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清代的书价(二)_书丛老蠹鱼_新浪博客

此外,又如:《群芳列传》四卷,道光三年(1823)刻本。书名页有「道光癸未年新镌,歺秀阁藏本」,下钤「每部板□工价纹银六钱」。

 

 《校补金石例四种》,道光十二年(1832)吴郡李瑶泥活字印本。书名页有「七宝轮藏定本仿宋胶泥板印法」牌记,並钤「每部实兑纹银四两」朱文长方木記。

 

《抚黔奏疏》八卷,道光二十五年(1845)海宁杨氏述郑斋刻本。书名页有「道光二十有五岁在乙巳春三月海宁杨氏述郑斋重雕」牌记,左下有「每部大钱壹仟肆佰文。」

 

《中西纪事》二十四卷,光绪十年(1884)当峹(涂)夏氏江上草堂活字印本。书名页有「甲申孟夏月用活字版重印於江上草堂」,左下木記钤「每部实价洋钱壹圆。

 

《新订第四版卫生学问答》,光绪二十七年(1901)无锡丁福保畴隐庐石印本。书木記钤「每部三百文,翻印必究。」

 

《天咫偶聞》十卷,光緒三十三年(1907)甘棠轉舍刻本。書名鈐「洋壹元肆角」。

 

《古文渊鉴》六十四卷,宣统二年(1910)学部图书局石印本。书名页钤「每部二十四册,定价陸圆貮角。」

 

以上,是书中有木记的书价资料。其它这类资料(目录、书影等)亦时有所见,如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诗毛氏传疏》三十卷,為清陈奐撰,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陈氏扫叶山庄刻本,十冊。封面有「每部工价纹银陸两」墨记,各卷末左栏外有「武林爱日轩朱兆熊鐫」一行。按:此书为家刻,印量定然不多,成本也高,故书价六两银子,虽甚贵,但和书坊之书不同,应属不牟利者。

 

除了在上的有木记书价外,在或牌上有刊刻的书价較早的如乾隆十年(1745)刻本《景州志》六卷,卷末有刊书牌记六行,云「是书选材镌刻颇费心力,校对字画一无舛讹。用粉连纸刷印,细蓝布做套,每部需工料银钱五分,用太史连纸减银五分。但刷印、装订本地并无良工,邻境德州尚有能手。嗣后刷印此书照数发价,责成礼房万勿克减,委之拙匠,致书不堪寓目也。」

 

道光十五年(1835)刻本《戒士(似為「土」字)图說》,书名页刻「是书足钱。头号毛太紙二百文,次毛太紙每部足钱一百六十文。加布套四十二文。凡好善信士发心印送者,向嘉定只南翔镇东街漱芽(似為「芳」字)斋范绶章刻字店承办,庶不致误。特此谨白。」

 

道光二十五年(1845)刻本《关帝觉世真经阐化編》十六卷,书名页刻「关帝觉世真经阐化编。道光乙巳年重镌。板存京都琉璃厂厂东门外桶子胡同內路南会文斋刻字铺每部工价纹银八钱。」

 

咸丰七年(1857)刻本《普济应验良方》,书名頁刻「板存宁郡又新街三味堂元记书坊刷印,其竹纸每部钱一百十二文,连史纸每部一百六十八文。」

 

同治十二年(1873)曲水书局活字印本《易经如话》十二卷首一卷,书書名頁刻「安徽献书」,封里左下刻「常郡韩文焕斋承刻聚珍排印,并用为上白连纸,及写校之费,每篇本价银三厘,装潢每帙本价银一分。」

 

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最乐编》,书名頁刻「板存浙省大井巷內张翰文斋刻字铺。刷印白竹每部制钱一百六十二文。」

 

光绪十三年(1887)宝善堂石印本《圣谕像解》,书名页刻「咸丰丙辰。广州味经书坊重鐫。光绪丁亥湖南宝善堂重鐫。板存南阳街聚德刻刷店。杭连紙每部壹千壹百文,官堆纸每部捌百文。」

 

