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定是最能代表定窑特色的白釉瓷,在漫长的烧造历史中,一直是定窑最主要的产品。
唐五代、北宋早期,北宋早期定窑白瓷多为盘、碗、碟、海棠杯、高足杯盏、灯枕及各种玩具……品种较唐、五代日益丰富,造型典雅秀丽,装饰有模印、浮雕、划花和刻花等。纹饰以浮雕莲瓣纹居多,莲花瓣肥,器底刻划“官”或“新官”字铭的多为晚唐、五代的产品。大多以木柴为原料,烧还原焰,釉色白中泛青或纯白较光亮。所谓还原气氛就是坯体在高温阶段某一温度范围内处于缺氧加热的烧成状态,窑室内烟气中游离氧浓度小于1%。而一氧化碳浓度较低时称弱还原气氛,较高时则称强还原气氛。
北宋晚期,定窑白瓷佳品多,刻花装饰线条有的粗犷有力,也有的纤细流畅。多以印花装饰为主,构图严谨,层次分明。有牡丹、莲花、凤凰、孔雀、鹭鸶、鸳鸯、水鸭、鹦鹉、游鱼等,其纹饰模本采用定代缂丝纹样粉本刻模,因此工艺成熟。北宋晚期定窑为官府定烧宫廷用瓷,典型器为宋定窑牡丹纹大盘,印花云龙云凤大盘。主要以煤为燃料,改烧氧化焰。多数产品白中泛黄,俗称米白色,形成定窑特有风格。所谓氧化气氛就是坯体在整个烧成过程中,均在充分供给氧气的情况下加热升温,窑室中烟气游离氧浓度8%----10%时称强氧化气氛,游离氧浓度为4%--5%时为普通氧化气氛。
定窑从初创至消亡近千年间,所生产的白釉瓷很明显地分为精粗两种,根据当时工艺成熟性及时代需求比例有所差异,一般来讲:初创期及衰落期精细白瓷相对较少。
粗白瓷多为低档民间实用器物,从早唐开始,胎体厚重灰白或发黄,釉质薄而污浊,挂釉不到底伴有开片,全部使用化妆土。胎骨淘洗较差,颗粒较粗,纹饰简单,以严格意义上讲,有些属生烧或微生烧。
精白瓷从中晚唐就足以媲美邢窑白瓷,且出现少量当时{zxj}的透影白瓷。五代时定窑白瓷胎质坚致细白,器壁较薄,造型轻巧秀致,多施满釉且釉色灵动光润,薄而匀净,附着力极强,敲击金属声余韵悠长,极少数施薄层化妆土而成佳品。少数有“官”、“新官”铭文,大多为皇室及贵族使用,为定窑烧造历史的{dy}个高峰。进入北宋,大量丰富的器型尤以净瓶、枕类及大量精美立件产品彰显定窑的辉煌,此时更注重了对器物的装饰,纹饰大多精良,疏密有序线条清晰、有力。北宋末期金代,定窑白瓷精美成熟的刻印花,更使定窑当之无愧进入宋五大名窑之列,此时白瓷胎质却有所下降,是燕川区成为主力区域及人们更注重纹饰的缘故。
晚唐五代、北宋早期有很少一部分白中闪青、无化妆土、无开片、无泪痕及无明显竹丝刷痕的白釉定瓷产品,虽尚未发现有完整器物,xx于残片,但均为精美之物。曾有人怀疑为非定产品,这种精美的瓷片,一旦离开遗址区域,外地人们甚至学者则纷纷以影青论之。
此类产品从未见有胎釉的化学成分报告,目测观察胎质与定窑顶峰时五代仿金银器白瓷胎没有差异,应为定窑{zh0}之胎骨。釉层则相对比任何时代的白瓷明显厚一些,玻璃质感强,玻化程度较xx,清澈透明。此类产品应是用木柴作燃料,在强还原环境中烧成,釉中的铁大部分以二价铁离子存在,所以显得有些青绿。
此类器物多为佛造像,偶尔用褐彩点缀;也有艺术风格极高的枕类,从其工艺的精致复杂,可知是定窑中的{jp}。
中国古陶瓷图典指出,白瓷为胎和釉均为白色的瓷器,其中铁的氧化物低于1%,釉层纯净而透明,以氧化燃烧成。如仅以此为判定标准,那么五代、宋早期定窑中应有部分影青品种存在,如此类白中闪青的定瓷。
北宋初期景德镇青白瓷,因釉色介于清白之间而得名,含铁量1%左右,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科学上讲属白瓷范畴也是对的。五代,北宋早期一部分精品定窑,颜色闪青,在还原气氛或氧化气氛中烧成,接近青白瓷的各项指标,目测观察也极类影青。所以,现今白瓷的界定,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实际区分白瓷和影青不必拘泥于成分数字,即使景德镇产品含铁量低于1%,也应叫影青;同样定窑产品含铁量高于1%,也应称定窑白瓷。因为产地、工艺、原料才是构成瓷器的本质和区分方法。
综合来看,白中闪青的产品不能称为青白瓷,从此类产品大多是极精美、极精致的xx品来看,也许窑工在釉料配方中有意提高了CaO的含量,从而形成这种让人赏心悦目的釉色。
定窑烧制的白瓷有偏青、偏白、偏黄、纯白等等,呈现多种色泽不能一概而论。以往人们只以偏黄色为鉴别定窑依据,这与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大件规整梅瓶、故宫博物院孩儿枕、刻花盘,以及国内外馆藏品大多为宋晚期及金代产品有关。但从遗址残片来看,涧磁村精白瓷遗存大多呈润白色及青白色,而且偏黄色的器物其烧成温度也略低,胎骨也略显疏松。
所以,上乘定窑恰恰不是牙黄色。
白瓷多色的原因如下:
1、原料原因:由于是人工配置,过去没有精密仪器的辅助。再者胎、釉原料的位置和层位不同,难免存在差异,因此烧成的色泽每窑都有不同。
2、焰火原因:窑炉的构造、窑温的高低、升降温的急缓、焰火还原氧化性的掌控,都可以造成色差。再者因釉料配方中的黄土(俗称套土)含有铁和钛,在不同比例、温度、气氛下会产生不同的呈色。
3、季节性:同一种原料,在不同季节,由于气候、温度、湿度的不同都会有不同呈色的反映。“七死八活九翻身”,这是景德镇陶瓷艺人根据烧窑的天气总结的,秋高气爽的九月,非常适合烧柴窑。
4、燃料原因:一般来讲,宋早期以前以木柴为燃料,烧还原焰,产品颜色纯白或偏青白,具有一定透明性。宋中晚期开始,以煤为燃料,烧氧化焰,是导致产品颜色偏黄的主要原因。
5、遗址挖掘情况表明,各时期均有用柴和煤交替使用烧一窑瓷器的现象,但煤与柴的比例及使用的时间长短的差异也会造成窑内气氛的差异,因而白瓷呈色也就不同。
6、支圈组合匣钵覆烧法的使用,使每窑的产量增加了5---6倍,器物相互之间的间隙极小,而这一时期的产品明显出现颜色偏黄,釉色不灵动以及微生烧现象。这些是否与窑内器物密度过大,从微观上改变了烧成气氛,因而呈现了颜色的差异,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原料的成分、配方、淘洗、陈腐、釉层的厚薄、烧造气氛、甚至窑位的差异等等,很多很多的因素,都会使瓷器的呈色出现明显差异。
所以,定瓷白瓷是呈多种色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