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袁国良做到了。对于15岁时还是一名小石匠的袁国良来说,不断的思考与创新,使他在33岁的时候,以年销售额超过2亿元,上缴地方税收700万元,并以上海{zd0}的民营石材企业之一的骄人姿态站在了我们的面前。
上海博大企业(集团)董事长袁国良对创新的理解是:对产品,要在技术上{lx1}与开创;对市场,要全新的挖掘与发现;而对企业的管理,要不断的更新制度,寻找{zj0}的管理模式,边思考边做企业,才可以让创新的理念xx企业走入一个又一个更新的境界。
上海是启蒙老师
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的上海,一个日新月异天天长高的上海,启蒙了15岁的温岭少年袁国良。1986年,袁国良来到了上海青浦,这时他的身份是一名小石匠。当时青浦正在投资建设红楼梦景观“大观园”。袁国良个子不算大,力气也小,算不上是块做石匠的好料子,但这并不妨碍他日后在上海打拼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还是得感谢上海这个“大工地”启发了他的创业灵感。当时上海的虹桥及古北地区也正在开发建设,他在各大工地帮助扫地清场。很快他发现,凭自己的智慧和人脉,组织起一支建筑队,做一个小老板,不是什么问题。于是18岁的袁国良,拉起了一支只有几个人的劳务及建材零售公司。没有资金实力、没有技术优势,一个小小的建材公司如何才能在大上海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胜出?袁国良发现,由于石材矿山资源丰富,石材装饰建筑经久耐用,而且适应面广,装饰效果好,建筑项目对石材装饰的需求量增长很快。凭着多年的经验,袁国良清楚国内石材质量良莠不齐,进口石材价格又难免过高,市场缺乏能提供稳定高质量比价适中的装饰石材品牌,这对日益增长的大建材市场来说几乎等于是空白点。这个商机日益清晰地刺激着袁国良的创业激情,他决定把把放在石材的生产上。1995年,24岁的袁国良在上海松江成立了{dy}个小型石材加工厂,开始缔造一个以石材加工、设计、装饰、养护xxx的石材加工企业——金博石材建设有限公司。
做“名”“利”双收的企业家
没有一个企业家不珍视自己企业的品牌。尽管“金博”凭自己的技术和产品实力在市场上可以赚得盆满钵满,袁国良还是想如何借大上海之力,让金博的品牌“亮”起来。他看中了位于外滩的上海市档案局大楼的改建工程。
外滩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做好这项工程的外墙装饰,足以让“金博”在上海留下的一张“金”招牌。为了招标获得工程,利润大大低于正常的工程,而且因规范用工、加工成本、运输成本等的提高,作为民营企业的“金博”经受了规范施工和控制成本的严格考验。当然,通过做这个项目,“金博”在业界的知名度立即“升温”,也让袁国良切实感受到了做石材xxxx的市场呼唤。以后他们再次参与的上海音乐厅改建、浦东国家干部学院、浦东国际机场等标志性项目,都为“金博”打造了可以在全球登堂亮相的“广告招牌”。
2004年是袁国良率领“金博”发展关键的转折年。由于把企业经营的思想定位在品牌为先的战略考虑上,“金博”开始不断获得一些省市重大工程的施工项目,并且多次被授予建筑业{zg}奖——“鲁班奖”、“白玉兰奖”、“钱江杯奖”、“雪莲杯奖”、“金石科技奖”以及中国消费者基金会{zg}奖“消费者杯”等多项荣誉,“金博”的经营业绩和社会知名度声誉鹊起。2001年至2003年,“金博”的销售额保持在5000至8000万余元,2004年销售额超过2个亿,上缴地方税700多万元。“金博”因此被上海市政府认定为外地在沪大企业集团,并被上海市建委批准为具有幕墙装饰装修贰级资质和装修贰级资质的专业级单位。被授予中国石材工程20强企业,并列榜首。袁国良本人也获得“2004年度中国石材业xx风云人物”的殊荣。
做大做强参与国际竞争
作为民营企业,已经到了开始做大做强,再上一个新台阶的关键时刻,袁国良认为,“金博”应该大胆地参与世界石材大市场的竞争,与国际上知名的石材企业和石材品牌较量,并从与它们的较量中取他人之长,克己之短,充分发挥中国的优势,不断提升石材产品的品质,使中国的石材产品质量得到国际的认可,同国际石材产品要求的质量接轨。中国石材市场
上海,再一次给予袁国良实战练兵的机会。2010年世博会又一次为建筑装饰行业带来巨大的商机。根据世博会的工程安排,建筑装饰业将有近3000亿元的巨大市场。国内外建筑巨头已经开始纷纷行动,以求在这个大蛋糕上有所斩获。“金博”石材对世博会确立的目标是:力争在世博会标志性建设项目中,使公司的产品在质量、品牌及影响力上有新的突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袁国良正在投资建设一个新的拥有世界先进加工设备的大型石材建筑装饰加工基地,这个基地建成后可使年石材加工量超100万平方米,年销售额超过8亿元人民币,地方税收超4000多万元人民币。同时他正在致力于在“博大”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进各类高级管理人才和各类专业人员,并与{gjj}大学学院建立石材科研机构,组织国际品牌以上的同业,进行研讨及联手,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使“金博”石材质量达到国内{yl}水平,从而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2004年,集团的发展壮大,从建筑装饰石材,到博大水晶坊珠宝公司,袁国良紧紧围绕“石”做文章,力争成为中国石材企业的国际品牌。
感恩之心回报社会
在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袁国良始终胸怀感恩之心。在他看来,没有政府的支持,没有社会的支持,没有消费者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博大”企业。在“博大”,袁国良倡议并建立了以“扶贫帮困献爱心”为主题的、由900名员工自愿捐款参加的博大集团慈善帮困基金会,并作为上海市青浦区党政代表团中{wy}的民营企业代表赴云南扶贫帮困,并代表公司捐赠20万元人民币,建立博大希望小学。不久前,他又在家乡温岭中学资助80万元人民币设立“博大爱心助学基金”,并计划在上海市爱心助学基金会和青浦区及徐泾镇等民政系统捐款60万元人民币,帮助500名贫困学生就学。
此外,博大还每年将销售额千分之二的资金投入慈善基金会,陆续建立50座希望小学,以帮助1000名以上的因贫困而难以完成学业的学生。
在袁国良慈善捐助主题中,贫困学生是他关注的重要对象。正是他来自贫困之家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他对普通大众的深深感恩与牵挂,这也是一个民营企业家在长大成熟之后所表现出的对社会的强烈的责任心,也正是这样一种责任心,促使袁国良会带领企业走的更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给予社会巨大回报的袁国良,也得到了社会的公认,今年他被评为上海市xx青年经济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