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磴口

    磴口县地处东经107o05′,北纬40o13′,属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县级。位于巴彦淖尔市西南部。东连杭锦后旗,北与乌拉特后旗接壤,西靠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南隔黄河与伊克昭盟杭锦旗相望。面积4166.6平方公里。人口11.53万,蒙古族0.42万人,其他少数民族0.97万人。辖7个乡、3个苏木和2个镇。
  县人民政府驻巴彦高勒镇。

历史沿革
  汉代曾置临戎、三封、窳浑3个县。后植被破坏,黄沙吞噬,成了北方少数民族游牧地。
  清代为蒙古族阿拉善王爷的莱食地,俗称王爷地。
  1929年置县。
  1960年改设巴彦高勒市。
  1964年撤市复设蹬口县。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曾为巴彦淖尔盟行政公署所在地。
   
地形地貌
  地貌明显分为三个部分,东北部为河套平原,地势乎坦,海拔1950米左右;西北部为狼山山地,{zg}海拔2046米;其余地区是沙漠半沙漠,是乌兰布和沙漠的东北边缘。黄河流经东南边缘,全县大部分地区能引黄自流灌溉。有大小湖泊18个,水面2.25万亩。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7.4℃,年降水量148.6毫米,无霜期130天。
   
行政区划
  磴口县辖4个镇、2个乡、2个苏木:
  镇:巴彦高勒镇、补隆淖尔镇、协城镇、隆盛合镇
  乡:渡口乡、公地乡
  苏木:沙金套海苏木、哈腾套海苏木
  农场:乌兰布和农场、巴彦套海农场、哈腾套海农场、纳林套海农场、沙漠林业实验中心。
   
矿产资源
  磴口县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已发现的有20多种,其中金属矿有金、银、铜和铁,非金属矿有红柱石、白瓷石、大理石、花岗岩、硅石、毒砂、云母、石榴子石、钾长石、建筑用砂石、粘土及矿泉水等。已探明储量的铜矿、红柱石矿、白瓷石矿和{ctr}矿泉水四种矿产资源,储量可观、品位高、埋藏浅、易开采利用的有铜矿、粘土、红柱石、硅石及矿泉水。

农业发展
  农业主要分布在沿黄河的平原地带上,土地肥沃,水利资源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糜黍等。1990年粮食产量49950吨。经济作物主要有甜菜、葵花籽、酒花等。闻名中外的河套蜜瓜(华来士),该县所产质量{zj0}。牲畜有羊、牛、马、骆驼等。1990年农业总产值11625.1万元。199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47025万元。在植树造林、治理沙漠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工业上有电力、化工、建材、农机、塑料制品、皮毛加工、地毯等门类。1998年工业总产植4337万元。包兰(包头至兰州)铁路、包银(包头至银川)公路横贯县境东南部。1958年建成的三盛公黄河铁路大桥,在县城东南2.5公里处,是包兰铁路线上的重要桥梁。1998年底,县内公路遍及全乡四通八达,所有的乡镇、苏木都通了车。1961年竣工的黄河三盛公枢纽工程,不但灌溉着500多万亩农田,而且便利了黄河两岸的交通。境内有多处古城、古墓遗址。

