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用手提包! 敦煌壁画中的17窟 唐 侍女 ,看这唐朝提包,这形状这花纹。。。我们的祖先真的xx了几千年的时尚啊,太有才了! (真的不是谁穿过去时,不小心挂在那里的么???) 这个陶俑拎包的姿势。。。典型的lv包姿势啊!(小姐,你是穿的么??? ) 又一个拎着包的陶俑,看来当时这款手提包很流行呢~ 古代的靴子、休闲鞋和球鞋 南北朝时期的靴子实物见于尉犁营盘古墓之中,营盘出土的一双彩绘刺绣靴子,靴底为皮革,靴面是麻布质地,靴内衬柔软的毛织物,使整个靴子显得比较厚实,靴面、靴筒绣有红、青、黑、蓝等色彩的云朵纹样,像这样具有强烈装饰风格的靴子,在我国唐代以前,实不多见。 南北朝靴子 1995 年尼雅1号墓地3号墓出土的一双红地晕间缂花靴的样式十分独特。此靴长29厘米,高16.5厘米,形制为短腰,整个靴子用皮、毛褐、绢、毡等多种材料缝 制,特别是靴面中央在白地上织有并蒂花卉图案,起到了锦上添花的装饰效果。靴子构思巧妙,形制新颖独特,是新疆古代鞋靴中的又一精品。 战国时期的皮鞜履,好可爱的款式,这不就是TOD'S豆豆鞋的老祖宗么??? 南宋球靴 鞋面用牛皮制成极其耐磨:这双南宋球靴用牛皮制成鞋面,在鞋底上钉上圆头铁钉,向外突出,很耐磨,再涂以桐油,使之不漏水,不禁让人感叹其工艺之精湛。 足球鞋还带钉子,跟现在的异曲同工啊,古人太聪明了。 (这莫不是。。。哪位户外爱好者留在宋朝的证据吧???) 麻线鞋 不要以为古人只穿布鞋,看看,下图中上方为麻线鞋,南北朝到唐朝非常流行,因为唐朝气候变暖,宫女们都穿麻线鞋,是不是很有这两年流行的编织鞋影子? 下 方一双儿童皮鞋是汉朝的。关于皮鞋,汉文史料记载颇多。皮鞋也称“鞮”,未经鞣制生革制成的皮鞋叫“草鞮”,用熟皮鞣制的鞋履叫“韦鞮”。洛浦县山普拉汉 墓出土的皮鞋多是用鞣制较好的熟皮缝制,这里出土的一双儿童皮鞋保存得十分完好,皮面毡里,腰高8厘米,底长17.5厘米,用熟皮和动物的筋做线缝制,形 状十分规整。 三国木屐 小日本学了去流传到现在呢! 古代时尚高跟鞋 叠穿、混搭、xx、荷叶边……古人早玩过了 唐朝时的短袖外套 叠穿+混搭,如果今天穿这么一身,再挎上那个唐朝手提包,走在街上仍然是潮人一个! (根据无数穿越小说的规律,穿越人士一定会引导当时潮流的,尤其是爱美的女士,为自己周围的人设计{zx1}款式的衣服,或者 开个服装店赚钱最常见不过了……) 隋朝背带裙 华丽丽的荷叶边无处不在: 袖子荷叶边 北齐若隐若现xx装 古代纺织技术之高超我们今天简直难以想象,汉马王堆那件xx的能塞进火柴盒的纱衣不说,初中历史课本小字里介绍过,说是一个胡人见唐朝官员,发现人家纱衣下有颗痣,赞美纱衣精致,于是官员哈哈一笑,给他一数,共六层纱,胡人就立刻OTZ了…… 我们都误解古装剧的造型师了,那些BH的头型确实存在…… 天啊!原来曹颖当年那个米老鼠发型真的有原型啊! 曾经雷倒一片的“大便头”=海螺髻+高宝髻 原来周星驰电影里的头型也{jd1}不是夸张搞笑来的! 蕉叶冠VS林青霞姐姐在《鹿鼎记》的“我爱一条柴” 清代妇女流行发型VS《审死官》里的BH发型 古代小平头 东晋艺术家的发型 接着看下面,这几位东晋艺术家的发型真是太不羁了~~~(喂~你们是带着摩丝穿的吧?!) 现代模特复原的北魏前卫发型 唐朝发网(周迅走红毯和王菲演唱会都是学人家的么???) 隋唐帏帽 (用于遮挡风尘)身上还是无袖装! 整体造型时尚得无法形容了~~~ 东晋护士状头巾。。。 我们祖先在生活其他方面也是很时尚的! 古代高尔夫:捶丸是我国古代一种以球杖击球的体育运动,被称为中国古代高尔夫球。泰山景区依据宋代捶丸图和相关记载为演员制作了宋代服饰,结合元代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关于高尔夫球的专著——《丸经》比赛规则,让宋代捶丸赛穿越时空来到我们身边。 