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简介_苏州大学光学工程俱乐部_ ...

转自:yjs.suda.edu.cn/menu/bdjj/xdgxs/xdgxs.doc

薛鸣球 院士

男,193010生。江苏宜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在长春光机所、西安光机所工作,曾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席等职。19999月任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负责筹建苏州大学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是我国仪器光学和光学设计的代表人物。设计了我国{dy}台跟踪电视长变焦距系统,负责研制我国{dy}台高倍率大口径远距望远镜和{dy}颗遥感卫星用相机光学系统。是我国神舟五号高级光学遥感器的光学系统负责人,取得了成功。先后有十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或部省级奖励。1978年被评为吉林省先进科技工作者,1984年获国家人事部授予的{gjj}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获陕西省科技精英称号,被评为省劳模。19901993年两次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主持编写了《光学设计概论》和《电影摄影物镜光学设计》。

君骅 院士

男,193010月生,江苏常州人,中共党员。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60年获苏联科学院普尔科沃天文台副博士学位,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苏州大学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潘院士50年代后期提出大望远镜二次凸面副镜新的检验方法,并实际应用于苏联6望远镜和我国60厘米望远镜及2.16望远镜的副镜检验;60年代至70年代,为研制我国大型靶场光学设备的过程中发明建立了一套重要的光学加工和检测技术,解决了多种光学非球面加工的关键技术难题。他主持完成的当时我国和远东{zd0}的2.16光学天文望远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折轴阶梯光栅分光仪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几年还研制了多种特殊非球面光学仪器和设备,发表了科研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1部。

王钦华 教授

男,1964.10出生,多伦多大学博士。现为苏州大学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教授,博导,所长;教育部、江苏省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先进光学制造技术高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钦华博士自1996-2006年的近十年内先后在香港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及加拿大光通讯器件高科技公司等单位长期从事有关应用光学和光子技术的前沿技术研究和高科技产品研发工作。曾荣获加拿大国家科学和工程研究委员会(NSERC)的博士后基金。2006年起为苏州大学特聘教授,江苏省333人才工程和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资助。

王钦华博士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光学检测,激光与光子技术。主要从事微结构光学器件设计与制造,微结构光纤元件,激光光热等方面的研究及其在光电显示、光通讯,光成像、传感和无损检测方面的应用。多年来主持承担了多项国家863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市高科技计划项目。在国内外主要学术期刊共发表论文60余篇,申请和获得美国及中国专利多项。

郭培基 研究员

男,1968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导。1991年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光学仪器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1994年研究生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光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0年在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博士学位,现为苏州大学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光学先进制造与检测。郭培基研究员从事光学先进制造与检测技术研究十多年,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基金、科研项目十几项。组织攻克了大口径空间非球面加工与检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 且成果已成功用于我国高分辨空间遥感器上。负责的“大口径空间非球面反射镜加工与检测技术”项目获2007年度苏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8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申请发明专利四项(已获批两项,都为{dy}发明人)。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SCIEIISTP等收录二十余篇。现负责有国家国家基金等项目。

余景池 研究员

男, 194312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光学仪器专业,81年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为苏州大学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光学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任苏州大学、航科集团5508所联合空间精密光学工程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学非球面数控加工和检测。余景池研究员长期从事光学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90年代初开始非球面数控加工技术研究,解决了高精度非球面数控加工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主持完成的“高精度光学非球面数控加工技术及非球面数控加工中心”项目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国内数控非球面加工方面领域的xx专家,近年来主持完成多种非球面数控加工设备和多项国防项目中核心部件的研制任务,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培养七名从事非球面加工与检测技术方面的博士,其中一名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

袁孝 教授

男,19619月出生,博士,苏州大学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教授。1982-2002年在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工作;1995-1998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访问科学家,2004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访问学者;200211月至20093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工作,曾任激光技术xxxx实验室副主任、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激光研究所所长、激光物理与器件系主任等职;20094月加入苏州大学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被聘为苏州大学特聘教授。近年来,主持国家高技术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国防预研等课题20余项,欧盟Aisa-Link计划课题一项,其它课题多项。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其它奖项多项;在Appl.Phys.LettOpt. Lett.等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目前主要从事先进激光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研究领域包括:先进激光技术与应用、功能光学器件与制造、光信息器件与微纳米制造、现代光学测量技术、激光等离子体物理、激光烧蚀与光电子器件集成等。

沈为民 教授

    男,19634月生。博士,研究员。1984年毕业于苏州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于信息光学工程研究所,主要从事科研和研究生教学工作。2000年至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工作,师从于薛鸣球院士,主要从事光学设计与空间光学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2004年取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学工程博士学位。。

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光学、光学工程方面的科研与研究生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是中国光学学会和中国宇航学会的多个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光学工程协会(SPIE)和美国光学协会(OSA)会员,江苏省军工协会理事。

    近五年,完成了总装备部“十五”重大课题“传输型空间详查CCD相机”的光学系统设计,解决了我国亚米级高分辨率空间相机光学设计这一关键技术问题。完成的主要研究任务还包括:国家863计划课题“超轻型高分辨率CCD相机关键技术的研究”、创新基金课题、远场诊断光学系统设计、新型面阵凝视式红外地平仪光学系统、新型星敏感器光学系统等。在研的主要研究任务包括:军口973重大项目课题、国家863课题、总装预研项目、天巡一号微小卫星光学有效载荷、省教育厅重点基础研究课题、光学传递函数(OFT)仪等。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7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

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有光学设计和仪器光学、航空航天光学遥感器技术、光谱成像技术、图像和成像质量评价等



郑重声明:资讯 【苏州大学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简介_苏州大学光学工程俱乐部_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