手工业必定向机械化大工业发展,其发展的中介环节是工场手工业。工场手工业是一种专业化的分工合作制,虽然其要素是手工业的,但其组织体制是大工业的,所以,必定孕育机器化大生产,例如珍妮纺织机和瓦特蒸汽机,就是在工场手工业的体制中发展起来的。手工工场本身就是一种较大的私有制实体,由于机器的发明创造和使用扩大,就出现了私人工厂这样的工业大私有制以及私人农场这样的农业私有制。但是,真正的大私有制或大所有制,是私人控制的合伙制企业,尤其是股份制企业。因为,股份制的本质是私有制,而股份制可以快速地发展为大企业。可以说,股份制企业是{zd0}的企业。

大私有制是文明和野蛮混杂的事物。正因为如此,它野蛮起来,甚至可以达到空前绝后的地步,两次世界大战,就是大私有制以文明的手段制造的空前绝后的野蛮暴行。

大私有制的自我扬弃,主要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

5、后公有制(大公有制)

后公有制,对应于后工业社会及其后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种半私有制或半享有制,介于现代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发达共产主义享有制之间,实质是大公有制。

后公有制与前公有制,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有两个区别,一是,后公有制较前公有制更为发达而先进,具有严格的法制形式。二是,后公有制的发展方向与前公有制的发展方向相反,前公有制的发展方向是小私有制,后公有制的发展方向是克服大私有制。

工业化发展的趋势是后工业,与之相应的是,大所有制向后所有制发展,即大私有制向大公有制发展。大私有制曾经适应和促进了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但逐步地与社会化大生产发生矛盾,周期性的“过剩”经济危机,是此矛盾的必然结果。“滞胀”危机则是“过剩”危机过度的一个表现。为此,必须建立后所有制即大公有制,以适应后工业以及社会化大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实际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正是大私有制在资本主义的框架内的一种后所有制和大公有制的形式,带有后资本主义性质。

后市场体制也对后所有制或大公有制产生影响。私有制的产生,曾经以生产生活相分离为前提。如今,私有制的消亡,也与生产生活相接近为前提。在后工业后市场的情况下,“大批量、小品种”的大生产方式以及“远距离、多环节”的大流通方式已经过时,“小批量、多品种”的后生产方式和“近距离、少环节”的后流通方式开始兴起。后市场体制下,生产与生活的接近,对于克服生活消费的私有制,是有重要意义的。后公有制,首要是消费合作(总)社,并以消费合作社统摄供销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并进而为个体经济建立平台,最终统摄私有经济。私有经济,在后公有制中,要么分解为个体所有制经济,要么溶化为社会所有制经济。而消费合作社,是以生产生活相接近并且以生活统摄生产为内含的。如果只搞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而不搞消费资料的公有制,那么,公有制是不xx的,也是低效益的。

6、超所有制(大享有制)

超所有制,是所有制的超越,既超越了私有制也超越了公有制,既没有所有制的外在形式也没有所有制的实质内容,实质是一种大享有制,对应于大生活社会及其发达共产主义社会。

超所有制与零所有制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一种享有制,但是有两个区别:一是,超所有制是大享有制,以大生活体制为基础,而零所有制是小享有制,以小生存体制为基础,这是发达与原始之区别。二是历史发展方向的区别,零所有制必定走向小公有制和小私有制,经历了异化和再异化,而超所有制则是对于异化的克服和再克服,不仅超越了大私有制,也超越了大公有制。

大享有制,立足的是自动化和超产业。超产业较其他产业具有极高的效率和效益,较后工业的效率和效益也高得多。以超产业为特色基础,大享有制具有很高的效率和效益的支持,足以克服资源的短缺以及资金的短缺,集中表现为克服商品的短缺。当今的科学技术已经为这种高效益和高效率提供了光明而远大的前景,使大享有制成为可能,并逐步地成为现实。自动化则使人从物的统治中解放出来,也使生活从生产的压抑中解放出来,并反过来以人统治物、以生活统摄生产。自动化的生产方式,是“零批量、超品种”的虚拟生产方式,与之相适应的是“xxx、超环节”的虚拟流通方式,独立的生产活动以及工厂和农场将消失而成为娱乐、教育、研究等生活活动的附属环节。人们所需的生活消费资料,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地予以保障,因此,商品市场经济成为多余,资本以及私有制也成为多余,甚至劳动和公有制也成为多余。