刺青馆 刺青馆也是我们的时尚祖宗玩剩下的。。。。。。 卜白菜各有所爱,唐代男子还有一种爱好——刺青。刺青在唐中期及以后可谓流行一时,当时的长安、成都、荆州、黔南都有刺青的风俗。男人用针在皮肤上刺出图案,然后涂上墨,待创面痊愈后,就形成了无法磨灭的图案。 时 尚的古人已经有专业的刺青师傅,当时的蜀人最善于刺青,不仅图案清晰如画,而且色泽鲜艳。在荆州的市场上有专门的刺青工匠,他们事先将针固定排列为一定的 形状,然后根据顾客的要求,将各种图案刺在皮肤上,再涂上石墨。当时人们最喜欢的图案是蟾蜍和蝎子。在长安的市场上还出现了唐代最早的专业刺青美容师“札 工”,他们也做着同样的工作。 千奇百怪的刺青内容 当时的刺青者大多数是市井恶少或者军人,所刺的内容千奇百怪。家住长安大宁坊的张干在自己的左臂上刺的是“生不怕京兆尹”,右臂上刺的是“死不怕阎罗王”。“京兆尹”是当时的官名,就是京城的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市长。 王 力奴在自己的胸部和腹部刺上了山、庭院、池榭、草木、鸟兽。赵武建在身上刺了一百六十处番印。还有更奇怪的,蜀人赵高将佛教里的天王像刺在背部,他犯法时 应该杖背二十,可是地方官吏却不敢,因为他背上刺着天王。后来剑南节度使来了,用杖刑将他背上的天王像打得稀烂。节度使走后,赵高挨家挨户袒衣讨钱,美其 名曰“修理功德钱”。 唐代刺青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内容多与诗歌有关。蜀小将韦少卿在胸部刺一树,树梢有乌鸦数十只,下面悬一镜子,有人以 绳牵镜,以此表示张燕公诗句“挽镜寒鸦集”的意境,可谓用心良苦。荆州人葛清从颈部以下遍身刺三十余图,每图表示白居易的一首诗。如画一人持杯临菊,表示 “不是此花偏爱菊”;画一树,树上挂缬,表示“黄夹缬林寒有叶”。人称他为“白舍人行诗图”。 许多人都以刺青相比试,或刺《辋川集》一本,或刺白居易、罗隐二人诗百首。有些无赖少年甚至将平生所到过的地方、饮酒xx之事及所交往的妇人的姓名、年龄、形貌详细地一一刺在身上,这种刺青图案被称为“针史”。 后 周太祖郭威年少时与冯晖交好,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yt},二人遇见一位道士,自称“业雕”,为他们二人刺青。道士在郭威脖颈左边刺一麻雀,右边刺谷、 粟;在冯晖肚脐处刺瓮,瓮中有大雁数只。道士说待到麻雀吃到谷子、大雁飞出瓮时,也就是他们发达之日。后来麻雀与谷、粟的距离逐渐接近,等到郭威登位时, 麻雀竟然吃到了谷子。而冯晖官高位显时,大雁真的从瓮中飞出。因为郭威脖子上有刺雀,人们又称他为“郭雀儿”。 最早的足球协会 蹴鞠在宋代走向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出现了行会性质的全国专门的蹴鞠组织——齐云社。 “齐 云社”是宋代的鞠客(蹴鞠艺人)为了维护本身的利益和提高技艺组织起来的行会,是当时全国性的踢球组织,因球是圆的,又叫“圆社”,类似于今天的中国足 协,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足球协会”。“齐云社”的含义是蹴鞠时踢得高,“上与云齐”,含有吉祥之意,同时象征蹴鞠艺人“青云直上,高与云齐”。“齐 云”是对外的正式名称,“圆社”是自己人之间亲切的称呼。 “齐云社”的主要职责是发展组织,严格内部纪律。组织也很健全,“督部署”和“教正”等是总负责人,就是足协主席。下辖三个主要部门:“社司”和“主会”负责内部事物,“知宾”和“节级”负责对外接待,“会干”等负责比赛和球队事物。 “齐云社”作为最早的蹴鞠组织,在提高艺人技艺、宣传蹴鞠价值、推动蹴鞠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早的职业联赛 齐云社一项重要职能是组织全国性的比赛,每年举行一次,目的是确定蹴鞠艺人的技术等级。