历史沿革
  建制与县名  
  磴口县建制始于1926(民国十五年)。1926年,冯玉祥国民革命军在五原誓师挺进西北,路经王爷地(当时磴口地区归阿拉善王爷管辖)时,看到沿黄河一带农牧发达、人口稠密,特别是到了当时的水陆码头磴口(今阿拉善左旗巴音木仁苏木)后,看到街井有序,商旅云集,盐业税收丰厚,遂决定在磴口设县,管辖上至乌海西下到四坝沿河一线,并将设县治理意图拟文上报当时武汉国民政府,委任了临时县长,于此磴口县正式建制。国民政府正式行文批复是1929年。 
  从1926年设县治到1931年,磴口地区虽有县治之名没有县治之实,地方控制权仍在阿拉善王爷手中。磴口县国民党县政府只有几个人,另设一个税局,人员不多,政府通过收一部分商贸税维持几十个人的薪俸。1932年以后,即马鸿逵入主宁夏,为加强其统治,以利搜刮民脂民膏,才正式任命了县长,设置了村乡保甲机构。 
  1949年10月23日继绥远9.19起义后,宁夏宣布和平解放。国民党磴口县政府一班官吏觉大势已去,纷纷逃亡,有一些试图隐蔽得以东山再起,有的解甲归田,只留下几个人看门护院,结果土匪乘机劫掠,洗劫后放火烧毁县政府,所有财产档案化为灰烬,无一幸免。宁夏宣布和平解放的同时,中国共产党磴口县委在银川组建,经过暂短培训休整后,以县委书记杨力生,县长李尔直为首的县委一班人分批赴磴口接管磴口县工作。先期到达的人把磴口实际情况反映到县委后,经请示宁夏省委,决定将磴口县委设在三盛公(今巴彦高勒旧城区),磴口县于此而沿用下来。 
  地区历史归属 
  有文字记载的归属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春秋末战国初,赵国“胡服骑射”迅速强大,不断北扩边境,长城修到高阙塞,磴口地区为赵属地。秦灭六国,北击匈奴,夺取了整个河套地区,置九原郡,磴口隶属九原郡。秦末战争直到汉武帝数百年间,磴口复为匈奴牧地。汉武帝时代,西汉国力强盛,兴兵大规模征讨匈奴,到公元二世纪初基本控制了包括河套在内的大片领土,并在河套沿河设县34个。今境内有古城遗址三处,据历史学家考证为西汉三封县古城(120年置),临戎县(124年置)和窳浑县古城(127年置)。临戎古城曾为朔方郡治所,窳浑曾为西部都治所。汉末到隋先后隶属于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北魏。隋初到唐隶属于九原郡。宋、辽、金、夏时为西夏属地。元灭西夏,磴口地区属宁夏。清初,地属阿拉善额鲁特旗管辖。民国十五年(1926年)磴口设立县制隶属宁夏省。1954年随蒙古自治州划入甘肃省,1956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属巴彦淖尔盟,2003年隶属巴彦淖尔市。
  2000年,磴口县辖4个镇、4个乡、3个苏木。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17561人,其中各乡镇苏木人口(人): 巴彦高勒镇 44124 补隆淖镇 4557 协成镇 4605 隆盛合镇 7935 粮台乡 8348 坝楞乡 3044 渡口乡 11268 公地乡 4679 沙金套海苏木 2830 哈腾套海苏木 3662 小官井苏木 3321 乌兰布和农场虚拟乡 4133 巴彦套海农场虚拟乡 2345 哈腾套海农场虚拟乡 4437 包尔盖农场虚拟乡 3605 纳林套海农场虚拟乡 2893 沙漠林业实验中心虚拟乡 1775

气候特征
  磴口县地处中纬度内陆,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大部分时间受高空西风环流控制,天气系统多自西向东移动,盛行西南风,历年平均风速3.0米/秒,瞬间{zd0}风速28米/秒。平均日照时数3 210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72%。全年平均相对湿度47%,历年平均降水143.9毫米,平均蒸发量2 327毫米,为降水的16.5倍。历年平均气温7.6℃,无霜期136天。平均年总辐射153.66千卡/厘米2,为全盟总辐射{zg}、无霜期最长的旗县之一。2002年,全年降水总量159.7毫米,比历年平均值高15.8毫米,比上年高41.6毫米。且降水集中在6~9月份。年平均气温9.4℃,比历年平均值高1.8℃,与上年持平。全年日照时数3 233.5小时,与历年平均值基本持平,比上年低143.5小时。全年平均风速2.7米/秒,比历年平均值低0.3米/秒,比2001年降低0.1米/秒。全年无霜期265天,比历年平均值长129天,比上年长11天。全年蒸发量2 505.3毫米,比历年平均值高178.3毫米。全年出现扬沙11天,沙尘暴3次,{zd0}冻土层深58厘米。

水文特征
  磴口最主要的地表水是黄河。黄河从粮台乡南部二十里柳子流入县境,沿粮台乡、渡口乡两乡东部边缘,由渡口乡北部祥太东流出本县。大势流向由南向东北,境内全长52公里。河流面积5.1万亩,平均宽约760米,河水年平均流量在580~1 600立方米/秒之间,年流总量约310亿立方米。全县引黄灌溉,干渠分支渠共5条,总长为145.98公里,毛灌面积130.7万亩,干渠及大小支、斗、农、毛渠配套,形成密布如织的灌溉网络。

自然资源
  磴口县历年平均风速3米/秒,可满足中、小型风力机工作,为风能资源较丰富地区。引黄总干渠建水电站1处,现年发电量为600万度。域内东部为平原,中西部沙漠,北部山区。除山区外,域内绝大部分可引黄河灌溉,年引水总量1.8~2亿立方米以上,总灌溉面积68万亩。珍贵动植物:黄河鲤鱼,中药材甘草,总面积约20余万亩,年采掘量40~50万斤;还有苁蓉、锁阳名贵药材,黄河县境内水域面积20余万亩。



郑重声明:资讯 【我的家在磴口】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