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
这是我所选择的一本世界史,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有以下原因:1、这是一本美国大学教材,这保证了其中内容的广度、系统性和基本xx;2、这是一本把着眼点放在平等而公正地对待世界所有文明(甚至文明与非文明);3、作为一个大学生,我认为我们所需要的已经不是一本以历史事件为线索的世界通史,而是一本真正研究文明各方面状况的史书,而本书正有此优点,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它持续地关注男女地位在个文明发展中的情况。另外,它对于历史是以一种讨论和分析式的语调来介绍的,这正是一本史学书的应有基本态度;4、我一直就希望能以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历史,选一本美国的教科书在世界的视角下来看中国历史会有很有趣的感觉。当然,其中难免会有一些谬误,所以绝不可尽信。
{dy}部分 文明的起源
导言
这一时期最关键性进展为约公元前900年人类{dy}个生产体系--农业的出现和作为其结果的复杂性社会的形成。当公元前1000年,人类开始发展更复杂的文化政治模式并扩展出河谷中心,这时期结束。
新石器革命
狩猎和采集经济只能供养不大的群体,而农业使大的文化政治体系成为可能。
文明的{dy}阶段:大河流域
1、五大文明中心: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西北部、中国北部及中美洲
2、文明带来了从此无需重复发明的文明生活的关键因素(具有延续性):政府管理、贸易、文字系统、某些官僚制度和法律制度等。
{dy}章 新石器时代的革命与文明的诞生
农业和文明的起源:新石器革命
农业的发展,并非自然而然或不可避免的(广义来说是否还是不可避免的呢?),因为与狩猎和采集相比,农业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我们(他们)有理由认为,石器时代的人们是在不情愿中逐渐放弃先前的生活方式的。和{zh1}一次冰川期后期冰川的退却有关的天气变化可能起了重要作用,它使许多大的动物迁徙到北方高原区,使可狩猎物减少。结果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越来越多的人们为了生存而转向农业。
农业的发展是渐进的,在初期并没有明显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而又需要更多的投入,因此,许多部落保留了原来的生活方式。动物的驯养促进了畜牧业,一直到后来,游牧是农耕生活方式的最强劲的竞争对手。
农业带来的剩余产品促进了社会分化(或者说分工),同时,妇女在农业社会中的地位明显下降了,因为男子承担了大部分工作。
文明:人类走向社会组织化的一种途径,能产生基本生存需求以外的剩余并导致职业分工、规模、复杂程度达到一定程度,因而区别于其他社会形式。文明并非{wy}值得注意的群体组合,也不一定比其他类型社会好。(我曾经看到一篇英语的属于科普文章认为农业社会是导致几千年来人类灾难的源头,其中也有不少有说服力的观点,未必正确,当十分全面)
第二章 中东、非洲地区文明的兴起
序幕:公元前4000年的中东地区
农业和文明的兴起
在所有地区,从农业的发生到文明的诞生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不过,农业的确促进了新的社会结构模式。定居农业通常导致财产权观念的形成,这意味着新的法律和执行机构,并催生出强有力的政府。
创新、分工和生产力
在公元前4000年,中东地区的工具和生产技术得到重大突破,这为文明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000年出现的陶器使食物储存更为方便;公元前4000年轮子的发明对文明有更深远的影响;同样是公元前4000年青铜开始被使用,使工具种类增多,更为轻便和易制,同时也加强了xx的战力和增强了贸易的重要性,还促进了社会结构的进一步正规化。
