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职融合:农村教育其实可以这样办
---中国教育报2010年2月27日职成版报道
图片说明:图一为2010年2月27日原版照片;图二为学校教师正在为学生进行食用菌栽培辅导
编者按:近几年,贵州省安龙县约60%的初中毕业生不能进入高中学习,而这部分学生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怎么办?主管教育副县长的这一困惑,引发出一个意味深长的话题——农村中学若把升学作为{wy}目标必将走入死胡同。
左秋芳是贵州省安龙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自2006年上任以来,她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扰,那就是,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人们片面追求上大学,鄙薄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是二流的非正规教育。许多乡镇中学往往把升学教育作为{wy}追求的目标,而忽视了当地参加农业生产的大批中学毕业生对生产知识和技术的需求,结果少数升了学的学生再也不回本地。而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中学毕业生,又在思想、心理、技术、劳动技能上缺乏准备,农村教育并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带着这个问题,左秋芳先后走访了全县10多所农村中学,进行了长达3个多月的调研。
调研中发现,该县德卧中学作为一所乡镇中学,无论是从师资力量,还是从教学硬件设施来说,在全县都不是{zh0}的。但近几年德卧中学却捷报频传,无论是普教,还是职教,都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工作十分有起色。为此,左秋芳带着课题调研组先后三下学校,通过与学生、家长、教师、乡镇干部座谈、考察学校实训基地,与学校帮扶的科技示范户交谈等方式详细了解了学校在普通教育中融入职业教育的做法与成果。
一位主管教育副县长的困惑和由此引发的大规模调研,引发出一个意味深长的话题:农村教育不能是离土教育,农村中学若把升学作为{wy}目标必将走入死胡同。
■本报记者 时晓玲
普职融合:农村教育其实可以这样办
左秋芳
冉青青/文
安龙县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总人口43万,辖11镇5乡。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学221所,教职工4140人,在校学生85565人。近几年来,全县约60%的初中毕业生不能进入高中学习,而这部分学生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安龙县委、县政府把农村教育改革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坚持走“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之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深化农村教育改革,职教、普教相互促进,进行了农村教育改革的有益尝试。
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片面追求上大学,而对职业教育嗤之以鼻,可是……
图片说明:图三为王帮恒老师在给学生讲授嫁接技术;图四为村民们在学校基地接受金银花种植培训
农村那么多上不了大学的年轻人出路在哪里呢
在边远贫困地区,大部分初中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后,因各种原因不能继续学习,即使顺利升入高中,能考上大学的也不多。许多学生往往是“打工无门路,回乡无技术,致富无窍门”。
那么多上不了大学的年轻人出路在哪里呢?农村学校能不能为这些人找到一条出路?为此,贵州省安龙县德卧中学对“普职并举”抓好农村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德卧中学是位于安龙县西南部的一所农村综合学校,现有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共45个班3082人,教师164人。2000年以来,该校立足当地实际,为推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以“普职并举”为主线,率先在初、高中班级开设了职业技术教育课,要求在学习期间每一名学生每个学期必须掌握一门农业实用技术。
为此,德卧中学按照计划开展了扎实有序的工作。一是结合当地实际,开设了8门农业实用技术职教课,自编了《金银花栽培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果树栽培基础》等一系列教材。2003年,为了更好地满足外出务工人员的需要,又新增设家政服务、电子电工、模具、机械制造、电脑等12门课程。二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后派出4名教师到北京、上海、成都、贵阳等地学习,聘请农技、畜牧兽医等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当地的养殖专业户、科技示范户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同时,充分发掘本身资源,充分利用假期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使全校45%以上的教师掌握了1—2门农村实用技术。三是为了满足不同学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课时安排不拘泥于固有规定,灵活办学。对于本校学生,合理制订职教课程计划,从初一至高二每周安排6个课时,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利用xx到各种基地进行实训。对于其他人员,不分地域,只要初中以上毕业的学生,有学习实用技术要求的,都可以随时进入德卧中学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学习。学制上做到长短结合,最少3个月,最长2年。学员毕业后可获中等职业教育xxx书,为提高就业率奠定了基础。
