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三完小 夏雪莲 一、教材分析: 《放大镜下的晶体》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4课内容。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xx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 本课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观察了昆虫世界的经验基础上,从物质结构这个角度xx学生进入晶体世界的观察活动中,使学生对身边的物质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激发学生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领悟观察工具的发展带来的好处。为后面学习《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dy}部分:初识晶体。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晶体图片和用放大镜观察食盐、白糖、碱面的晶体初步认识晶体的结构特点,构建晶体这一物质概念,感受观察工具带来的好处。 第二部分:自制晶体。指导学生设计制作晶体计划,并组织学生开展制作食盐、白糖和碱面的晶体,观察晶体的结晶过程,从中了解自然界晶体的形成原理,用放大镜观察自制晶体,加深对晶体的认识。 第三部分:介绍自然界中的晶体及其用途。通过收集、交流有关晶体应用方面的信息,了解晶体在生产、生活、科研方面的作用。激发学生课后的探究欲望。 二、学生情况分析: 1、本课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经过3年半的科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他们活泼好动,喜欢质疑,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动手能力,师生关系融洽。 2、但在语言表达上有点欠佳,需要在教学中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xx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都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了解晶体的用途。 2、能力目标: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并用图进行记录,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参透自然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了解晶体物质结构,会用减小水份的方法自制晶体。学会观察和描绘晶体。 教学难点:设计自制晶体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放大镜2个、白糖1包、食盐1包、碱面1包、玻璃片3片、烧杯3个、滴管3个、实验记录单。 课件。 四、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明确研究主题: (1)出示课件:欣赏各种晶体。[教学一开始,出示各种色彩纷呈,晶莹剔透的晶体图片,并配以动听的背景音乐,把学生的目光吸引到银幕上,学生在欣赏各种晶体的同时,渗透自然美的教育,感受天工造物的神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仔细观察,初识晶体。选取了4幅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晶体图片出示在银幕上,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异同。[引导学生让思维回到晶体的物质结构上来,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晶体都具有规则的几何形体,由此引出晶体的概念。] (3)放大镜下的晶体观察。 设问:生活中,你见过晶体吗?有什么? 出示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等常见晶体,学生分组观察,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并做好记录。 [先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看到过的晶体,加深对晶体的认识。再出示生活中最常见的晶体物质食盐、白糖、碱面,学生自然会去关注它们的颗粒形状。通过学生的肉眼观察会发现有的晶体颗粒用眼睛直接观察很难看清它们的颗粒形状。由此想到要用放大镜,引出了本课课题:《放大镜下的晶体》并板书。接着组织学生观察探究活动,并把肉眼看到的和放大镜下看到的图像画在记录表上,通过汇报、比较观察结果,让学生感受到观察工具带来的好处。] 2、制作晶体: (1)出示事先准备好的盐、白糖、碱面,问:如果我把这三种晶体放在水中溶解后,晶体颗粒消失,然后再把它们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得到的晶体和原来的晶体还一样吗?[引发学生思考,并质疑,从猜想产生想验证猜想的动力。] (2)引导学生按照常规的实验步骤,先计划,汇报到验证、汇报。 [在这过程中教师要采取点拨、示范、讲解的方法,让学明确观察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操作中的安全事项。] (3)学生上台展示,说出制作出来的晶体和原来的晶体有什么不同。鼓励做得好的小组。 (4)出示课件,了解自然晶体的形成过程。(在自然界里很多物质都是晶体,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产生的,比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比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石的晶体。) 3、晶体的用途: (1)组织学生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晶体用途方面的信息进行汇报。 (2)出示课件,把教师收集的这方面的信息和学生交流。 [这一环节作为知识的拓展部分,让学生了解晶体在生产、生活、科研方面的作用。] 4、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 (2)鼓励学生课后进行更多晶体方面的观察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