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有战略眼光的企业而言,知识产权是机会,而不是负担。”
贸易保护主义阴影下,中国企业在自主创新和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如何应对?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李玉光就此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达了上述观点。
受金融海啸影响,全球贸易保护再次抬头,而知识产权保护则是常用手段之一。李玉光详解了知识产权“出牌招式”的变化,并透露,针对中小企业普遍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技能的现状,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倡议专门推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工程。
政策试点也在密集推进。前不久,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广东省政府签订了知识产权高层次战略合作关系。据李玉光介绍,目前在广东顺德等地进行的产业创新改造成效显著,下一步还将进行其他试点。
知识产权纠纷上升属正常
《21世纪》:在全球金融海啸影响下,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可能将有所增加。上海市已经决定,在今年6月前制订发布《上海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服务指南》,提供相关专利诊断等服务。国家在这方面的统一安排是怎样的?
李玉光:在去年金融海啸发生以后,随着经济的收缩,我们也在关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是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具体情况还有待监测进一步数据。
应该说,在危机到来之前,一些知识产权纠纷案就已经存在上升趋势,国内专利申请量在2007年、2008年增速持续上升,2008年国内申请已占到发明专利类总量的60%-65%左右,剩下的35%-40%才是国外发明专利申请。
国内专利申请的猛增,很多是在为自己走向国际市场做准备,申请数量多了,自然就会产生一些新的专利布局,出现一些潜在的矛盾。
因此,上海或者是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特别是涉外案件增加,不足为奇。或者说,没有这场金融海啸,这些案件依然会增加。
至于危机影响下,部分利用知识产权打贸易保护牌的个案应该是少数,需要具体分析应对。
《21世纪》:如何应对这类个案?
李玉光:面对知识产权纠纷案增加的现实,作为主管部门,首要态度肯定是坦然面对,总体看,这并不是一种扭曲的或者不正常的现象,今后还可能继续增加。
其次,通过这些案子恰恰证明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第三,作为企业也要坦然应对,如果你不应对,那就等于承认是一个违法者。
第四,在法律上,我们要针对具体的企业状况,多做探讨研究,及时应对。
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和法律执行部门,要做到公平、公正,不管案件涉及方是中方还是外方。
作为企业,关键是如何更好地避免产生更多纠纷。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全国建立了知识产权维权中心,现在已经有46个城市建了,支持知识产权权益人维权,今后还要增加到1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