米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文明
苏美尔人
公元前4000年前后,苏美尔人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建立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他们创立了最早的字母体系,建立了宗教。
苏美尔文明立足于一系列城邦国家之上,城邦功能之一是确定边界,不同于前文明状态领土界限不明的村社。这里战事频繁,为的是捕获战俘充当奴隶来作为劳动力。随着城市的扩大,苏美尔拥有人口超过7万的城市。
苏美尔人有世上最古老的故事:《吉尔伽美什史诗》。内容类似于诺亚方舟(估计为其原型)。苏美尔文化的基调是忧郁的,可能与这地区常泛滥的洪水有关。他们创造了我们沿用至今的以12、60和360为基础的数字体系。
从苏美尔看文明
1、从分布着孤立城市的农业社会产生
2、有经济剩余来供养工人、祭司和政府官员
文字:文字是具有革命性的技术,使社会能记录文献并得以在过去的基础上发展,产生更为复杂的心智生活,也能促进贸易和制业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社会分化,因为只有少数人有时间掌握文字。
后期的米索不达米亚文明
在一系列的征服之后,公元前1800年巴比伦王国崛起并重新统一了这片地区,其文明是苏美尔文明的一种传承,包括《汉谟拉比法典》、悲观主义和数学体系。
古代埃及
埃及文明在公元前3000年在非洲东北部沿尼罗河形成,与美索不达米亚相比埃及更为稳定,加上沙漠构成的屏障,它持续繁荣了2000多年。
尼罗河的稳定流量和洪水的可预知性赋予了埃及人乐观的特征。同样与苏美尔不同,埃及没有经历城邦时期就形成了庞大的国家体系,其政治更具xx主义和集权特征,这部分是由于尼罗河水道的统一性。有人认为,在埃及的稳定、政治集权和对安然之死的追求间存在内在关系。木乃伊和陪葬物体现了对死后继续延续的社会组织的关切,这基于死与生一样可以通过政治控制的信念。
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和廉价的书写材料——纸草,却没有创造出与中东文明类似的史诗,数学上也相对落后。
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比较
这两个文明由于发源地和环境不同存在巨大差异:1、埃及文明更为稳定和乐观;2、美索不达米亚很少关注如金字塔般的纪念性建筑却有埃及人缺乏的文字要素;3、由于环境的恶劣,美索不达米亚的农业技术水平更高。
深入思考:父权制社会中的女性
大多数农业社会都降低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发展潜力。一般来说,农业社会是父权制的,建立在男子领导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观念之上。而且,随着社会的日益繁荣,以及组织形态的日益复杂,女性的地位通常随之下降。
父权制家庭结构建立在男人对从土地开始的大多数或全部财产的控制上,婚姻以财产关系为基础,因此女性的顺从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这主要也是因为女性的工作比起狩猎——采集时期重要性下降了(这里的因果关系并不明显,因为在狩猎——采集时期女性从事加工和保存食物的工作,其重要性在农业社会如何下降了呢?我猜想其实是不是由于在农业社会男性死亡率下降的缘故,使得其社会资历可以得到积累呢?)。
当法律对财产关系进行了界定,男子明确谁是自己的后代就非常重要了,因此他要尽可能地确保自身独占妻子或妻子们。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法律试图将女性视为男性的部分财产。
地中海地区的初期文明
希伯莱人和一神教
希伯莱人属于闪米特人,是中东人群中的一支,他们受到巴比伦文化的影响。