大享有制,也是自动化的、超产业的大生活社会的{wy}有效的体制。实际上,资本以及私有制,劳动以及公有制,只是落后时代的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它本身具有很大的浪费、污染、闲置和重复的弊端,因而是低效率和低效益的,例如,经济危机就是{zd0}的浪费、闲置,其他方面,如工商、税务、会计、出纳、海关、边防等等,都是低效率和低效益的重复设制,甚至造成破坏。按照大享有制的标准,工业化大生产社会的大部分人员大部分单位,都是多余的、低效率和低效益的。相应地,其小生活体制的效率和效益更低,而污染和浪费{zd0},例如,江湖水的污染,主要是一家一户搞饮食的小生活方式造成的,而且这种污染更难以治理,而污染大也表明浪费大以及效率低。

试想,如果人类社会发达到可以在太空实现旅行生活或火星殖民,还在飞船和火星上建立私有制和小生活方式,那么飞船和火星上的人类社会将很快陷入灭顶之灾。既使在今天,太空站上实行的,都不是私有制和小生活方式,而是实行某种意义上的大享有制和大生活方式。

大享有制是未来的高级社会实行的体制,我们现在还只能从逻辑上来推导和展望的。在我们推导和展望未来的产权体制时,切忌局限于狭隘的权利关系体制及其观念,要超越当今当时当地的层次。

这六种纵向的产权形态,作为依次更替的形态,也以横向的形态存在,即六种产权形态可以同时并存。

不同的产权,可以采取同样的实现形式,例如,私有企业或国有企业,都可以租赁的方式实现。不同的产权,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形式,例如,股份制公司,适宜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实现方式,合伙制公司,则适宜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实现方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产权实现形式的重要方面,因为公有制的产权本质上是悬空的,是一种半所有制,如果实现形成不当,那么就会xx悬空。大致说来,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采取独资经营、合作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托管经营等。据说,新加坡的国有企业搞得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注重与外资进行合作经营。

产权形式及其实现形式有很多,但其中必定会{zj0}的产权形式以及{zj0}的实现形式,人们也自觉不自觉地追求{zj0}的产权形式以及{zj0}的实现形式。{zj0}的产权形式以及实现形式,首先是基于生产的不同水平和生活的不同需要等具体情况,也涉及其他因素,如习惯、文化、社会、政治等因素。{zj0}的产权形式以及实现形式,首先要求有{zj0}的效率和效益,以及{zj0}的社会福利和人民幸福。一般说来,竞争性行业适宜于私有制,垄断性行业适宜于搞公有制,介于二者之间的行业,则适宜于搞混合制或相机选择产权制度。就企业规模而言,小企业适宜于搞合作制,大企业适宜于搞股份制。当然,产权形式的选择,不是单纯的{jd1}的,它们可以互相交叉渗透。例如垄断行业也可以引入竞争机制,这样就可以实现{zj0}。

 

第三节  关于混合经济

 

一般说来,每一个社会历史形态,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六种产权形态。在古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以小私有制为体制的,但只是以小私有制为主体的,其他的产权形式也存在。家族所有制,或宗族所有制,就是一种公有制,而家族所有制或宗族所有制,在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地存在,并且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公社所有制,或村社所有制,也是一种公有制,这种公有制,在古代资本主义的西欧,持续了一千多年,而在俄国甚至持续到现代社会。至于广大的非洲和美洲,也普遍地存在这种公有制形式。享有制形式,在私有制的社会中也存在,例如,捐赠财物就是一种享有制。捐赠,可能是用于救灾,也可能是为了友谊,还可能是为了亲情,反正都是一种享有制的行为。以转移支付的方式扶贫,也是一种享有制的行为。不论是捐赠还是转移支付,在古代资本主义社会和古代社会主义中是存在的。

