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06
年的年报中,我们就曾经讨论过这样一个话题——在以三大经济圈为中心的中国沿海,正诞生着全球有史以来{zd0}规模的城市带。数以亿计的个人和数以千万计的家庭来到这些地方,当他们到来的时候,他们可能只拥有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但终有{yt},他们将成为城市的主人。而只要具备对他们足够的尊重和珍惜,以及为他们服务的足够技能,住宅企业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近乎无限的发展空间。而这一点,才是住宅行业持续繁荣的真正奥秘。
我们可以用这样的逻辑,对近三年来行业的剧烈波动做出一种更质朴的解读。2007
年繁荣的上半段并非xx缺少合理性,但在下半程的亢奋中,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真实的购买力。即使没有外部环境的变化,2008
年的调整恐怕也难以避免。但在观望气氛笼罩的2008
年,真实的购买力也并未消失,只是在等待中不断蓄积而已;而企业库存不断增加的另一种表述,是可售资源也在同步累积。这两大存量在2009年同时释放,自然造就了成交量的井喷。
因此,在不同的背景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口聚集的方向与模式并非一成不变;而交通、物流与信息传播上的改善及技术创新,也在不断改变着城市的形态。
香港提供了一个可供深思的案例。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香港中产阶级的收入水平远高于任何一个内地城市,但香港中产阶级的人均居住面积却可能少于任何一个内地城市。这一点无法用人口密度来简单理解,因为深圳的人口密度已经超过香港。金融等xx服务业是香港最重要的产业;香港的工作效率在全球可能也是出类拔萃的——这也意味着,这里有着全中国{zg}的时间成本。——或许,这是更合理的诠释。
在过去若干年中,中国依托全球贸易迅速启动了经济成长,中国人口迁徙由此呈现从内地到沿海、从低密度地区到高密度地区的典型“马太效应”。但全球金融风暴已经对这种高度外向型的模式提出了挑战。作为一个幅员广阔的庞大经济体,中国也具备主要依托内部供求延续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中国腹地,未来可能出现更多的产业中心、贸易中心、物流中心甚至研发信息中心。高速铁路网、城际交通网的兴建,也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这可能加速城市带的布局,带动现有大都市周边地域的发展,甚至导致中心城市向卫星城市的逆向移民。
因此,对住宅企业来说,绿色不仅仅是一种高雅的理想,也是客户未来的利益所在。住宅企业在绿色建筑的研发、制造方面的能力,在绿色社区的营造、维护方面的能力,都将成为产品竞争力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并可能在其他产品、服务日益同质化的情况下,成为未来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绿色竞争优势要真正作为货币化的收益清晰呈现在财务报表上,应该不会在
2010
年,甚至不会在未来的两三年。但作为永续经营的企业,万科将努力确保当这一趋势变为现实时,万科的客户可以率先享受到{zfh}绿色标准要求的产品和服务,万科的股东可以从绿色经济浪潮中获得{zd0}程度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