公元前1600年前后,希伯莱人可能从米所不达米亚迁移出来,而后发展出了农业,并在地中海东南角定居下来。其中一些人进入了埃及,处于被支配地位。按犹太人的传说,公元前3世纪,摩西带领被压迫的民众进入巴基斯坦。
犹太人最突出的成就是发展起了强有力的一神教,这使得犹太人作为具有自觉文化意识和某种政治特征的民族兴起了。在犹太人那里,神的概念不仅减少了人性而且变得更加抽象(比较一下其他文明的神,特别是后来的希腊神灵就明白了)。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神,犹太人的神既平和又公正,与伦理行为和道德相关联,宗教对于犹太人而言,并非只是一系列礼节和仪式,而是一种生活体系(从以后介绍的印度宗教变迁,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点对宗教生存发展何其重要)。
第三章 亚洲最初的文明:印度和中国
印度河流域和南亚文明的诞生
公元前3000年,人类历史上最早文明之一的南亚早期文明沿着印度西南部的印度河流域发展起来了,这就是哈拉巴文明。
前哈巴拉民族就已经开始耕种小麦和大麦,积累了精细的农业生产知识和谷物种植技术。他们知道怎样锻造青铜武器、工具和镜子,并且精于制陶工艺。他们的碗和缸上面反复出现的装饰图案,如公牛、长角牛等显示出他们与中东地区早期农业社会居民有某种关联。鱼的图案表示鱼可能是当时的主要食物来源。
巴拉哈文明在公元前3000年中期取得了迅速的发展。这个文明以两个城市为中心: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文明就是由这两个城市及周围较小的城市中心和村庄共同组成的。其面积相当于4个苏美尔,或2个古埃及。
印度河流域的伟大城市
这两个城市在布局和建筑构造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都为正方形,并各自被主干道分割成测量xx的12部分。这样大规模的整体协调的建筑意味着当时已经有了强有力的专制政府来组织和监督大规模劳动。
哈拉巴文化与社会
哈拉巴的大城市和许多村镇的生存建立在先进的农业生产基础之上,为了利用和控制季风带来的雨水和河流,这里还建立了灌溉系统。
在许多印度河遗址中出土了来自中国的玉以及来自现在缅甸的珍贵首饰,还有一些石头印章在苏美尔的城市遗迹中也曾被发现。印章还保存了一套复杂的至今无人能解的文字系统。哈拉巴商人大量使用这种印章来确保箱子和陶缸在运输途中不被打开。这些事实意味着印度河文明的商业已经达到了高度发达的程度(后来的文明虽然与哈拉巴文明断裂,却依旧有很发达的商业,看来这是印度地区地理环境造成的一个特征)。
他们也用青铜铸造武器和工具,但劣于同时期的美索不达米亚人,这使他们在那些善于作战的民族面前处于劣势。
哈拉巴文明的逐渐衰落
最近的考古发现显示哈拉巴文明是在公元前2000年中期逐渐衰落的。环境的变化以及相关的行政管理的衰落,加上游牧民族的迁入共同瓦解了这个南亚最早的文明。
雅利安人入侵和雅利安人在印度的早期社会
当哈拉巴文明逐步走向瓦解的时候,一些新的民族正在迁入印度河流域,其中雅利安人在争斗中逐渐占据了上风。
雅利安人原本是一支说着印欧语系中一个变种语言的游牧民族,居住在里海与黑海之间的区域。大概是由于和气候变化以及争夺牧场的冲突有关的原因,公元前3000到前2000年间,他们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向外迁徙运动,一支进入了欧洲,一支涌向伊朗和印度河流域。
雅利安人很强的机动性和{zy1}的军事能力使他们可能战胜所到地区原来的居民。他们扩张所带来的影响反映在现代语言中,从西欧的凯尔特语、日耳曼语、罗马语、和东欧的斯拉夫语,到古波斯人和现代伊朗人的语言,以及北印度由梵语所派生的诸语言,其中原属印欧语系的部分都有着相似性。
雅利安武士文明
在跨过印度河平原后,他们进入了恒河流域富饶的平原和谷地,其面积远超过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的季风雨和大河系统为文明的生活提供了可能。雅利安人不久就开始定居并从森林中开发出可耕种的土地(又一次证明农业是文明的起源)。
