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未来命悬于“碳”?_吸尘器_新浪博客

世界未来命悬于“碳”?

【《广州日报》12月13日】

 

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危机”的不断xx,二氧化碳排放权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碳交易货币和碳金融体系,“碳排放”技术及其产品将成为重要的国际战略资源和资产。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纷纷以低碳经济作为经济的新增长点,有的国家甚至为保护“碳技术”设起了“碳关税”。未来,国际政治、世界经济都似乎围绕着“碳”展开,难怪有人说,世界真的要“命悬于碳”了。

 

《京都议定书》 碳排放权可买卖

《京都议定书》为碳交易奠定了法律基础。它不仅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以法规的形式限制了相关国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更是从经济的角度,催生出一个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主的碳交易市场。《京都议定书》2005年生效后,规定发达国家在2008年~2012年期间,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京都议定书》还规定,国际排放贸易、联合履行及清洁发展机制(CDM)三种机制,其核心是允许发达国家到境外去购买“可核证的排放削减量(CER)”,用于抵消《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指标,也就是说,鼓励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温室气体,从而抵扣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由于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高,进一步减排的成本极高,而发展中国家能源利用效率低,减排空间大,成本也低,这导致同一减排单位在不同国家间存在高价差。高价差和巨大的供需市场,由此推动二氧化碳排放权成为炙手可热的商品在国际资本市场流通。

 

目前,在众多碳交易市场中,主要有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英国排放交易体系、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温室气体减排体系等四个碳交易市场。其中,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是全球{zd0}的碳交易市场,2008年占全球碳交易总量的近60%。而英国的伦敦金融城和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已经成为全球碳交易的两大中心。

 

成立于2005年的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对欧盟27国实行“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制度,是一个欧盟内部的强制减排配额市场。

 

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成立于2003年,是全球{dy}家自愿减排碳交易市场,也是碳排放权额期货交易模式的开创者。

 

碳交易市场 有望超石油市场

英国新能源财务公司曾在2009年6月发表报告,预测全球碳交易市场2020年将达到3.5万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dy}大市场。

目前,全球范围内共有20多个碳交易平台,交易标的主要有两种,一是二氧化碳排放配额,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类似期权与期货的金融衍生品,二是相对复杂的减排项目。

近年来,基于环保项目合作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迅速。《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全球碳交易市场出现了爆炸式增长。2008年全球碳交易市场价值达1263.5亿美元,比2007年的630亿美元上升了100.6%。

 

据世界银行测算,发达国家通过CDM购买温室气体排放额度的需求为每年2亿至4亿吨,每吨的价格在15~20欧元,{zg}时甚至达25欧元。在占据全球碳交易85%以上的欧盟碳交易市场,2008年的新一轮价格达到23欧元/吨。

 

据介绍,在行情最红火的时候,每吨二氧化碳减排当量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价差达到20欧元。这就是说,如果某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开发了一个年减排20万吨的项目,到欧洲一倒手,就能净赚400万欧元。价差的存在,使众多炒家竞相到发展中国家来炒碳。

 

在目前的碳交易国际市场上,中国市场出售的年减排额已达到全球的70%。有专家估计,中国当前已签订的碳交易项目收益可达20亿美元。   

 

新名词               

碳金融

为从碳减排权中获得能源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收益,全球开始建立碳资本与碳金融体系, 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目前碳排放权的“准金融属性”已开始显现,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

 

碳税

碳税是一种污染税,排放的碳越多,付出的成本就越高。政府部门会先为每吨碳排放量确定一个价格,然后通过这个价格换算出对电力、天然气或石油的税费。由于征税使得使用污染燃料的成本变高,会促使公共事业机构、商业组织以及个人减少燃料的消耗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碳关税

与碳税不同,它指对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有大量温室气体排放的产品在贸易中征收关税。发达国家总是担心发展中国家在减排中出工不出力,如果发展中国家没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就对其出口产品征收额外关税。这很容易变成阻碍全球商品流动性的新贸易壁垒。

