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的过去、现状及发展前景的分析与思考(2008-11-20) - 蕙质兰 ...
医药行业的过去、现状及发展前景的分析与思考 (2008-11-20) [转贴 2010-02-13 16:30:58]   
  xx药与非xx药的分开管理是这一市场发展阶段的重要表现,从而,出现了以otc和xx为代名词的药品市场两大运作体系---其最直接的终端分别为药店和医生,通过这一自然形成的渠道结构,以广告为载体,以非xx药为主要产品的一些企业开始尝试品牌运作的道路,代表者如江西汇仁、修正药业、贵州益佰、盘龙云海等企业。这些企业的品牌之路无不以产品的品牌运作带动企业品牌的发展,从而创造了一个个单品销售的“神话”---如汇仁肾宝高峰期单品年销售超10亿,成为国内迄今单品年销售超10亿的五个品种之一。
  进入21世纪的{dy}年,医药行业专业刊物出现最多的名词,莫过于“淘汰”二字,gmp的强制性政策,让很多饭都吃不饱的企业(包括那些刚刚吃饱的企业)陷入困境。到2002年底,制药企业数量由高峰的6300余家,跌到不足3700家,随后的资本进入以及政策力度的放宽,才再次导致企业数量的重新攀升,增至现在的4700余家,但仍然比高峰期少了近20%。而销售渠道由于在发展过程中,口子呈逐步放开的形态,原来以“国”字号为主的销售渠道,在市场资本的杠杆作用下,一直为上升趋势,没有受到政策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共有销售企业12万余家,零售终端20余万个,为现在及今后的“资本”时代奠定了数量的基础。但无论如何,制药企业作为医药行业的上游产业,这一时期的主题仍然离不开“淘汰”二字。
  但淘汰并非就意味着倒退,相反,对中国的医药行业而言,淘汰其实是一种“以退为进”,数据就是{zh0}例证。在这五年里,制药产业的市场发展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向前推进,即使被称为“寒冬”的06年,增长率也接近19%;企业平均产值由原来的600万左右,上升至约1300万,增长了两倍多。不仅在于此,科研开发也成为制药企业的思维转折点,科研投入由01年前的不到1%,增长到近5%,虽然与国外{zd1}8%的科研投入相比,不论是基数还是投入率,仍处于很底的水平,但进步依然明显。在传统中药基础上开发现代中药,已经是举国上下、行业链条xx的焦点和方向。而作为渠道的商业“资本”,在这一时期内的发展过程中,成绩有目共睹。首先,资本集中度得到显著提高。从南到北,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商业企业,如九洲通、复星、成大方圆、太极(桐君阁)等等;其次,大终端、大连锁等零售商业也在向规模化、资本化的方向发展,20余万个销售终端中有60%为连锁企业,例如:老百姓、开心人、南华、桐君阁、天成药业等等。
  当种种营销手段如立体式“轰炸”出现在世人面前时,行业内突然发现自己没招了,从广告品牌运作到终端为王、从一二终端到第三终端,销售领域不断闪现的名词,在短短的时间内很快被复制。渠道环节开始拥资本与地域优势,要求获得更多的利益。生产厂家前后受敌,既面临同行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又面临着销售费用节节攀升的负重。对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除了价格的优势,获得品牌、渠道、资本等竞争的优势基础越发艰难。有市场就存在竞争,但竞争的发展今后必定向资本、品牌、渠道的整合一体化迈进,单一的从一种竞争的元素获得竞争的法宝已不切实际,靠一时的炒作短期内积累原始资金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
  其实,06年对于医药行业的每个人而言,都应是“悲极生乐”的一年。那些终将暴露而杀伤力极大的“顽症”不过是提前的发作,在媒体有限的影响与政府政策的有效公共关系策略的引导之下,舆论其实在朝着对行业积极的一面发展。而不再像97年的那场“三株风暴”,在法律未有定论情形下,媒体盲目炒作,使一个年销售额达80亿的企业一夜之间土崩瓦解。从这一点来看,恰恰说明了社会的进步,以及整个社会对作为特殊商品供应者的制药产业向盲从或者宣泻---这两个极端的发展。从政策层面而言,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深层含义:首先,不论政府、媒体还是民众,对医药行业特殊性的认识趋于理性务实,使产业与社会间的和谐性逐渐融洽,人们对医药产业 “暴利行业”的思维认识逐渐消退;其次,政府的“敲山镇虎”也让许多存侥幸心理或者本就不守职业道德的企业和他们的管理者(拥有者)开始有所清醒。尤其是“飞行检查”制度化的落实和执行,对净化行业行为作用极大;其三,行业的透明度和公众对医药产业的知晓度也得到逐步提高,这即使了解的过程,也是在向理解迈进。当然,这也促使全行业在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的今后,运作更加规范化、决策更加科学化、管理更加法制化,{zd0}限度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行业的整体升级。