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德卧中学为大批农村学生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农技课教会学生用煤油灯、木箱孵化鸡、鸭、鹅,种大棚蔬菜等;电脑、家政课,为学生外出打工、走向城市生活架起了便捷桥梁。今年就读高三的学生王海的理想是考上一所xx大学。他对德卧中学的评价是老师尽职尽责,学习氛围很好。他觉得这些实用技术“很有用”。就读初三的学生王念现在在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她家里也在种食用菌。她自豪地表示,她已经能用职教课上学到的知识帮助家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她说:“如果以后考不上大学,就回家发展食用菌栽培。”
许多学生通过职教的培训,推开了进入高一级职校深造、就业的另一扇门。2008年,德卧中学248名毕业生通过推荐,直接进入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深造,几乎占到了当年中职毕业生的二分之一。与此同时,学校在普通教育中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势头,实现了普教、职教双促进。
看着孩子们或顺利升入高等学府,或凭借着一两门技术成为家乡致富带头人,家长们不再抱怨农技课占用了孩子的学习时间,反而纷纷要求学校把农村实用技术课程开设下去。
得到了学生、家长的支持,德卧中学更加坚定了信心,明确了思路。决定在普通教育中继续加大力度渗透职业教育,并且争取这两项工作都做得出色。
德卧中学领导清楚地知道,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和本领,才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所在。
架起升学与就业“立交桥”
在农村教育旧与新的转换过程中,德卧中学从课程改革入手,走联合办学之路,大大提高了实用技能的培训效果。
2004年,在深圳深兴职业技术学校的热情邀请下,德卧中学校长高武国率领学校一班人来到深圳考察。需要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的德卧中学与具有专业办学条件和稳定就业网络的深兴职业技术学校一拍即合,走上了横向联合办学的道路。两校商定,凡在安龙县德卧中学学习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生,学满两年后,根据学习成绩,可到深兴职业技术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zh1}由深兴职业技术学校推荐就业。
充分利用深兴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设备和就业资源网络,德卧中学的学生们拿到了一批批用人单位的“订单”。在北京、上海、广东,在厂矿企业、保安公司、家政公司、缝纫厂、电子厂,处处都有德卧中学的学生。他们在机会与挑战并存的城市,成功地实现了农村孩子的龙门之跃。
其中,耿学勇的故事最让德卧中学师生津津乐道。耿学勇是德卧中学高中毕业生,高中毕业后他留校学习模具和计算机技术,而后又到深兴职业技术学校继续深造,在深兴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结束后被推荐到深圳欧姆龙电子部件有限公司工作。由于表现出色,他被选派到日本欧姆龙总公司进修两年,目前年薪已达10万元。到目前为止,德卧中学职业教育培训已累计送出学生4800多人、培训农村劳动力877人,转移就业806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而横向联合之路还在不断推进,深层次的合作还在继续。截至目前,德卧中学分别与中国计算机学院、北京延庆{dy}职业高级中学、北京大兴{dy}职业中学、北京昌平职业高中、贵州东方职业技术学校、贵州机械工业学校、贵州省畜牧兽医学校、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学校(院)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并且还在积极争取让这些职业学校(院)到德卧建实习基地,在“请进来”上面狠下功夫,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学校的管理成本,方便学生学习,更依托合作方的资金、师资方面的优势,为德卧中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教育基地有了,就业渠道打开了,然而“农”字不能丢。怎样利用现有资源更好地为当地服务,成为德卧中学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的又一课题。
为农民构筑致富平台
德卧中学清楚自己身上的使命。为此,他们创建“学校+基地+农户”模式,为当地农民构筑致富平台。
在打造致富平台的过程中,德卧中学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dy}是建基地。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兴建校内实验基地的办法,先后建立了大棚蔬菜栽培基地、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金银花栽培基地等。二是“借用”农户基地,将实验课开在田间地头。主要是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技术优势,融“试验、示范”于一体,既做给农民看,又领着农民干。如今,德卧中学在全镇16个行政村中建立了13个示范基地,拓宽了当地农民增收渠道。第二是跑市场。校长高武国带着他的同事们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等各种渠道,自觉充当起了市场信息导航员。一是通过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外出考察调研,对市场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为农民提供及时的市场信息,确保农产品保价销售。二是通过建立农经网站,发布地方产品信息,积极推销当地特产。