现在,关于混合经济,有两个意思,一是经济制度意义上的混合经济,指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经济状况,二是经济体制意义上的混合经济,指多种管理与调控方式并存的经济状况。我们在此所指的混合经济,是指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混合经济。

多种产权的横向并存,就会形成混合经济。比较而言之,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和发达共产主义社会,产权是比较单纯的,也就是单一的享有制。对应地说,因为古代资本主义与现代资本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另一极端,其产权的混合性也不是很强。社会主义社会,包括前社会主义和后社会主义社会,其产权状况是比较混合的,因为其公有制本身就是半私有制半享有制的,是私有制与享有制的中介形态,可以视为私有制和享有制的重合状态,因而会分化出私有制和享有制,造成三种产权形式的并存。

当社会形态出现超前或滞后的情况时,混合经济就比较突出而明显了。东方现代社会主义是后社会主义的超前,所以存在比较明显而突出的混合经济特征,表现为存在相当多的私有制成分。西方的后资本主义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滞后,所以也存在比较明显而突出的混合经济特征,表现为存在着相当多的公有制成分。美国的产权制度,大致分为单人业主制、合伙制和股份公司制三类,其中,单人业主制包括个体制和私有制企业,合伙制和股份制带有公有制的形式。除此以外,还有合作社和国营企业等所有制实体。国有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是西方后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西欧各国的主要工业部门,国有企业的比重大约占50%。后社会主义的超前和现代资本主义的滞后,都形成了混合经济,并使得二者由似乎xx相反的制度变成了似乎xx相同的制度,“趋同论”说的就是这么一个事实。实际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本来就不是极端对立的制度,只与共产主义才是极端对立的。

混合经济还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国内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即同一个经济实体融合着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形成“几不象”的企业形态,例如,国内的私有制成分、国有制成分、股份制成分、个体制成分、合作制成分,等等,结合在一个企业中,形成“几不象”的企业产权体制。二是国际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即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进行合作,把若干种不同的产权结合在一个企业中。

另外,混合经济还可以从形式与内容的混合中得到表现,例如,股份制的形式是公有制,内容是私有制。再如,个体经济的形式是私有制,本质是公有制,因此,股份制经济和个体制经济,都可以视为是混合经济。

公有制和私有制都有很多的表现形式,例如,公有制就有个体所有、国家所有、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因此,混合经济就更加地丰富多彩,复杂多样。

混合经济实现了各种产权的融合,也可以实现各种产权的转换。在混合经济中,不同产权的形而上学的区别和对立也就消失。例如,私人财产,如果单独组建企业,则是私有制形式,而如果投入股份制企业,则是公有制形式,二者没有很大的区别。再如,同样的工人,同样的工作,在公有制企业和私有制企业中,所得的工资也是一样的,否则就会出现调整和变动,直到工资一样为止,这样,在公有制企业工作与在私有制企业工作,也没有很大的区别。

在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人们习惯于把各种产权形而上学地区别和对立起来,并追求所有制的单纯化和极端化,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理论思维上的单纯逻辑观,而缺乏历史现实的态度。列宁曾经有这种理论思维的弊病,企图借“军事共产主义”的机会,实行单一的全民的公有制。但列宁具有历史现实的态度,一当他发现“军事共产主义”的道路行不通,便立即实行“新经济政策”,建立混合经济。xxx对列宁的这种态度和政策非常赞赏,他推行的改革开放就是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发展,建立的也是混合经济。

把握和搞好混合经济,要求有纵横一体化的总体思维。纵向的思维,便于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横向的思维,便于把握社会的实际情况和要求。二者总合起来,就可以把握和搞好混合经济。例如,今天的东方和西方,从横向看,都是混合经济,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纵向看,都要朝着后工业的后社会主义以及大生活的发达共产主义发展,因此,应当以消费合作社这种后社会主义的产权形式来统摄生产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并以此为平台,发展个体经济,引导私有经济,建立高水平的高效益的混合经济。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与上帝对话【51】 { 产业与产权}】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