雅利安人在进入印度次大陆很长时期之后才发明了书写文字。他们为宗教性的牺牲祭祀以及娱乐而创作的赞美诗后来被汇编成神圣的书籍——《吠陀》(在印度教中类似xx的级别,只有上等级别的人才允许阅读,在输入法词库中有现成词汇)。
除了军事之外,雅利安人早期的物质文化远低于哈拉巴文明的水平。
如果《吠陀》中的记载可信的话,他们嗜好xx,特别是掷骰子。在历史上,xx一直是印度宗教和哲学中一再重复的主题,也常有把命运和掷骰子联系起来。
雅利安社会
雅利安人后来分化为三个主要的社会群体:武士、祭司和平民,与土著的交战使其增加了第四个阶级:奴隶(已经有后来印度高度严格的等级社会的雏形)。
伴随着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群体加入到武士、祭司和牧人组成的统治群体中,社会划分变得更加复杂了。4个主要的瓦尔那(社会等级)开始形成:婆罗门(祭司)、武士、商人和农民。处在他们之下的是那些无所归属的贱民、达萨(?)以及非雅利安移民后裔构成的不可接触者。
雅利安社会中血统和财产继承实行父系家长制,年长的男性在家中垄断一切权力。
一夫一妻制是当时的标准婚姻形态。
雅利安宗教
早期雅利安人是多神崇拜者。诵读吠陀的祭司们的主要职能就是主持这些重要的祭祀仪式,这种角色使他们后来获取了显要的权力(在很多文明里,祭司阶级都是{zx0}的获得权力的阶级,这显然不能用生产力去解释)。
大河流域中国文明的起源
约在公元前2000年,中国的古代文明开始产生于黄河流域。
公元前4000年,以定居农业为基础的人们开始在这片黄土地上散布开来。这些人群发展成为两种复杂的文化共同体,在仰韶文化时期,渔猎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到了龙山文化时期,粮食的耕种——特别是谷子——成为主导,稳定的农耕技术使黄河流域的居民能够支撑大而持久的村落。
精密的灌溉系统对于社会拓展中的农业基础越来越重要了,自古以来,修建和维护堤坝以控制河水泛滥就是中国统治者的主要工作。可能正是这种需要催生了中国的{dy}批统治者并促成了高水平的群体与村际间的合作(如果确实如此,那么中国从一开始就与其他很多文明有了区别,像埃及、印度等很多文明的{dy}批掌权者都是掌握了主持仪式权力的祭司,而中国的统治阶级的形成却是出于一个如此现实的原因,似乎也对民族性格有一定影响)。
商代尚武的君王
公元前1500年,河套地区的“商”部落征服了其它部族并建立了王国,为中国文明奠定了基础(由于缺少证据,西方是不大承认夏王朝的)。与雅利安人很相似,商人也是好战的游牧民族,不过与雅利安人和希腊人不同,商的武士被强有力的国王所统治着。商王被认为是超凡的存在,宣称统治全天下的人类(这是否只是后世编著的史书按后来的观念表述的观点亦未可知)。
商代的社会
商王由首都安阳及其周边地区的大量官僚侍奉着。但是,王室内的大多数农民和手工业者都由诸侯来治理。
从中国社会后来的情况来看,大家庭模式只发生在上层精英群体中,他们的财力使用大量仆人来维持这种大家庭的事物。
农民实际上是贵族的奴仆,其主要粮食是谷子、小麦和稻子。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比大多数的奴隶生活得好得多。
商代的文化
商统治者对巫师或者用甲骨文占卜的人极为注重。商朝的许多艺术表现倾注在供占卜者使用的礼器上面。这种对巫师的依赖对商人的信仰与行为有强烈的影响。
巫师在主持占卜礼仪中所遵循的实际程序导致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要素出现——文字。巫师或祭司对龟壳上的裂纹进行解释,逐渐地,这种方式演变成在兽骨和龟壳上刻画图案。这种图案渐渐地标准化,并成为中国文字形成的基础。
文字与中国人的认同
文字是中国人的认同和文明发展的关键所在。
日趋标准化和完善的文字符号的使用为黄土地区越来越多的人民的相互认同提供了黏合剂。随着这种认同感的持续与增强,中国人真正地开始他们的历史。这些中国人还利用文字语言建立了一个教育和官僚系统,这是人类规模 {zd0}而且最为持久的文明的重要标志。
商的衰落与周统治的时代