德卧镇村民敖凤康是德卧中学聘请的校外实习基地辅导员,也是村里的致富能手,种葡萄,养鸽子,种植金银花,忙得不亦乐乎,效益相当可观。一个月仅是卖肉鸽就能挣3000多元。他说,自己能有今天,要感谢德卧中学。因为他的肉鸽一开始就是通过德卧中学提供的信息才打开的销路。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户都来请德卧中学的老师给他们当参谋,作市场分析,当技术指导。
第三是抓培训。德卧中学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技术,定期下载农村实用技术资料,向返乡农民工发讲义、光碟,举办义务培训,为参训农民建立培训档案,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服务。这些农民回到家中,积极运用他们在学校学到的农村实用技术知识,带动周边农户,在脱贫致富奔小康中大显身手,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目前,德卧镇年人均收入水平已由2000年的1400余元增长到2500多元。
通过艰辛探索,德卧中学取得累累硕果。2003年,德卧中学被共青团中央、科技部、民进中央授予“全国青年星火西进示范基地”称号。当年,全国32个示范基地总结会就在德卧召开。2007年4月,德卧中学被贵州省农业厅授予“全国劳动力转移培训先进单位”,同年11月,被贵州省教育厅授予“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如今的德卧中学声名远播,许多人慕名而来,然后带着技术和希望回到家乡创业,大显身手。安龙县龙广镇的杨飞在德卧中学学习回去之后大力发展养鸡事业,出售鸡雏和成品鸡,同时买瘦弱牛进行育肥出售,现在已成为一方科技致富带头人。参加食用菌栽培培训的学员袁勇,到广西隆林县盖起了4个大棚,搞起了食用菌栽培,现年均收入可观。
在普通教育中融入职业教育,打造“学校+基地+农户”模式,形成了学校、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大教育”格局,学校培养的人才有了用武之地,为发展经济提供了人才保障。这样的学校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德卧中学农村教育改革的成功模式,使安龙县更加坚定地认识到,农村教育必须占据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农村教育改革必须服务于县域经济发展,培养适应农村需要的合格人才。
(本版照片由德卧中学提供)
安龙县副县长左秋芳:农村教育必须占领农村经济发展制高点
通过调研所掌握的丰富材料,使我认识到,德卧中学之所以在当地农村大受欢迎,使学校越办越好,主要依靠以下几点:
一是准确定位。农村教育改革,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是教育要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德卧中学在普通教育中融入职业教育,既注重文化课教学,又把职业教育培训作为普通中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兼顾升学需求的同时,又考虑到相当一部分因为种种原因回乡就业学生的需求。满足了受教育者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这一办学理念的确立,对于一所农村中学来说,是十分贴切和正确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给学生提供了成才的多条道路,不挤高考独木桥,真正做到“升学有望,就业有路”,实现了“双赢”。
二是优化资源。在“普职并举、职普融通”的探索中,德卧中学并没有过多地依赖县财政的支持,而是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合理整合外部资源。通过“双师型”教师培训,充实了职教教师队伍;通过与农村致富能手合作,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并为学生提供了实训基地;通过与发达地区职业技术学校横向联合办学,扩大了毕业生就业面,拓宽了学生成才的渠道。
特别是,德卧中学职业教育的发展,得到了民进中央长达10多年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使他们不断开拓眼界,及时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使该校在农村教育改革当中牢牢把握住了正确的办学方向——农村教育必须坚定不移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是立足农村。德卧中学的普教、职教发展从来没有离开农村这个根本前提,用发展教育占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制高点,把普教、职教、成人教育三教统筹。更难能可贵的是,德卧中学以富裕一方百姓为己任,不仅满足学生升学的需求,还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学校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使学校保持了旺盛的办学生命力。
德卧中学校长高武国:农村教育要满足受教育者多样化需求
10年前,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中学面临竞争机制的挑战,单纯追求升学率不再是办学的法宝。怎么办?
