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科学谋划找准撬动公平的“支点”_禹州市鸿畅中心学校_百度空间
代表委员:科学谋划找准撬动公平的“支点”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 2010年3月12日 星期五 ]

  科学谋划找准撬动公平的“支点”

——三位教育界代表委员谈促进教育公平

  ■本报记者 蔡继乐

  近年来,我国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作了不少努力,取得明显成效。但是,由于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我国教育仍然面临不公平的严峻现实。

  如何实现人人上好学的教育机会公平?怎样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推进教育公平?如何从制度设计上落实教育公平?围绕这些问题,三位教育界代表委员结合各自工作谈认识、提建议。

  缩小城乡差距,体现公平

  【典型案例】

  校校都有好教师让家长放心

  从2007年开始,天津市河西区组建“教育发展联合学区”,将全市29所小学划分成5个联合学区,以5所优质校作为中心校,分别带4至6所薄弱校,推进校际联动和资源共享。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各校师资力量差别的问题。教师在学区内相互流动,主要学科的教师能够统一排课,各学校都有优秀教师,家长心理平衡了,也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就近入学,全区择校的学生明显减少。

  【委员评析】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副局长孙惠玲:

  现阶段,讲教育公平主要是指机会公平。当前,造成教育机会不公平的最主要因素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造成不同人群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对此,我有切身体会。2008年夏天,全国政协组织几位政协委员到云南调研。在一个县,我看到一所破旧不堪的学校,看到教师一家三口住在一间狭小的平房内,当时我都要流泪了。

  这次调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比天津这样的大城市,西部一些地方义务教育的落后是非常明显的。因此,我认为落实教育公平,最重要的就是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我们国家这么大,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当前必须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通过艰苦努力首先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从2006年开始,天津市河西区在辖区内的29所小学推行联合学区实验。

  学区内统筹管理教学、教研、学生活动等,各学校的硬件资源共享。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求学区内的教师在各个学校之间“柔性流动”。这项改革的效果非常好,当年秋季招生时,择校的学生明显减少了。

  有一所名叫东湖小学的小区配套学校,刚开始几乎招不到学生。后来,区教育局将它划入河西区中心小学所在的联合学区内,第二年,这所学校的招生数就增加了70%。这种“母鸡带小鸡”的帮扶效应,有效促进了区域内的教育均衡发展。

  我认为,要切实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应当强化省级政府的责任。省级政府应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切实提高公共财政的保障水平,为义务教育学校提供均衡的办学条件。

  合理配置资源,导向公平

  【典型案例】

  农民认可这样的撤点并校

  山西省阳泉市近年来进行全市中小学布局大调整,在农村实行大规模的撤点并校,重新整合配置教育资源。同时,阳泉市综合考虑地域、交通等因素,通过政府发放住宿补贴、乡村配备学生接送车、家校联合送接制、建寄宿制学校等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学校撤并后学生走读的安全问题和住宿费过高问题,得到了农民的认可。

  【委员评析】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教育厅厅长李东福:

  实现教育公平,前提是优先发展教育,关键是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而要实现均衡发展的目标,一个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把更多的资源投向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

  这两年,山西省教育工作的建设和改革举措,都围绕合理配置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如眼下正在进行的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工程。多年来,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很多山区农村校的校舍都成了危房。

  但是,校舍改造需要花钱。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山西省级财政不可能一下子投入那么一大笔钱。最终,我们采取“政府投一点、社会捐一点、银行贷一点”的方式,凑足了首批工程的126亿元资金。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制定下发了全省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要求全省中小学校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必须达到符合标准的数量。

  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上,我们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是政策鼓励城乡教师的定期交流。二是在省内实施特岗计划,面向社会招聘新教师,并主要输送到农村校和城镇薄弱校。仅2009年,全省就选聘了5000多人,并全部补充到农村学校,从而大大提升了全省农村学校教师的整体水平。

  作为一名来自中西部地区的政协委员,我建议中央财政加大对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教育转移支付的力度,并指导帮助中西部省份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科学设计制度,落实公平

  【典型案例】

  贫困初中生免费读中职就业

  广东省从2006年开始推行“零学费入学,xxx上岗”的职教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珠三角地区的中职学校招收省内欠发达地区贫困家庭的初中毕业生,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方式完成中职学业并就业,初步实现了“培养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2008年,广东省开展“双零”模式的试点学校迅速增加到178所,招生2万人,在校生达4万人。

  【代表评析】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

  促进教育公平,根本措施是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但是,我认为还应当加上一条,就是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落实相关的举措,形成长效机制。从国家层面来说,就是《规划纲要》文本中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等。

  不过,我认为重要的是各地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通过调研设计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制度,出发点是让百姓得实惠,也就是在惠民的基础上实现教育公平。比如,广东省从2006年开始在全省试点推行的“零学费入学,xxx上岗”的职教人才培养模式,就体现了这种制度设计的思想。

  几年前,我到省内一些欠发达县市调研,看到很多初中毕业生因为家里穷,读不起书,升不了学,纷纷外出打工。而且我还发现,这些初中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很低,报酬极低。当时,广东全省有将近40万名初中毕业生未能升学,80%是农村家庭子女。调研回来后,我想,能不能通过职业教育,开拓出一条新路,让这些辍学的初中生能免费继续求学。正好,当时广东省内的经济发达地区因产业升级出现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状况。

  让这些贫困孩子免费上职业学校学技能,然后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顺着这样的思路,我们进行了“双零”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设计。2006年,我们在顺德选取5所中职学校开展“双零”模式试点,从欠发达的清远市各县区招收了近千名农村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积极探索这一新的职教人才培养模式。

  2009年,首届“双零”试点班的学生毕业了,现在他们都在珠三角的大企业工作。回过头来看这项制度设计,我认为是非常成功的。因为通过这样的制度设计,既让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初中毕业生有了进一步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又帮助他们的家庭实现了脱贫。



郑重声明:资讯 【代表委员:科学谋划找准撬动公平的“支点”_禹州市鸿畅中心学校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