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 之 遐 想 zjkzxd
2010年的开始,一场多年未见的大雪,降临到这个城市。
塞外山城,风,雪,冷,是其特点,也是它的标志吧。说到风大,联想到它;说到雪大,联想到它;说到冷,同样可以联想到它。
只是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也影响到这个城市。风,似乎比以前小了;雪,似乎也没有以前大了;冷,似乎也没有以前那么厉害了。
人们也习惯了风小雪少不冷的天气;好像城市搬家了一般。
可是,现实总归是现实。风小、雪少、变暖,虽然是现实,但是,它总归是北方的城市。刮风下雪寒冷,总是不会根本改变的。2010年元旦刚过的一场大雪,把这个城市的人们带回到了50多年前的境地。
这场雪,从宏观上看,区域比较大,不只是这个城市;从这座城市看,这场雪,的确是多年少见的;雪后的低温,也是少见的。
雪后的街道,厚厚的雪,严严实实地把它盖住了;树上、房顶上、远处的山上,都是白茫茫的;停在路边的大大小小的车辆,也被雪披上了厚厚的白色大衣,似乎要防寒一样。起早的人们,踏着雪,一步一个深深的脚窝,吃力地行进;汽车,除了公交车外,几乎没有别的在路上行驶;几乎没有自行车,即使是推着的。
上班后,街道上出现了机械化的除雪和人工除雪相结合的热烈场面。在过去,下雪后,一直是人工扫雪;后来是在主要街道上撒一些融雪剂。而这场雪,太大了。扫,是扫不动了;融雪剂,也显得苍白无力了。于是,各种除雪设备一起上路,人们配合着,把设备铲起来的挡住路口的雪堆,开个通道;在设备未能铲除的地方,用铁锹将雪铲走.....总之,在这座城市,是{dy}次使用机械除雪。雪大,铲起来的雪就多。路边,刚铲起来的雪,像刚刚翻过的耕地的松土,延伸着,又像在修筑公路时待用的混合土沿路堆放。又是{yt},路边的雪,陆续堆成了大堆,高的,超过了一人高。这些,等待着汽车运走。街道上的雪,越来越少了,逐渐恢复到汽车行驶不困难的程度。当然,路边的积雪,还一时没有xx。人们乘坐公交车出行,便比平日多了许多。
我是平时不乘坐公交车的,是“自行车族”。这几天,自行车的行驶太难了,不得不改坐公交车。
真是不到哪儿,不知道哪儿的情况。乘坐公交车,才知道了公交车的某些情况。在雪地里踏行之后,鞋底带着一点雪,很正常。当每个人带着这点雪上车后,公交车的地板上,就有了一层雪化之后的水---雪水,人们鞋底上的雪,踩在这雪水上,滑。人们紧紧地抓着能够抓到的地方。车一起步,不免就感到脚下一滑,心中不免紧张一下。人们担心汽车的突然刹车,真的那样,人们可就受不了了。脚下,一点也站不住。我不由得看看这光滑的地板。从美观的角度看,挑不出毛病,浅粉的颜色,很是暖色;从卫生角度看,很是干净,打扫起来也方便。唯独是安全角度看,还是差了一点。这就使我想到过去的“十万个为什么”中有一条,就是关于火车和公交车的地板为什么不一样,火车的地板是平的,而公交车的地板却是带条形的木条(那时木质东西多)的。这是因为出于公交车的地板防滑。现在改革了,连地板的设计也改革了。看来,这个改,实在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在公交车上防滑的问题,也已经在其它城市出现,并见诸于报端。这不是使用车辆的城市的问题,而是在于生产车辆的厂家的设计问题。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呢?我猜想,设计者当是白领,有自家的车,不会去乘坐公交车的;购置公交车的呢,也不一定乘坐;开公交车的,更是不会“坐”的;至于其他能够改变此设计的人,大概都是不乘坐公交车的。凡是乘坐公交车的,都是说话不顶用的。所以,过去很好的设计,被改变了。
这又使我想到前些时的一场中雪之后的行路的一个问题。那是我推着自行车,路过城市的一座叫做解放桥的桥梁。这座桥是半年前的夏季翻修的。它加宽了,加宽的部分成为非机动车和人行道。这部分道路,高出了机动车的路面。当上桥时,就得上个小坡。在下桥时,小这个小坡。而下坡的路段,也正是遇到红灯停车的地方。这个地方,在平时就不大好走,起着自行车,遇到红灯,在下坡路上,停的时候,就有点费事;而当遇到雪天,就更是麻烦了;骑着自行车的,停车不易,很容易滑倒;推着车子的,站在坡上,也不舒服;即使是行人行走,也是因为坡上的雪而担心脚下。这是下坡的问题。而在上坡时呢,直行的自行车还好些,困难不大,使劲蹬两下即可;而转弯上桥就难了。这个弯,是90度的直角,从垂直的路到拐弯处,没有距离,几乎上不了那个坡。骑车的人两个选择,要么违规走机动车道;要么下车推车上桥,再骑。这不知道是哪位设计的。大概设计者也是没有考虑到实际的情况,也从来没有骑自行车或者步行走过此桥吧。乘坐公交车、开着小车的,是感觉不到的。
看着路边的积雪,想起来前一段时间国外除雪的报道。城市除雪是一大笔费用,于是就开始想改变一个除雪的根本办法,即将城市上空的云驱散,不让在城市下雪,把雪下到郊外。怎么样?郊外的人,担心雪下得过大,而带来别的影响。看来,改,也是需要考虑其它因素的。
打开网页,跳到眼前的一个大标题《专家称养老保险转续存在缺陷 损害农民工利益》,文称,千呼万唤终于出台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却使人感到非常失望。因为它损害了很多农民工的利益,而且这种利益损害可能比以前更甚。通过一个实际例子算账,这个农民工的养老成了“负养老”。看来,改,不是一改就是“十全十美”的。
可见,自然的、社会的,都是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