德卧中学新的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在抓好“普九”的同时,大胆实行“普职渗透”,在农村普通中学开设职业教育课,为当地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普职并举”的办学模式得到州、县主管部门的肯定,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推广的农村中学办学经验。
在“普职并举”的路上探索了10多年,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农村教育必须结合农村实际,从农村的需要出发,不断调整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办学模式,教给学生一技之长,给他们生存的本领,这是我们农村教育必须要做的事情,也是逼出来的思路和办法。
德卧中学教师岑锐:农村教育发展要让学生升学有门路就业有出路
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在高考独木桥上拼搏,往往是“含泪而别”,而在农村初、高中开设实用技术课程,让学生学到了一技之长,使他们有了生存的本领,这合乎农村实际。
对老师来说,通过“双师型”教师的培训,让老师增长了技能,拓宽了视野,更新和丰富了自身的课堂教学内容,更好地适应了当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学教育不该是单纯追求高升学率的教育,而应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让学生升学有门路,就业有出路。
德卧中学毕业生耿学勇:在高中开设实用技术课让我们多了一种选择
2005年我参加了高考,考上的学校并不理想,我复读了一年,结果还是没有考上,当时觉得挺迷茫的。刚好德卧中学要送一批学生到深兴职业技术学校学职教,我想读大学没什么希望了,还是学一门技术好,于是就去了。后来通过职校学习进入深圳欧姆龙电子部件有限公司工作。刚到欧姆龙公司工作时,公司将我们安排到车间一线工作,加工继电器的机盖。在那条流水线上做了一上午,别人都是用单手操作,但我觉得单手操作太慢了,没有效率。于是我就练习用双手操作,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一个星期之后,我就被调离了那个车间,到了一个更加重要的岗位,而当时和我一起去的两个中专毕业生至今还呆在那里。后来我又被公司派到日本深造,现在成为公司技术骨干。回想这一段经历,我在想,如果当初不去学职教,就不会有我现在的生活。
我觉得在高中开设实用技术课程让农村学生多了一种选择,如果读不了大学,还可以专攻一门技术。上职校其实是很有意思的,高中教育有时候是“满堂灌”,好像被迫去学,而学习实用技术时老师只是引导你怎么做,更多的知识要靠自己去钻,发挥的空间更大,这对今后的工作很有好处。
德卧中学毕业生家长耿大贵:把普高职教两样都办好{zh0},娃娃多了一条出路,考不上大学也不会迷茫
当初,耿学勇高中毕业后说不考大学读职教,我们家个个反对,想让他好好复读,考大学。现在亲戚家娃娃考不上大学想学技术,我们{dy}个表示支持。
农村教育把高中职教两样都办好{zh0},这样娃娃考不上大学也不迷茫,反而有了一条出路。
深圳欧姆龙电子部件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坚:和一般职校学生比,德卧中学学生基础更好,发展潜力更大
深圳欧姆龙公司和德卧中学有着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我们也非常喜欢要他们的学生。德卧中学“普职并举”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勤奋、刻苦,文化基础扎实,专业技术过硬。和一般职校学生相比,他们的基础更好,发展潜力更大,他们中有不少人都从技术岗位走上了管理岗位。
安龙县德卧镇村民敖凤康:通过实用技术培训,让我们在生产中少走了很多弯路
我是德卧中学职业教育首批学员,2000年以来,在德卧中学的帮助下,种葡萄、金银花,养肉鸽,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现在我还是德卧中学聘请的校外实习基地辅导员。
德卧中学的这种做法非常受农民欢迎,通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让我们在生产中少走了很多弯路,甚至带动我们在生产中创新。学生娃在念书的同时多掌握一门技术更是好事,至少比没有技术出去打工强,不受气,收益也好,回家还可以教他们的父母。这样学的人越多越有规模,成规模才能见效益。
安龙县德卧镇毛杉树村村民袁勇:“普职并举”不仅让学生受益,农民也受惠
我是德卧中学初中毕业生。1999年在外打工两年后到广西搞食用菌栽培,通过参加德卧中学举办的农技培训班和自己坚持不懈的摸索,如今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食用菌栽培大王。
德卧中学每个月都会组织农民到学校集中培训,针对我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我们学到了技术,拓宽了致富的门路,在农村特别有用。
“普职并举”的教育模式,不仅让学生受益,也让我们农民受惠。
版主后记:我1999年参加到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智力支边,利用我长期从事农村农村教育、职业教育的优势,开始联系北京市教育界与该州合作,特别是北京市职业教育界在北京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先后组团十余次到黔西南州考察,有十所北京市职业高中与黔西南州职业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其中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黄庄职业高中还创办了“民族团结班”为黔西南在京培养了近300名职业高中毕业生,他们大多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北京教育与黔西南州友好合作已经十年目前两地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十年合作。
至今我先后到黔西南近30次!主要任务就是“教育”“金银花”的工作。在黔西南智力支边期间我了解到德卧中学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走出了一条农村普通中学办教育的正确之路,积极支持并努力推荐。见到中国教育报以“普职融合:农村教育其实可以这样办”在两会前刊发,十分激动!我想,如果我们的农村教育做好“普职融通”“三教统筹”,把办学方向拨正为:升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兼顾升学与回乡就业、创业,我们农村教育才真正能够实现“公平教育”,从根本上解决了60%--80%不能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辍学问题!才能让农村的孩子人人都成为有用之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