到了公元前11世纪,权利涣散的商政治机构已开始衰落下去。一个较晚到来的游牧民族周族建立了一个诸侯国(本书认为周人是突厥人,对此国内似乎意见不同)。公元前12世纪末,周公开夺取了商的统治权力(时间ms有点问题……)。周初,一个独特的知识管理阶级“士”开始出现,中国文明的范围也向南拓展到了长江流域。武王和周朝早期其他王通过等级分封的方式统治其广大的领土,这些诸侯王相对于商朝受到更严格的控制(权力的集中化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趋势,到了安史之乱时达到了质变)。
周的封建制
周初,正式的宣誓和系统化的分授程序将商代的诸侯制度变成了更纯粹的封建秩序。周天子把封地分封给其忠诚的文武追随者,允许他们在封地内向村民征收赋税。
周王对王畿以外的其他封地并没有实际的控制能力。当王室衰微,诸侯的xx就会越来越多地用于相互之间的战争。
社会秩序的变化
有两种发展阻碍了封建秩序的延续。
{dy}是周天子用于说明其统治合法性的思想观念的深入发挥。周创立了一个原则:{zg}的政治xx是受命于天的,而并非来自诸侯和一般民众。这种观念大大加强了周王室作为{jd1}主义和独裁主义的统治者的能力,但也为其他反对者提供了反对的借口,即王室已经失去天命了(我一直怀疑实际的中国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会受到这种说法的影响,这是否只是一种人人都不在乎但依旧同时在表面上默认的观念)。
第二个因素是另一个取代武臣家族治理帝国绝大部分的阶层的兴起。在周朝的早期,曾经服务于商统治者的一些职业官僚由于数量增加和经验积累而壮大起来。这些受高等教育的管理人员在周的后期形成“士”。逐渐地,这些人形成了进行文书记录、管理诸如公共工程、战争之类的一些特殊部门或者主持宫殿里的礼仪庆典的专门化技能。一个人数众多又有专门技能的职业官僚队伍到周朝后期形成了。
移民与文明中心的拓展
新的农用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又导致农业耕作向南拓展。游牧民族的不时侵扰也迫使农民向东南方转移。还有一些农民因逃避领主的压迫而迁徙。
无论是什么原因,周代有数十万人口沿黄河而下,进入山东半岛,然后又向南越过平原地带来到淮河流域,并进入了伟大的长江流域(伟大的?)。到了周代末期,中国文明已经跨越了黄河和长江两大河流系统。
西周早期的文化变革
西周强化了男子的地位。对家庭、部族和祖先的祭祀礼仪的复杂化使哲学式的沉思处于不发达的状态(难怪思想上的进步一般出现在礼崩乐坏的年代)。
深入思考:亚洲最初文明的遗产
印度和中国文明发源地的命运之比较和这两个文明留下的遗产的比较是相对应的。
哈拉巴文明被毁灭了,并从历史上消失了几千年,他们并没有将其基本的文明生活方式流传下来。瑜伽是他们留下来的,还有一些技术,几乎所有其他一切都消失了。后来的文明不得不重新创造哈拉巴人曾经取得过的许多文明成果。
中国最初的文明却能在游牧民族的入侵和自然灾害的双重破坏下幸存下来,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其中,商人从占卜中创立的文字使士大夫很快崛起成为中国文化和社会的主导力量。以文字为基础的教育和官僚体系增强了中国文明的凝聚力,使其在数千年来度过了一次又一次危机。在中国早期文明的创新中对其他民族最有影响的莫过于文字和政治组织这两样东西了。
在印度,游牧民族的威胁是遥远的,因此哈拉巴人的军事很不发达。而游牧文化和城市文明之间差距太大,以至于无法适应,一旦发生冲突,就对文明带来致命打击。
华北的高原地区赤裸裸地暴露在居住在中国北方和西部的游牧民族的威胁之下,持续性的威胁迫使人民发展起防御措施和军事技术。差别悬殊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更加强化了农耕民族的自我认同,促使人民在强有力的统治者领导下统一起来抵御外来入侵。和游牧民族的不断接触使得中国发展起一种较为开放的文化,外来的刺激最终增强了商周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