山岳正赛就是齐云社组织的全国性蹴鞠比赛,因在山上举行,所以叫山岳正赛。 事前要发通知,赛前要敬神,比赛要收取一定的参赛费用,叫“香金”,比赛的奖品叫“球彩”,集合完毕并待以茶饭后分级进行比赛。这种制度有点像现在的甲级联赛或乙级联赛,不过当年交通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要踢一次比赛也挺不容易的,所以只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一次 那些无法用常识解释的古代发明! 商代妇好墓出土三联甗(YAN),类似现在的煤气灶....... {dywe}的复合炊具 甗本身便是由甑、鬲组成的复合炊具,妇好墓出土的这件三联甗就是目前所见到的惟一的这种复合炊具。它是将三个甗的鬲合为一起铸成一个长方形中空的案,案下有六条实足,案面上保留着三个鬲的口,甑则仍然是三个个体,分别套接于三个鬲口内,从而形成一鬲加三甑的格局。 使用时,鬲腔内的热蒸汽分别进入三个甑内,三个甑中可分别放置不同的食品,既提高了热能的利用效率,也增加了食物的品类和总量。 古代“冰箱”--冰釜 战国时代的冰箱——1978年出土两件战国曾侯乙楚墓冰鉴 中 国在古代就已有了“冰箱”。虽然远不如现代科技产物电冰箱,但仍可以起到对新鲜食物的保鲜作用。在古籍《周礼》中就提到过一种用来储存食物的 “冰鉴”。这种“冰鉴”其实是一个盒子似的东西,内部是空的。只要把冰放在裏面,然后把食物再放在冰的中间,就可以对食物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了。这可能是 人类使用最早的冰箱。 湖北随县曾侯乙楚墓1978年出土了两件冰鉴,冰鉴上还放著一柄长勺是专门用来舀冷饮的。此外,在古书《吴越春秋》上也 曾记载:“勾践之出游也,休息食宿于冰厨。”这里所说的“冰厨”,就是古代人们专门用来储存食物的一间房子,是夏季供应饮食的地方。设计奇巧、铸造精工的 鉴缶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冰箱”。鉴缶由盛酒器尊缶与鉴组成,方尊缶置於方鉴正中,方鉴有镂孔花纹的盖,盖中间的方口正好套住方尊缶的颈部。鉴的底部设有活 动机关,牢牢地固定著尊缶。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应是夏天盛放冰块、冬天盛放热水之用。 战国时代的冰箱——1978年出土两件战国曾侯乙楚墓冰鉴2 铜冰鉴顶部特写 冰鉴结构图 至今天,现代的技术仍然无法复制这两件铜冰鉴,古代的冰箱我们竟然无法做出来!!!!!!!!!!! 到了明代,冰箱成鸟介个样子 使用方法:明朝时,北京城裏的皇公贵族已把冰箱做为重要的祛暑器具,那是一种用xx冰块降温的箱子,以黄花梨木或红木制成。从外观上看,冰箱口大底小呈方斗形,腰部上下箍铜箍两周。箱两侧有铜环,铜环的用途就是便於搬运。箱口覆两块对拼硬木盖板,板上镂雕钱形孔。 那 时的冰箱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在功能设计上也十分精巧科学。冰箱箱内挂锡裏,箱底有小孔。两块盖板其中一块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块是活板。每当暑热来临,可将 活板取下,箱内放冰块并将时新瓜果或饮料镇于冰上,随时取用。味道干爽清凉,用后让人觉得十分惬意,暑气顿消。由於锡裏的保护,冰水不致侵蚀木质的箱体, 反而能从底部的小孔中渗出。 清代柏木冰箱 古代Taxi —— 记里鼓车 汉 代有种马车,车上站有木人,手中握有鼓棰。马车每驶至一定里数,木人就会挥动鼓棰,敲响前方的小鼓,古代称之为记里鼓车。其实,它的工作原理很简单:木人 手上有线连着一个齿轮,齿轮又连着另一个齿轮,形成一套减速齿轮组,{zh1}连着车轮。