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室里,王先生不厌其烦地说:“我每次感冒一‘吊水’,病情很快就好了,若不‘吊水’,病情就加重了,还是‘吊水’吧?”李医生面带笑容地解释着:“你患的是普通感冒,口服xxxx即可。不是我故意不给你‘吊水’,治病{zh0}还是听听我们的意见!”经李医生反复劝解,王先生才将信将疑地离开。临床上,像王先生这样一生病就要求‘吊水’的人并不在少数。 静脉输液时,看似透明的液体中存在的不溶微粒就源源地进入了人体。这些微粒是钙、硅、铝等无机微粒及炭黑、纤维、结晶体、玻璃屑和xx、霉菌芽孢以及塑料、橡胶、中药胶体微粒等。北京安贞医院曾在1毫升青霉素和0.5%的葡萄糖液中检出粒径在2-16微米的微粒542个;在1毫克20%的甘露醇液中检出粒径在4-32微米的微粒598个。 产生微粒的原因很多:一是药品和输液器生产包装工艺中带来的,如碳黑颗粒;二是xx配置、配伍中带来的,如针穿刺瓶塞时带进橡胶微粒、切割安瓿时产生玻璃碎屑、xx不当配伍形成的结晶性微粒;三是环境因素,如空气中的尘埃、纤维和xx,通过进气管进入药液。由于人体最细的xxxx直径只有4-7微米,当微粒无法通过而堵塞了xxxx时,导致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氧,致血肿和炎症;较小的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肉芽肿。这些变化可发生在全身各组织内,尤其是肺脏。据国外尸检报告,输液达40升的病人肺标本中布有5000个肉芽肿。北京某医院曾解剖一位长期输液者遗体,发现其肺叶上塞满了大大小小的肉芽肿,在显微镜下发现里面包满了玻璃、橡皮等微粒。近期国内外大量报道指出,不溶性微粒可导致肾、肺、肠等重要脏器坏死,纤维在体内沉积还可致癌。值得关注的是,婴幼儿血管比成人更细,更易受到微粒危害。为了减少不溶性微粒对人体的危害,各国对药液中的不溶性微粒的含量及检测方法都作了严格规定。我国1996年颁布的《药典》规定,每毫升输液中粒径大于10微米的不溶性微粒不得超过20个,粒径大于25微米的不得超过2个。 专家指出,输液器滤除率不高是造成“微粒害人”的最重要因素。我国至今尚没有对过滤器可通过的微粒大小定出标准,对过滤器的材料质量也没有硬性限制,输液器过滤膜仍多采用聚丙烯无纺布膜,存在着滤除率不稳定、纤维脱落、流速衰减等不同程度的缺陷。为提高输液器中滤膜滤除率和防止纤维脱落,有些厂家采用离子科技生产的滤膜作为滤材,使滤除率高达99.9%,有些厂家研制生产出有高精度离子微孔滤膜的一次性医用输液器,其滤除率高、流量大、无污染、无纤维脱落。但因价格等原因,难以被多数人接受。 有些医疗单位,特别是个体诊所,一味迎合病人,盲目降低成本,只考虑价格因素和经济利益,对输液器的质量不予过问,使输液器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证。那些因价廉而受欢迎的次质输液器,使用后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自是不言而喻。 误区一:输液能提高吸收速度,病好得快 专家们认为,那种认为输液“来得快”而盲目输液者,其“得”不一定就比“失”多。因为,输液除了微粒损害外,尚有:①风险高。如静脉输液的无菌要求极高,无论是xx、溶液、药瓶,还是xx皮管以及操作过程都要求无菌,基层医院难以保证,即使是无菌要求极高的大型医院,也有1%以上的输液者会发生输液反应;②有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及老年人,不适当的输液会造成生命危险;③静脉输液可伤害血管,引起血管纤维化。 误区二:输液效果好,无论大病小病都选择输液 一种药制成什么样的剂型(片剂、丸剂、针剂等),是由xx的理化性质、疗效、作用部位、毒副作用等因素决定的;患者使用什么样剂型xx,是由其具体疾病和病情所决定的。临床上需要输液的情况,一般为:①危重病抢救以及抗严重感染,或病情发展迅速,需要很高的组织xx浓度紧急xx时;②存在吞咽困难、严重呕吐、腹泻或胃肠道病变严重,有明显的吸收障碍或潜在的吸收障碍时;③胃肠不易吸收的xx,口服会明显降低生物利用度时。而对像感冒这类疾病,一般不需静脉输液。对付普通的病毒性感冒发烧,{zh0}的办法是多休息、大量喝水、补充维生素C,口服抗感冒xx等。当然,如果高热不退,食欲极差,频繁呕吐,继发xx感染(如肺炎)时,就应由医生决定是否输液。 误区三:定期输液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作 现在,定期给心脑血管病患者输一些xx化瘀、降低血液粘稠度、抗血小板聚集的xx,已经成为不少医院的惯例和患者心目中的“救命稻草”。很多老年人认为输了液就能防止冠心病、脑血栓,事实上,输进的xx随着身体的新陈代谢,xx的作用会很快消失,所谓每年两次输液可以防心脑血栓是没有道理的。 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由其引发的血栓随时可能发生。预防血栓类疾病,保障血管畅通,是一辈子的事情,一年四季都应予以关注。当发生急性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时,积极静脉输液,使用有关xx,其利远大于弊。预防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口服降压、去脂、抗血栓等xx,既有效,又安全、方便、经济实惠。 一是输液反应常见。输液所用的药液从配置到操作都是人为的,每个环节都有可能被污染,即便是无菌操作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针管、针头xx不严。当体内输入了致热、致敏物质,如致热原、死菌、游离的菌体蛋白或其它代谢产物时,就可能发生反应。另外,药液渗出血管会引起局部肿痛;长期注射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xx,易引起静脉炎;有人还会出现红疹、瘙痒、肿胀等过敏反应。 二是浪费财力、人力。少数医务人员,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对病人小病大治,轻病重治,滥用新、特、贵药,动辄为病人输液。另外,在当前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情况下,少数医务人员迁就病人,迎合病人心理,造成xx资源浪费,增加了患者负担。 三是增添健康风险。滥输液、xx乱配伍,可引起药液酸碱值变化,使出现问题的比例随之增大。据报道,美国每年使用联合输液可能造成配伍禁忌的机会就有6万余次。动辄输液,滥用xxx和xx,引起的医源性疾病也是屡见不鲜。条件不好的医疗机构或技术素质较差的医务人员,不规范操作、粗枝大叶等,都是患者健康的潜在威胁。夏季气温炎热,药液易被微生物污染;天气寒冷时,输入较冷液体,引起血管痉挛,对心、脑血管病者不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