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 中华气度,传统文化—— 旗袍不能承受之重
前言:中国56 个民族中,藏、蒙、维、满、苗等等所有其他民族均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唯
独汉族却被认为"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

然而,汉族人数多并不是无权拥有自己的民族服装的理由。拥有民族服装也谈不上什么少数
民族福利,更加请不要扯到民族沙文主义。除了奴隶外,任何民族都有权利拥有自己的民族
服装。

国外就常常有非正式的民族风情的party,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聚会,此
时中国(汉族)人就多半是西装、T恤,要不然就是不得不借助于那些"波西米亚风情"、和
服、韩服,何其煞风景!


==============================================



说到旗袍,首先必须强调一点是,我从来没说要禁止、废除旗袍。这还是一个自主选择的
问题,所谓"我可以坚决反对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自由选择服饰的权利"。





的确,旗袍代表了中国的一部分,看见旗袍,人们立即就会想到中国,但是一提到中国你
是不是就会一定想到旗袍?中国是不是就只有旗袍?而穿上了旗袍,你又会想到什么?民
国时期三十年代旧上海?半殖民地时期中国的殖民文化?然后呢?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文化
背景值得人们去细细品评回味?


旗袍在最初的诞生确实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二十世纪初民主思潮和妇女解放的积极产
物,但是受当时社会形态影响,很快就沾染上了旧上海糜堕、腐朽的气质,也正因此而在
解放后被禁绝。 

中国56 个民族中,藏族、蒙族、维族等均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唯独汉族却没有自己的民族
服装,我国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10元券,俗称“大团结”,票面上的各民族穿着各自的民
族服装,汉族却穿着中山装。1987年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描绘了中国人口总数在百万人
以上的各民族的图案,其它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装,唯独10 元券上面的汉族和1
角券上面的满   族,却穿着同样的服装,但纵然这样却依然没有选择旗袍或马褂。由此可
见旗袍所不被官方所接受和认可的实际地位。 

旗袍似是而非的文化语义,代表了20世纪中国文化本质上的暧昧性。旗袍只是半殖民地旧
中国时期,在旧上海殖民文化氛围中的特殊形态下所产生的,是以西方女性服饰系统作参
照系,仅仅是建立在西方视角中的想象的性感东方。继而使得国人在当时社会文化大变革
的特定时期,出于对自身特性的定位亦自我默认这一点。
对于时尚,旗袍顶着一张老脸显得不入;对于传统,旗袍相对薄弱的文化背景亦难以般配
的上这个词。旗袍的滞板,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不适应;同样的,旗袍的设计理念与传统
中华文明的主体服饰也隔阂较深,和中华传统文化不协调。因此旗袍的存在背景仅仅就只
剩下三、四十年代一片靡颓的旧上海来可供人玩味,xx而已!

也许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旗袍在民间心理意识之中,依然是作为我国的主体民族服饰
而存在,但是它的历史作用注定只是一个过渡作用,在汉服人为中断300年后,以代表中国
的面貌出现并在早期东西方文化碰撞中从民族心理的层面上维护中国特色,然后它的社会
作用与地位必然逐渐为原生的拥有汉文化意蕴的传统汉服所取代。 

说起旗袍,始终无法让人联想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xx;无法联想起秦始皇和中国的第
一次大一统:无法联想起汉武帝和“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无法联想起盛世大唐的威
名远播和宋明两朝社会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 

陶渊明的诗里有这么一句“舟遥遥以清飏,风飘飘而吹衣”,除了传统汉族服饰又还有哪
一种服装可以演绎出这样的绝世的风致?没人可以想象如果是旗袍、马褂,在这样的景氛
中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拘谨束讷?像这样描涉到汉服衣饰的古诗文篇章在我国古代文学中还
有很多,所以才有“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 

旗袍所能承载的中国文化有着与生俱来局限和保守。与之对应的,现代的中国人对于旗袍
同样有着与生俱来的冷漠。在日常生活的周围,真正见到穿旗袍、穿过旗袍的人只能说是
少之又少,就只在一些以反映旧上海为题材的爱情肥皂电视剧里见到而已。

一个民族的文化其实只有本民族自己才会发自感情深处真正去爱惜而不是麻木的研究,中
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同其他56个民族一样是都是历史悠久的民族,而今天的
汉族又可以拿得出哪一种服饰,作为自己悠久未曾中断的历史和文化形态的见证?更无法
想象那些西方所谓的“汉学家”又是如何能够透过旗袍马褂来研究中国? 

因此,一个民族的传统服装不仅仅就只是定位于一件衣服那么简单,它与这个民族的传统
建筑地位等同,都是文明的外延与载体——就像是大江南北那随处可见亭台阁榭一样,不仅
仅只是一座遮风挡雨房子那么简单!所以,中华文明的醇厚亦不是诞生自旧中国半殖民文化
氛围中的旗袍所能承载的了!
郑重声明:资讯 【zz 中华气度,传统文化—— 旗袍不能承受之重】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