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河北网保定3月17日电
2009年03月17日 09:21 来源:中国新闻网保定新闻
“去年,我养牛纯赚了七万多元,今年,我的目标是突破十万!这要多谢镇政府,给我们建了养殖区和屠宰区,还组建了清真肉类有限公司,我们的产品就可以直接卖到北京了。”保定易县塘湖镇养牛大户常岩松如是说。
养牛致富在易县塘湖镇已经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农民的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由原来的不到千元,到现在已经突破两千元大关。这是易县对接京津,建设京南副食基地等“六大基地”取得的成效之一。
据保定晚报报道,按省、市环京津开放战略的要求,易县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努力建设“六大基地”,加强与京津对接,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实力。
1、该县抓住京津战略结构调整、大量企业外迁的机遇,盯住盯紧外迁企业抓对接,利用园区、资源等优势招商,承接建设京津转移项目基地;
2、充分发挥矿产建材、xx板岩、板材等传统行业优势,以创意文化石、天泽霖板业等企业为核心,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群,提升产业优势,抓矿产建材对接,建设京南建材产地;
3、以“狼牙山”牌系列农产品、“小香米”、“土呱呱”等农产品品牌为基础,继续培育发展无公害生产基地、标准化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4、围绕林果、畜牧两大主导产业,扶持一批企业,抓农产品对接,建设京南副食基地;
5、利用狼牙山、易水湖、清西陵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毗邻京津的优势,围绕旅游资源开发,打造精品亮点,加快景区升级,优化旅游环境,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导游员队伍,抓旅游对接,建设京南旅游胜地;
6、筑巢引凤,引智引技,抓人才对接,利用该县林果、畜牧养殖、易水砚等优势,继续与农大等高等院校联姻,依靠县校合作工程引进人才,建设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产学研基地;抓劳务对接,建设劳务输出供应基地。
2008年,易县共向京津地区供应水果3000万斤、牛肉4300吨、生猪20万头、柴鸡蛋20万箱,销售收入4.5亿元。向京津建筑市场供应10万方建筑砂、50万吨水泥、50万平米xx板岩、5.5万吨石灰、8万立方中密度板材,销售收入2.9亿元。向京津输出劳力6万人次,收入5.8亿元。全年接待京津游客70万人次,实现收入1.7亿元。
目前,总投资1.1亿元的天龙药业生物制药项目、总投资1亿元的天津康师傅集团xx矿泉水项目、总投资1.2亿元的北京金隅集团利用废机油提纯项目和北京航天科工集团23所投资7.5亿元的航天雷达生产测试墓地项目正在运作中。(张晓刚、许彦灵)
河北易县大力发展甘薯种植业
作者: 许彦灵 发布日期:( 2009-07-02 )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甘薯作为健康保健食品,逐渐由粮食作物转变为经济作物。易县县委、县政府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主要目标,充分挖掘传统种植的潜力,大力发展甘薯产业,从资金、技术、信息、政策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和关注。县农牧局深入农户进行调研,针对薯农在生产销售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科技培训,增强薯农的科技意识,改变落后的种植模式和市场营销意识。
为了帮助薯农提高甘薯产量及品质,农牧局先后引进20余个甘薯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筛选并推广了淀粉型品种“冀薯98”和鲜食型品种“北京553”两个品种,引进脱毒苗种植以恢复品种丰产优质特性。与省农科院植保所合作,推广甘薯茎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和甘薯贮藏技术,通过保鲜贮藏实现甘薯增值。利用易县农业信息网发布甘薯供求信息,在中央电视台《乡村大世界》栏目播放专题广告,当月全国各地咨询电话达三百余次,大大提高了易县甘薯的知名度。帮助乡村建立甘薯产销协会,白马乡甘薯协会率先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土呱呱”甘薯品牌,印制 “土呱呱” 牌鲜薯销售专用纺织袋,统一注册、统一价格、统一包装,凭经纪人的诚信经营和优良的甘薯品质,使易县甘薯在北京、山西、内蒙、张家口等地市场占有份额逐步扩大。
加大甘薯加工企业的发展力度,在高村乡三合庄村建成 “永强农副产品加工中心”,牛岗乡东苇场村建成“九连山粉业制品有限公司”,白马乡甘薯产业协会与“马大姐”制糖企业合作开发甘薯深加工产品。通过深加工,延长甘薯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促进了产业发展。
2006年易县甘薯种植面积6.7万亩,涌现出白马、流井两个甘薯专业乡,11个甘薯专业村。2006年鲜薯产量86630吨,其中有近1/3用于粉条加工,年产粉条5000吨,近2/3用于鲜薯销售。甘薯产业年产值达到18970万元。xx一项,全县农民年人均增收近百元。
“一斤红薯卖到1.5元一斤”,虽到了这炎热的季节,可在河北省易县白马乡南白羊村交易市场,依然有装满甘薯的大车小辆发往全国各地……这是易县近年来发展小杂粮的效果之一。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height=375 alt="" src="http://www.cv-nz.com/UserFiles/Image/07040510542228.jpg" width=500>
发展小杂粮,重在引导,靠典型、靠“龙头”带动。三合庄村永强农副产品加工中心是发展小杂粮的一个小型企业,每年加工粉条能消耗掉近100万斤甘薯,生产甘薯粉条近20万斤,获利40多万元。在该企业的带动下,全村150户,家家种甘薯,家家漏粉条,户均增收3万多元。三合庄村的甘薯种植和粉条加工还带动了周边20多个村种红薯、种香米,靠发展小杂粮拓宽了增收路。
易县适当引导,由农口部门主抓,组织全县山区、半山区的干部、有积极性的村民到高村等小杂粮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参观培训,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小杂粮。白马乡18个行政村,4253户,耕地面积21975亩,旱地14975亩。一直以来,当地村民有种植甘薯的传统,但由于缺乏技术和规模,增收缓慢,空有“甘薯之乡”的名声。近年来,县乡两级因势利导,大力发展甘薯种植业。为拓宽销路,打好自己的品牌,发挥规模效应,乡里成立了发展协会,在14个种植专业村成立了分会,引进优良品种———北京553脱毒薯,注册了“土呱呱”牌商标,很快打开了销路。去年14个种植专业村,栽植面积扩大到了1.5万亩,产量达到6750万斤,产值达到3355万元。
据悉,易县已发展小杂粮基地10多个,已完成项目投资500多万元。甘薯、小米、粉条等一批小杂粮产品通过了绿色认证,打入全国各地的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