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篇 江西戏曲舞台美术的历史点滴_带雨的云1_新浪博客

说明:1994年退休前一个月,一位朋友,当时文艺研究所人员来找我说,他正在编写《江西戏曲史戏曲志 * 舞台美术》部分。他对舞美一无所知,我虽然不从事戏曲舞美,然而了解一些情况,要我给他写初稿。

虽然彼此过去没有交往,在各种会议上常见过面,情面难却。于是答应,于退休前交了稿。

 后来再没有见过该朋友,不知道结果如何。趁我的《段澐7080年代舞美论文》博客的机会,把原稿发表供需要了解江西戏曲舞美情况的同行参考。

 

江西戏曲舞台美术的历史点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江西的地方戏曲大多不在正规剧场演出,基本上没有舞台美术,只有少许衣衫、头饰和一些动作需要的小道具,常常还是一些生活用品。

比如赣南采茶戏,演员们要翻山越岭,只能随身带一只小箱子,内装化妆色彩和画笔,演出需要一些什么生活用品,常常是就地借用。

那个年代应用舞台美术比较充分的是京剧的演出,30年代末便已初具规模。如南昌钟鼓楼剧场,演出传统剧目时有比较讲究的彩绣“守旧”、桌围、椅披和戏衣、脸谱、头饰,还常常有能够神奇变幻的机关布景。

因为他们的演出有固定剧场,能够利用刚刚新建的下正街电厂的供电。于是演出《七侠五义》《济公传》等等神怪侠客剧目时,不仅有绘制得很精致的背景,还利用自制的木箱和金属盒及布帘开闭的办法,创造白天黑夜的不同时间气氛,创造日月星辰的生动景象,博得了广大观众的惊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西的戏曲舞美才开始了各个剧种,从省级到专区、县级的剧团全面起步。

 江西的戏曲舞美发展经历了50年代初对“旧”戏曲的改造,和话剧布景的初步引进,60年代对话剧舞台布景灯光的全面采纳、应用,70年xx始的新的戏剧观念、新的材料、新的手法引进,并同时不断摆脱话剧写实布景的约束,创造戏曲自身独特的舞美形式,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飞跃,形成我省舞美创作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戏曲剧团全面的从民营转为国有,由政府提供财政拨款,剧团经济状况大大改善,有了充分的财力改善剧团的灯光布景设施,比如购置聚光灯、电阻等等照明器材和服装道具等。  

建国初期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充实到戏曲战线上来,为戏曲艺术吸收了新鲜血液,他们是戏曲舞美改革的生力军。在有了财力人力物力的前提下,江西的戏曲舞美才得到不断的发展。

剧场是演出艺术改革的先决条件,江西的戏曲舞美的革新、提高与发展紧紧地把握着这“用武之地”的改造。

首先的改善旧剧场的设备条件,添置边沿幕及悬吊装置、聚光灯架等,然后是逐渐建新剧场,为戏曲舞美改革具有了物质基础。

再是改变演出形式,如废除传统的“捡场”,采用大幕、二幕和分场的演出形式,首先达到了初步净化舞台,然后是引入话剧舞台美术的写实布景配合剧情、渲染气氛的作用。

1954年{dy}届江西戏曲汇演,采茶戏《志愿军的未婚妻》,舞台上栩栩如生的出现远山近水、天空云彩和逼真的房屋,还具有及白天黑夜的变化,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获得我省{dy}次舞台美术奖。

60年代初,各戏曲演出团体遵照文化部对剧团专业化的要求,充实舞台美术力量,逐渐设置舞台美术的各个专业部门与专职人员,代替演员兼职,于是进一步推动了学习话剧布景艺术与技术,掌握布景、灯光技术,进一步革新与创造,使我省的戏曲舞美又上一个台阶。

在这个阶段中,50年代后期开始陆续兴建的《江西艺术剧院》《胜利剧场》《井冈山剧院》一批新剧场,有了宽广得多的舞台空间,及舞台设施,提供了戏曲舞美工作者们创造幻觉布景的更加充分而良好的“用武之地”,舞台上有了必须的高度宽度与深度,便于用来创造深远真实的空间与层次与幻觉。