  07年同样也并不意味着全行业春天的开始。虽然07年全年预期整体市场销售额能达到6700亿左右,比06年增长约26%,企业亏损面较06年降低60%,医药资本市场全面飘红,两大股指医药板块资本增长率高达300%,85%的医药上市公司年中报表预盈,且预盈目标增长极高,如白云山预盈增长率超200%。但这些数据只能表明中国医药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市场的增长期,市场的发展远未进入成熟阶段,高增长率仍然是建立在较低市场规模基础之上的。
  在市场营销环节,第三终端受到制药企业的追捧。在农村医疗保险政策的拉动和城市(中心)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作用力下,以农村市场为主的第三终端以其“市场空间广阔、进入成本较小、销售增长稳定、市场具有排他性”等特点而受到大中型企业的xx,甚至为此而成立了专门的“第三终端销售部”,06年,全行业第三终端销售收入不足百亿,今年预期可达到近160-200亿,市场规模一年内接近翻了一番。而行业预测,仅农村“三合”的市场容量保守估计就能达到450亿,整个第三终端的规模至少在1000亿至1200亿,相当于06年非xx市场的整个销售额。
  a\前景分析:华北制药集团董事长常幸指出,目前有4种力量推动医药产业迈入新起点:国际资本向中国医药产业流动(据相关研究机构的资料表明,仅2007年{dy}季度,国内生物及医药行业就获得了6689万美元的投资金额,在中国创投市场占据了仅次于广义IT业的地位。医药健康领域正成为风险资金下一轮投资的热点),部分医药产业向中国转移,医改带来的新机遇,国内充足的资本看好医药产业。而竞争升级后,医药产业将要面临4道槛,包括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节能减排等环保门槛的提高,行业信誉的恢复,行业资金问题的解决。
  其中提高行业门槛成为众多医药企业的一致呼声。山东鲁抗集团总经理张正海表示,国内医药产业长期存在的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等顽疾依然没有xx,2008年的走势并非全盘变红,对于整个产业而言依然会有喜有忧,如果不能有效实现行业自律,很可能在春天还没有xx到来就进入寒冬。在张正海看来,目前国内制剂产业产能过剩同样严重,常用的粉针、水针、胶囊、片剂类产品的产能至少有50%处于空放,价格战随时可能爆发。政策历来是影响医药产业的重要因素,因此未来国家对于医药政策的走向成为影响医药产业的关键因素。
  b\前景思考:中国医药行业的未来,大致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国内外资本的高度重视和进入,未来将对医药产业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资本市场看好中国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上哪有一个经济体是发展这么快的?二是看中了中国的医药行业,中国的医疗改革给行业带来了市场增长的机会,卫生投入空间的提升吸引了资本市场的xx。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对健康的重视,中国在2015年将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医药市场;政府增加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的投入,医疗改革框架逐渐浮出水面,食品药品监管进行一系列改革,意味着市场会变得更规范、更有吸引力;由于管理到位,排污费用增加,明年开始新的5年GMP验证,xx成本提高,运营成本因此会大幅度升高,中小企业会感受到极大的资金压力——所有这些元素都会推动企业的整合和各式资本市场活动,这个趋势将会延续到未来的5~10年。据不xx统计,2006年,我国内地医药企业在海外上市的有上海医学之星、迈瑞医疗、斯达制药和中生北控4家公司,共募集资金近5亿美元。而2007年前4个月,就有5家医药企业在海外上市,分别是贵州同济堂、武夷药业、四环控股、先声药业和沈阳三生制药,这5家企业募集的资金超过7亿美元,预计到今年末,在海外上市的我国医药企业数量至少会比2006年翻一番。目前,医药商业板块有11家上市公司,包括国药股份、上海医药、南京医药、一致药业、华东医药等,总市值432亿元,仅仅相当于苏宁电器的60%。机构预测,到2016年,中国医药商业板块市值可达3000亿元,上市公司龙头市值可达500亿元以上。
