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班规的实施成为自我教育过程
(2010年3月12日于晋江一中初一年教师例会上的发言)
《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2008年9月),在美国是一本颇受民众欢迎的书。书中介绍了莱福·艾斯奎斯等8位美国名师,从一个侧面帮助我们了解美国的教育环境、思想、内容、方法和过程等。编者在前言《当教师成为英雄》说:“或许可以说,一个民族的所有文明,都集中体现在了教师的身上。中美两国最杰出教师之间的差异,隐藏着两国教育与文化最深层次的不同。如果我们足够虚心,我们应该将之视为差距;如果我们有足够危机感,我们应该看到这是一个可怕的差距;如果我们还有足够的勇气,我们应该将之视为一个挑战。”
本书介绍第2位教师是罗恩·克拉克。他的“55条班规”很是xx,在美国,乃至世界,影响很大。克拉克为什么要制定55条班规?这55条班规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效果?这是我们所关心的。
一、班规的作用
1.班规与教育目标。克拉克为什么要制定并严格实行他的“55条班规”,因为他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更为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和自尊。”“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自尊,掌握能让他们受益终身的生活技能。”我们制定班规,常常是出于抓纪律的需要,更多是要限制学生,让学生能守规蹈矩,别惹出什么麻烦来。
2.班规与教师素养。克拉克认为,“好教师必须要有创造力,因为你不能日复一日地作同样的事情”。我们可以把他的“55条班规”看作是他教育管理的创新。这里,关键是一种理念,一种创新理念。他承认“他的某些规则对很多教师并不适用”,所以学习克拉克,不是学习他做什么,或怎么做,而是学习的是他的精神和理念。
3.班规与教育效果。克拉克说,恰当的行为举止与礼仪修养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当孩子们变成了一家人——大家都互相尊重,以礼相待,相互支持,学习才会在教室里发生。“克拉克的严管理和高要求带来了孩子们学习成绩的大幅度提高”。这说明,在班规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要注入情感教育,没有情感教育的班规,是苍白无力的;没有情感教育的班规,只能是机械的约束。
制定班规,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能做或不能做,而且让学生体验未能遵守这些班规是要受一定处罚的。只胡这样,才能达到这些班规所体现的创新理念和教育目标。
二、班规的制定
说起来,再简单不过了,克拉克“55条班规”说的是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最常见、最基本的准则。这里几乎没有高谈阔论,也没有豪言壮语,都是生活中一些不那么引人注意的“细节”,这恰恰是这些不引人注意的“细节”,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又往往是最重要的,又是难以形成的。如一个“眼睛”,“55条班规”就反复强调:“2.用眼睛和他人沟通。有人对你说话时,眼睛要注视着他。”“8.不要做出无礼的表现。不要撇嘴,嘴里发出“嗤”的声音,不要翻白眼。”“27.不许盯着正在受批评的同学看。”“32.坐公共汽车时,脸要朝着前方。我们不应该左顾右盼地与其他人说话。”这4条,包括了待人接物和公共形象,要求具体,容易落实。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克拉克在班规中,把这一心灵窗户的作用,发挥到了{jz}。
翻开我国的修订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关于“眼睛”的要求人是做好眼保健操。当然,我国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其优势之处,概括了一个中学应当做到的基本的日常行为准则,但从整体上看,还是属于粗线条的,不够具体。于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就出现了《班级公约》,但从整体上看,有不少内容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重复或雷同,这是不足之处。
在新修订的班规中,初一8班说:“拉上拉链(拉至校标处)。”初一7班说:“学会给别人尊重,别人讲的话,即使很有感触也请等别人讲完,我们再发表意见。”“上课铃响起时,书本、笔记、笔都放在桌上。”初一五班说:“认真做好值日、大扫除工作。离开时要关灯、关窗、锁门。”初一3班也有类似的说法:“值日卫生勤打扫,按时离校关门窗。”当然,我们不是说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40条不能引用,那些做不好的,可能再提出要求,关键是细化。
很显然,一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很难全面体现中学所有重要的行为规范,缺漏许多,就是不少班主任制定的《班级公约》也多是重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新意的在于少数。其实,不重视细节的养成,不仅仅是教育的病诟,还与一个民族和国人的习性有关。西方人认为一个事物细节越是丰富,表现就会越xx,而我们却拼命地为事物寻找理论根据,认为理论越充分,表现就越科学。所以,我们的教育,往往更注重思想政治的说教,而比较忽视细节的养成。现代社会无数事实证明,细节是质量,是效率,是生命线,因而,细节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这就是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广受欢迎的原因。
《细节决定成败》一书说:“在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是否重视细节,这不仅是观念问题,还有一个能力问题。我们要从从改变观念着手,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像克拉克“55条班规”那样,一步地走向成功。
制定班规,对于一个中小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来说,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我们制定个多少班规,年复一年,但效果往往不很理想,原因之一是写的与做的两回事。那么,克拉克是如何实施他制定的班规呢?