幻觉布景的创造,正好适应了60年代大量编演反映现实生活现代戏剧目的历史性要求,在反映我省山区特点及革命历史剧的气氛方面,博得了观众的好评。如京剧《李双双》、采茶戏《南瓜记》……还有新编历史剧《西域行》……

这一时期以60年代末八个样板戏为高潮,走向了戏曲舞美xx写实化的极端,而导致70年代以后的“拨乱反正”中走上一种新型的舞台美术创作。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随着我国开放改革大潮,现代创作意识的引进融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新手法被大量地应用到戏曲舞台美术中来,激光发射器、频闪灯、紫外线灯、吹塑泡沫有机玻璃、电化铝、玻璃纤维等等,都成为戏曲舞台美术中的生动语汇。

这是我国戏曲舞美的飞跃年代,不是建国初年那样简单的吸收什么,笼统的废除什么,也不是60年代机械的拿来话剧追求“反映生活幻觉空间”的办法,而是全新的创造性改革。

这个时期的戏曲舞台美术表现出新的戏剧观念、审美意识、材料技术与我国传统写意观的有机结合,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的创作手法,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一派琳琅满目、万紫千红局面。满足了现代观众新的审美要求,并大大的推动了戏曲编剧与导演的革新,功劳不可磨灭。

1981年全国舞台美术展览,我省选出了一些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参加展出,如京剧《风展红旗》设计者的娴熟画笔,应用了比较写实的形式,生动的表现了江西的山区特点和大革命时期的历史性特征。如《大渡河》突破了写实形式和守旧加切末的古老手法,又借用了中国画的“空白法”,以黑当白,底色是一片漆黑,仅仅在画面的最顶部露出巍巍山峦,山峰直插云霄。设计者的布景创作洗练而干净。特点是“空黑”既有利于烘托了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的紧张气氛,有有利于演员的动作表演,突出演员。

如赣剧《还魂记》采用“守旧”式的背景和道具相结合的形式,画面纯净、优美,色彩素雅,格调含蓄,较好的体现了剧作的典雅古朴抒情风格。

如赣南采茶剧《茶童哥》着墨赣南山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幅赣南山区的优美、清香、飘逸的景色,烘托了九龙山茶农的生活情趣,既展现了九龙山茶家男女的劳动生活,又衬托了赣南采茶戏的优美曲调和抒情风格,

如越剧《xx引凤》吸取话剧于歌舞剧舞台美术手法,充分利用灯光布景的虚实结合、动静对比、冷热相间的技术,创造出神话传说的优美境界和浪漫主义情调,又具有越剧音乐表演唱词细腻柔和的抒情风格。

1982年{dy}届全国舞台美术展览后,我省戏曲舞台美术继续前进,作品日趋多种多样、琳琅满目,出现了四十年来最强的一次飞跃。

1982年省赣剧团的《邯郸梦》演出,以新的舞台美术手法和技术,把屏幕与绳幕合为一体,充分利用灯光设备各种各样的光色,为观众创造了“梦”的舞台气氛的无穷变化,与似梦非梦、若即若离的剧情环境与气氛。《紫钗记》则以细腻的装饰性手法与轻柔的纱条的巧妙组合,舞台上清爽简练,创造了主人公悲欢离合的优美抒情气氛。

80年代我省戏曲舞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改革与创造性的说下结合、普遍开花。许多剧团虽然物质条件不如其它省市,经过舞美工作者们的努力,尤其是条件更差的地县剧团,在写意戏剧观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积极性,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创作,在不太优越的物质条件中,以简练的笔触与物质、技术设备、材料,创造出不少好作品,在观众中得到好评,获得了玉茗花戏剧节奖。

如萍乡地方戏《牛二宝竞赛》《村长轶事》……未完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第71篇 江西戏曲舞台美术的历史点滴_带雨的云1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