  城镇居民医保上半年先行试点的城市很多,7月23日扩大到全国79个城市试点。如北京今年一季度就开始做了,它被称为“一老一小”医疗保险制度。“一老”,即没有收入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年交300元钱,北京财政每人每年补贴1100元钱,合起来平均每人每年1400元的筹资力度,在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内的病种当中{zg}可报销的金额是7万元;“一小”,即学龄前的儿童每人每年交50元,北京市财政给每个儿童每年补贴50元,就是说每个儿童每年有100元的医疗保险,{zg}可报销的金额是17万元,涵盖了像白血病、癌症这样的重大疾病。
  xx“新农合”、扩大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增加城镇“一老一小”的医疗保险,将疾病防治往前移,加强农村卫生所、城镇社区卫生中心的防治功能,让病人早诊断、早预防,老百姓可以用较少的钱得到更多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总体的医疗费用反而会减小,但药品的用量因有更多的病人使用而增多。这些药应以普药为主,生产优质、价廉的普药企业将会有极大商机。亦由于早防治,一些疑难、慢性病得到及时发现、及时xx,二、三级医院的重症、疑难病症患者也相应增多,所以专科用药、新药需求会增加,合资企业和进口专科病种用药、新药会有很好机遇。预计盈利性医院将受到支持,以满足需要高质医疗服务的群体,优质高价的产品会得到发展。市场细分带来商机,亦将带动生产工艺、新药科研、临床一系列的发展。
  {zh1},产业的竞争从今后起,将发生“质”的变化,准确而言,就是从“全面的竞争”发展成为“深度竞争”,它既是行业内竞争,更是产业链的竞争。.(1)医药企业的内部竞争环境 。医药工业陷入“增收减利、亏损面扩大”的尴尬困境,是一段时间以来医药行业诸多深层次矛盾激化的集中反映。首先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导致行业过度恶性竞争。总体概括中国的制药业,是企业多、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美国药品销售额占世界药品市场份额48%,医药分销企业共70家,前三位市场占有率95%。欧盟药品销售额占世界药品市场份额24%,前三位的药品分销企业市场占有率65%。日本药品销售额占世界药品市场份额16%,共147家药品分销企业,前三位占有率75%。
  经过市场竞争的洗礼,制药企业的生存基础日益清晰:产品、营销网络、品牌是制药企业决胜市场的三大要素。其中,产品是制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品优势是制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离开了产品,营销网络、品牌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没有网络,可以通过广告、代理商打开、占领市场;没有品牌,好的产品照样可以通过强有力的销售手段、畅通的销售网络进入千家万户,默默地积累着财富。四川蜀中制药、广东康美药业以及其他众多无品牌优势的企业xx凭借产品和网络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产品研发:医药新政严把“新药审核和注册关”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和推动企业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真正推进医药科技的进步。有实力的企业纷纷投入巨资用于新药开发,如江中制药与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军科院二所”)合作,用于收购“一种抗老年痴呆的创新xx”和“一种有效xxxx的新型安眠药”就支付了6500万元的预付款。另外,制药企业新药研发的热点已从一二类新药上升到保密配方xx和专利新药的研究。
  营销网络:政策引导和市场竞争的结果必然是行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最终形成以大中型商业流通企业和大中型连锁药店为主的网络格局。大中型商业流通企业占领医疗市场的配送份额,大中型连锁企业占领零售终端。能进入大中型商业流通企业的产品有三种:一种是{dj2}生产的新药或保密配方、专利配方品种;第二是少数企业拥有的国家中药保护品种;三是品种多而全或者专业化、系列化的中西普药(如大内科、妇科、儿药等)。能进入大中型连锁零售终端的品种只会是连锁自己不能贴牌生产的“{dj2}生产的新药或保密配方、专利配方品种”以及少数企业拥有的国家中药保护品种
郑重声明:资讯 【医药行业的过去、现状及发展前景的分析与思考(2008-11-20) - 蕙质兰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