车辆启动,车轮就带动齿轮组,齿轮组带动木人,木人则敲起锣鼓。 这下你知道了吧?现在满大街跑的Taxi,它的计程方式和记里鼓车没有本质区别。 “穿越人士”的“发明”越来越BH对不对?哼哼,还有更“铁证如山”的呢—— {zh1},各位观众!!!我要贴出本贴的镇楼之宝: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水晶杯 高15.4厘米 1990年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出土 浙江省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敞口,斜壁,圆底,圈足外撇。素面无纹饰,透明,器表经抛光处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绵体状自然结晶。此杯是用优质xx水晶制成的宝用器皿,国内罕见,其制作技巧和工艺水平令人惊叹。 古人老早就开始吃烧烤了,韩国棒子的烧烤一边呆着凉快去 东汉釉陶烧烤炉 看上头釉陶做的肉串。。。。。。。古人真的很时尚,啥都会用 当然,还要有烤炉 ~~~~烤炉可是常用的烤肉器具 铜烤炉 闪开,我们威风八面的战国君来了,他就喜欢用铜的,烤肉当然用铜烤炉!! 1994-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公元前2世纪 高16、口径45.4厘米 铜烤炉圆形,平澡,平底,腹部饰有四个兽首衔环铺首,器下部带有三个兽蹄足 环保灯~汉代雁鱼灯 你以为古人点个油灯,熏得到处乌漆麻黑啊?古人比我们还爱清洁漂亮呢!! 看 时尚环保灯,跟中国比起来,西方发明的玩意哪个不晚了千八百除山西朔州的这件外,还有另外两件:一件出土于陕西神木塔村,一件出土于山西襄汾。三件雁鱼灯 形状极为相似,只是灯身装饰繁简有所差异。这件彩绘雁鱼铜灯巧妙合理的构思设计也让人折服。雁颈修长,回首衔一鱼。雁体肥硕,身两侧铸出羽翼,短尾上翘, 双足并立,掌有蹼,背部开口,接一带柄灯盘。灯罩为两片弧形屏板,其上部插入鱼腹的开口,下部插入灯盘内的直壁圈沿中。 同汉代所有的工灯一样,该灯灯盘、灯罩可任意转动和开合,以调节光照和挡风,鱼身和雁体中空相通,可纳烟尘,保持室内清洁,各部分可拆卸清洗,堪称功能与形式的xx统一。 工 灯在南北朝时期仍然为人们所熟知,经常在诗文中被提到,冠以“金工”、“兰工”的美名。到了唐代,这类名称还出现在诗人的笔下,而且从文献所记载的与工灯 相类似的“息烟灯”看,唐代人可能还曾使用,或者至少还了解这种类型的灯。遗憾的是,这种展示古代中国人环保意识的灯型,已经不为人知了 好吧,明朝战车 坦克,坦克 忍不住出来遛图。 什么叫时尚,这就是时尚,什么是前卫,这就是前卫 偏厢车。 明代宗在位的时候,郭登在大同曾经建造用于防守的偏厢车,辕长1.3丈,宽0.9丈,高0.75丈,厢用薄板,上置铳,编配10人使用,“出则左右相配,前后相接钩环牵互,车载衣、粮、器械并鹿角”。 之 后成化、嘉靖、隆庆年间均造过偏厢车,隆庆三年(1569年),戚继光在蓟州曾造过偏厢车。其式——只用向外面一厢,每辆重600斤以上。因其车仿古之 制,所以有一些缺点尚未克服,诸如车式太重,需要人马太多,不宜涉险,不适用于进攻战斗等,不久明军守辽东广宁(今辽宁省北镇)时,魏学曾又作改进——每 二辆中设拒马枪一架,填塞间隙,车架上下用棉絮布帐围之,可以防避矢石,车上载佛朗机两挺,下置雷飞炮,快枪各六杆,每架拒马枪上树长枪12柄,下置雷飞 炮,快枪各六杆,每车用卒二十五名。孙承宗车营所用偏厢车大致与之相仿。 2.轻车,又称轻式车。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并造火铳火炮置于 车上。