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交通运输的变迁_老绥远韩氏_新浪博客

1949年归绥市(今呼和浩特)仅有11辆私营载重汽车,人畜力车仍是交通运输的主力。

公共汽车也只有3路:新城-旧城、新城-火车站、旧城-火车站,而且都是前苏联进口的大鼻子公交车,每路两辆,相对开行。

建国后绥远省人民政府为了进一步恢复发展公路运输,于1950年组建国营归绥运输站,1956年9月,“马车合作社”首先建立,随后,三轮车、排子车、手推车、装卸搬运、骆驼等行业相继建立合作社,私营汽车户也合伙申请走合营道路,至56年底全市汽车增至451辆,其中国营运输企业拥有90辆。

1969年底,呼市第二运输公司(驼运社)试制出{dy}台12马力三轮柴油机动车;呼市{dy}运输公司(马车社)经过多次的试制改进,于1971年初,试制成功{dy}台12马力能变速的柴油机动车。

记得{dy}台12马力三轮柴油机动车试制成功时,轰动了整个呼和浩特。这辆车披红挂绿,“突突突突突”地冒着黑烟,绕行了整个中山路、通道街、新华大街、大北街。全市人们民锣打鼓地上街庆祝,在组织者的引导下亢奋地呼喊口号。街上也贴满了花花绿绿的标语:“这是xxx思想的又一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曲响彻云天的凯歌!是粉碎了刘少奇洋奴哲学、爬行主义后的又一个丰硕成果!”。

可惜,这辆车时走时停,一停下,工人师傅们就簇拥上去修理,后来没开到家就彻底瘫痪了,还是靠人们连拉带拽地才弄了回去。

 

事后,有好事者做诗形容这次试车:

一去二三里,停车四五回,修理六七次,八九十人推。

过了好久才知道这首诗是剥宋朝理学家邵雍的《蒙学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1977年全市柴油机动车达到300余辆,从而彻底改变了集体运输企业以畜力为运输工具的历史。1983年底柴油机动车被淘汰,改为汽车运输化。

截至2009年8月底,呼和浩特市汽车保有量达11.95万辆。其中,载客车保有量达8.51万辆,载客车辆中,小型车保有量6.26万辆;微型车保有量达1.70万辆;其他客车保有量达6.55万辆。

呼和浩特交通发展较快,现在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交通体系。

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是内蒙古{dy}大航空枢纽,位于市区东南15公里处,航线基本覆盖全国各大省会城市及中小城市;
    铁路交通方面,由包头始发途经呼和浩特市,有始发北京、成都、兰州的列车,还有通往天津、哈尔滨、沈阳北、杭州、汉口、广州、石家庄、西安、银川的列车,管内始发乌海西、二连浩特、东胜、通辽、乌兰浩特、锡林浩特、海拉尔、满洲里的列车,基本覆盖全区地级市。呼和浩特铁路局每周三、四有发往乌兰巴托的国际列车。从呼和浩特乘坐火车最远能够抵达德国的法兰克福。

公路交通方面,最早建成的高速公路有呼包高速公路。京藏高速公路将从北京到呼和浩特的时间缩短到五个小时。还开辟了与蒙古、俄罗斯边境省区通车的6条客运班车路线。省级大通道贯穿内蒙古全境。
    内部交通方面,有四千余辆出租车,遍及城市公共场所及大街小巷,昼夜服务。截至2009年6月15日,呼和浩特市公交公司现有公交车辆1569台,以市区为中心,有近100条公交线路,通往城区各地。

变化真大呀!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呼和浩特交通运输的变迁_老绥远韩氏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