三、班规的实施
1.训练与强化。“在开学之初,所有规则都难遵守,需要经过训练和强化。”克拉克说。规则写在墙壁上,或是印在册册子里,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过程的训练。他的班规55条有一条如是说:记住学校里每一名教师以及食堂员工、杂务工等工作人员的名字。他说:“我希望我所在的学校有家的感觉,学生在这校的环境下能感觉轻松自在。”每年他给学生一个他自己制作的小册子,上面有每一个教职工的照片,要求学生记住他们的名字,并以尊重的态度对他们说话,如“早上好,约翰逊先生,祝你今天好运”等。这就是细节,实施过程中的细节。在他的班规55条,是由大量的细节支撑的。而我们的班规,重视的是制定,而不是实施;看重的是写在墙上,而忽视了过程。
2.严格与公正。班规一旦公布,就要严格、公正,不能而异。为了让学生养成每天做作业的习惯,他从最简单的要求开始训练。他给每个学xx一张绿色小卡片,要求他们第二天带到学校里来,如果忘记带来,则会受到放学后留校的处罚。第二天所有人都带了,只有班里最聪明、平时表现{zh0}的南希没有带。克拉克坚持要对南希进行惩罚,不顾南希家长到校长那里抱怨,因为克拉克知道,全班学生都在看他是否会xx惩罚。最终他说服了校长和家长,xx了惩罚。这让孩子们知道,克拉克是说一不二的。最终,所有学生都做到了每天做作业,学习成绩出现了显著的上升。制定班规重要,而严格训练,公正实施更重要。
3.平衡与自律。班规是对学生一种约束,但不能以处罚为目的,必须保持班级的平衡。克拉克认为,对学生不能过于严厉,如果太严厉,学生就会恨你,就不尊敬你,甚至不想上你的课。所以在保证严格与公正的条件下,力求严与宽的平衡。另者,克拉克还认为,要建立教师的威信,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把课上好,“上得有声有色”,“把教室变成一个孩子们想来的地方”。一个课上不好的教师,在学生中是没有威信的,即使班规制定再详尽,执行再有力,对学生来说,只是一张形同虚设的空文,因为学生打心底里不敬服你。这就要求教师要自律,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业务素养和教学能力。
4.实施与激励。班规,带有浓厚的的班级特色,这需要有一个实施的办法,这种办法是多种多样的,但目的只有一个:学生人人制定,人人管理,人人遵守,人人受益。制度的本质不是制约,而是解放,解放人的思想,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初一8班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制定实施办法。这方面,提出几点意见:一是班规实施的评比办法,不能过于复杂,要简单明了,易于操作;二是及时公布,不断激励学生,注入情感,积极向上;三是做好过细的思想工作,反复说明执行班规的道理,不能只用评比来解决一切问题。
《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是本好书,但那是美国人的,我们只能是学习与借鉴。要结合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结合校情生情,创造性地制定班规,实施班规,让班规成为班级运行中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成为学校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