七种书的刊刻地,分別在北京、河北、江苏、浙江、湖南、广东地区,书价大多在二百文以下,除《景州志》为八冊外,其它书之册数定不会多,由于为经书、善书、医书等,当为民间百姓所喜爱。但书坊所用纸张,却大有讲究,即使是毛太,也有头号及次等、竹纸及连史纸、杭连紙及官堆纸、粉连纸及太史连纸之别。因此,不同的纸,包括其质量,都是決定书价的因素之一。

 

书价也有在目录页之后出者,如《甫里逸诗》二卷,乾隆五十六年(1791)周氏易安書屋活字印本。卷上姓氏目录后镌「印一百部,五十分送四方,五十待售纹银贰钱。

 

再如清董说撰《丰草菴诗集》,卷一有「平凉志」(贾人持《平凉志》八冊,余倒缾中粟易之,作《平凉志》)一首,云:「明朝食粥那须计,倾缾換得平凉志。平凉要害古边州,难著书生闲习气。锦心繍口一字无,只載古來豪杰事。可蓝山边戎马地,赫连曾展秋鷹翅。蒙恬跡指鶉觚城,会盟坛想贞元置。谁人得似韩招讨,屹然身蔽肖关道。」平凉位于东部,陕甘宁三省交汇处,属边远地区。方志印数不多,此为以物易物例。

 

清代币制,和明代相同,大数用银,小数用钱。铜钱和银两之间,为一两银子抵和制钱一千文。银两憑成色重量流通,以两计算。制錢则以文计算。在市场上银两与制钱並行流通。当然银钱比价非一成不变,而时有变化。嘉庆十七八年(1812-1813),银价每两九百文內外(見張廷济壬申、癸酉两年日记)。清初至乾隆,使用银两,嘉庆以后的八九十年,外国银元在中国流通。官俸以银计算和支付,官吏的收入,也並非全为银两,还有禄米。

 

以山西為例,据清乾隆刻本《晋政辑要》卷一「各官俸银」记载,督抚兼尚书銜者支食一品俸银一百八十两。其兼侍郎銜者支食二品俸银一百五十五两。晋抚係兼侍郎銜,照二品俸加二十五两。按察使俸银一百三十两。太原府俸银一百五两、通判六十两、教授四十五两、训导四十两。知州八十两、州判四十五两、学正四十两。知县四十五两、县丞、教谕四十两、主簿、典史、巡检及驿丞均為三十一两五钱钱二分。如此看来,一般官员的年薪,都在三十两以上,五十两以下。当然,京官最為清苦,枝巢子《旧京琐记》里说,五品实缺官岁俸不足百金,两季米十石余,正途候补者減半支給,捐纳並半俸无之。生活之需多仰给外官之冰炭敬与別敬。所以,要想买一部如《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样一部大书,实在是困难之极。即使想买《安居金镜》,纹银实价四两,也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

 

《晋政辑要》中,还载有如有中进士者,各县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釐。而中举人者,各县不等,自二两、二两五钱至五两不等。又铺司兵以递送公文,其工食每名自三两八钱二分至七两二钱不等。而在各省司道府厅州具佐杂衙门各设民壮数名至数十名,每名岁支工食银七两二钱。所以一般百姓,对于价钱略高的书籍,也只能是望「书」兴叹的了。

 

清末的一些坊肆,如李光明荘、扫叶山房等,都在自己刊刻的图书中,附有已刻书目,包括书名、价目等,那些資料都较为易得,此处不再赘述。

 

总之,书价之高低,xx是和成本有着极大的关係,诸如书稿完竣后,由书籍刊刻的书坊为之,或请技工至宅,一般來说,写工、刻字工、印工,乃至成页后的折页、分书、齐栏、添副页、草订,外加书衣、截书、打磨、包角、订眼、穿线、貼签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序。至於雕版用的木料,如梨木如枣木如杂木及纸张的优劣,或是有绘图的书,冊数的多寡等,各种成本都会相应增加。再加上地域的环境、交通(陸海)便利与否、丰年災年兵燹等等,都影响着书的价钱。

 

2009/12/20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說清代的书价(二)_书丛老蠹鱼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