 

碳政治

所谓“碳政治”,又可以称之为“气候政治”,是指各国围绕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所形成的国际政治,而国际上关于温室气体排放又按照二氧化碳来计算,故称之为“碳政治”。

 

碳捕捉

二氧化碳的产生有时不可避免,就像你一直在呼吸,为了不让你呼出的碳排到大气中去,你可以把它们吹到一个塑料袋里。在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中,即将排出的二氧化碳可以用化学方法先分离出来,这个过程就是捕捉。

 

碳封存

碳捕捉之后的关键步骤是碳封存。业界认同的方法就像佛祖压住孙悟空一样:寻到一块地下1000米以下的岩体。在这样的深度,压力将二氧化碳转换成所谓的“超临界流体”后才不容易泄漏。这项技术被能源公司广泛看好,因为它们总有很多深不见底的废弃油井。

 

华能石洞口第二电厂碳捕获项目在上海开工

发布日期:2009-12-28 17:59;26 来源:网易财经

 

近日,华能石洞口第二电厂碳捕获项目在上海开工,预计今年年底建成,年捕获二氧化碳10万吨。目前正在建设的石洞口项目总投资1.5亿元,只捕获不封存。即使年捕获10万吨,也只是个试验。

 

盈利模式还不清晰

对于原来的电厂没有改变任何部分,仅仅是增加了一个捕获装置。项目捕获而得的二氧化碳能够达到食品级的标准,在销售给中间商后,获得了双倍利润。目前市场上,食品级CO2的市场价格约为1200元/吨。但这个工业二氧化碳市场仍然偏小,据悉,目前全球二氧化碳工业利用量大约是每年1亿至1.5亿吨。中国则更小。

 

根据7月28日绿色和平发布的《中国发电企业气候影响排名》,xx发电集团2008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就达14亿吨。

 

此外,碳捕获本身都非常耗能,因为要在现有的装置上增加设备,都是要增加负担的,捕获二氧化碳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发电厂做这样的项目,发电成本起码要提高20%-30%,比如说原来发1度电可能要3-4角,现在就要提高20%-30%的价格。能耗方面,如果电厂要收集二氧化碳,我们算过,发电效率要降低8-10个百分点,这么能耗对发电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说,减排二氧化碳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石洞口二厂也只是一年收集10万吨二氧化碳,也不是全电厂收集。

 

资本超前觊觎

虽然,碳捕获和封存技术仍在实验阶段,但各国资本看好年底哥本哈根气候谈判的未来,资本已经开始觊觎这个产业。早在美国人之前,欧洲的挪威、英国以及澳大利亚已经频频与中国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而澳大利亚的研究机构甚至在西安热工研究所有限公司之前与华能接触,希望能承担项目。

 

在中国,西安热工研究所有限公司本身也是华能集团控股,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电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参股的公司。其开发的燃煤电厂烟气CO2捕集与处理技术,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该方法采用化学吸收法进行CO2的捕集。在低温条件下用化学溶剂吸收烟气中的CO2;溶液加热时,CO2从化学溶剂中解析出来,得到高浓度的CO2,溶液循环使用。

面对这块巨大市场,有着五大电力集团背景的西安热工研究所有限公司并不会轻易拱手让与外国资本。

 

英国伦敦理工大学教授吉宾斯.琼是碳捕获和封存技术的专家,他告诉记者,目前有三种主要二氧化碳捕获工艺,即后燃烧捕获、预燃烧捕获和含氧燃料燃烧捕获工艺。但这些技术都很贵,吉宾斯.琼教授说:“首先为了能够捕获二氧化碳,你需要更多的燃料,在发电厂燃料当然占更多的成本,另外对于发电厂的投资的成本,资本也要增加了,因为{dy}产出的电力减少了,第二个必须增进额外的设备来捕获二氧化碳,所以增加的不仅仅是投资成本,还有运营成本。”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世界未来命悬于“碳”?_吸尘器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