其制辕条二根,长9.2尺,阔0.25尺,厚0.22尺;前琵头一根,长3.3尺,阔0.16尺,厚0.13尺;前遮牌一扇,高4.6尺,阔4.6 尺,板厚0.06尺;立柱二根高5.2尺,方耳0.18尺;车厢横幅二根长2.6尺,厚0.0.6尺;车耳二个,长2.4尺,阔0.4尺,厚0.15尺; 车轮两面,径过3.8尺;车网14块,厚0.18尺,阔0.4尺;辐条28根,长1.9尺,厚0.13尺;车头2个,径过0.8尺,长0.8尺;火箭匣一 个,长4.5尺,阔0.25尺,厚0.15尺;横档两根,长4.4尺;枪杆3根,长3.7尺;下拒马横档一根,长5.2尺;枪杆四根长三尺。清代兵书《治 平胜算全书》所载《轻车》,制式和上述基本一致,说明从明天顺以来,轻车制式没有多大变化。由此推断。孙承宗所用战车与天顺年间所造轻车及戚继光所用轻车 相似。 新疆山普拉二号墓套头衣复原: 楼兰城北LE壁画墓壁画服饰复原: 上面那图的说明 14世纪:最早的高跟鞋源于中国明朝,为明朝时新的女鞋,于鞋底后部装有4厘米至5厘米高的长圆底跟,以丝绸裱裹。北京定陵出土的尖足凤头高跟鞋,制作十分讲究。北京定陵曾出土尖翘凤头高底鞋,鞋长12厘米,高底长7厘米,宽5厘米,高4.5厘米。 记里鼓车的模型 好吧,来贴图,全是杭州历史博物馆展览中的东东,有高人的可以说一下,这算不算古代高压锅上那个小小的压子? 现代餐盒也就这个样子,但毕竟博物馆没有说这是做什么用的,我个人觉得是餐盒啦 我来补充一个,这是唐代的永泰公主墓里的高脚酒杯 考古人员在秦陵挖掘的宝剑,其剑到现在还是锋利xx,原因是剑锋上面覆盖了一层铬,听起来不算神奇,但是人类直到1938年才发现了铬!〔拿这把宝剑穿越古今{jd1}够潮够in~~~〕 三.八妇女节期间,香港一间商场举办「高跟?高贵」古今女士鞋履珍藏展 另外还有辽代小脚丝袜,质料轻薄透明,具弹性、具光泽,原来早在九百多年前没有尼龙丝袜的时代,就已经有这样贴身的丝袜。 东晋灰陶彩绘女俑,1955年南京砂石山石子风出土,高34.6公分,纪元4世纪,南京博物馆藏。 树上挂包的敦煌图 莫 高窟今编第17窟,俗称“藏经洞”,位于第16窟甬道右壁,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三年(851-862)间,是晚唐释门河西都僧统洪辩的影堂。平面近于方 形,覆斗形窟顶,从地面至窟顶高约3米,正壁(北壁)贴壁建长方形禅床式低坛,坛上泥塑洪辩像,身后画菩提树,枝叶相连以示洪辩在菩提树下坐禅,左侧 (东)画比丘尼,右侧(西)画近侍女,左壁(西壁)嵌大中五年洪辩告身敕牒碑一通。 洪辩像背景的壁画,绘菩提树和树枝上悬挂净水瓶、挎袋及树两侧执扇的比丘尼和执杖近侍女。 这个包叫挎袋。。。。。。。。。 {wd}发型。。。。。鹦鹉髻 内衣外穿根本就不是什么新鲜玩意,看这才叫壮观 彩绘浮雕女伎乐图 五代 长136厘米 高82厘米 墓 室浮雕壁画。出土于河北曲阳县五代墓,墓主王处直,系北平王。墓制及壁画内容,仍沿袭唐代晚期都城长安葬制。女子会乐侍从造型,在唐代墓中多有出现。其后 墓室内安排奉侍,会乐画面在中晚唐时一直为两京墓葬流行的题材。王处直墓浮雕继承唐代余韵,同时也开启了北宋以及辽代墓葬中壁画散乐图像之先声,后来在河 北地区辽墓中,绘有颇为精彩的散乐图像。彩绘浮雕也是借鉴了彩绘石佛教造像的衣钵,对宋墓墓画中布置着色砖雕起到引导作用。 汉白玉石 浮雕为一幅女乐图,图中有人物15人,人物面朝墓内,采取面右方站姿,分前后两列,最前者为一男装司仪。乐伎均着长裙,有披帛,面部相似,丰腴圆润,仍存 唐杨妃美人之余韵。乐者都梳有高髻,簪珠花,唯有前列居中弹奏曲颈琵琶的女伎,发髻梳法较繁杂。司仪戴幞头,手持一长杆,末端结有彩带,指挥众女合乐,前 有二小儿作伴舞姿态。浮雕制作精湛,人物姿态生动,有似簪花仕女图神貌,具有颇高的艺术水平。墓中类似的石雕有两块,大小相同。另一幅为彩绘捧物侍女图, 为面朝左方站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