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与人禽流感

广东省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彭国文
主要内容
禽流感人禽流感人禽流感预防控制措施人禽流感对人类威胁有多大
一、禽流感
(一)禽流感的定义
禽流感通常是指由高致病性H5和H7亚型流感病毒引起的鸡、鸭、鹅等禽类烈性传染病;也可发生在哺乳类动物; 流行特点是突然暴发,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来源不明;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定为A类传染病;被我国农业部列为一类监测传染病;
(二)禽流感的发现
最早的禽流感记录是意大利1878年发生大量鸡只死亡,当时被称为"鸡瘟";1955年,科学家证实其致病病毒为H7亚型流感病毒 ;1959年,科研人员在苏格兰分离到了H5N1禽流感病毒;此后H5和H7等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不断引起禽流感疫情; 同时发现在禽中还有一种相似的疾病,1926年xx于印度;为区别两者,称前者为禽流感或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后者称为新城疫或伪鸡瘟或亚洲鸡瘟.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潜伏期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发病率和病死率可达{bfb};往往突然爆发,无任何临床症状而死亡;病程稍长的可见精神萎顿、不食、衰弱、羽毛松乱,头、翅下垂,鸡冠和肉髯呈暗紫色,头部水肿,结膜肿胀发炎,鼻腔内有粘性分泌物,病鸡常摇头,呼吸困难.
(四)诊断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确认为高致病性禽流感: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发病急、死亡率高,且能排除鸡新城疫和中毒性疾病,血清学监测阳性;未经免疫鸡场的家禽出现H5、H7亚型禽流感血清学阳性;在禽群中分离到H5、H7亚型禽流感病毒株或其它亚型高致病力禽流感毒株.
(五)流行病学
在家禽中以鸡和火鸡最易感,其次是雉鸡和孔雀,鸭、鹅和鸽则较少感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感染,如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途径感染;禽流感的扩散主要是通过粪便中大量的病毒粒子污染空气而传播;人员和车辆往来是传播本病的重要因素;
吸血昆虫可传播病毒,带毒的种蛋可垂直传播;野鸟特别是迁栖的水鸟,在本病的传播上有重要意义; 人工接种可通过气溶胶通过鼻内、气管内、口、眼结膜、肌肉内、腹腔内、静脉内、泄殖腔内等途径使易感禽感染.
(六)防治措施
尽量减少和避免野禽与家禽、饲料和水源的接触;防止野禽进入禽场、禽舍和饲料贮存间内;注意保持水源的清洁卫生;疫苗免疫接种; 发生本病时要严格执行封锁、隔离、xx、焚烧发病鸡群和尸体等综合防治措施.
二、人禽流感
(一)人禽流感定义
人间禽流感是禽流感病毒(H5、H7、H9)跨越物种界限,引起人类感染的一种新发传染病;被列为人类新出现的传染病;也被国际上列为反生物恐怖内容之一 .
(一)流感病毒1.典型的流感病毒为球形,直径80—120nm
分三层外层:血凝素、神 经氨酸酶(有亚型特异性和免疫原性)中层:内膜蛋白(有型特异性)内层:单链核糖核酸核蛋白(有型特异性)
2. 病毒结构
3.流感病毒的分型
根据病毒粒核蛋白和膜蛋白抗原性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分为甲(A)、乙(B)、丙(C)三型;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H和N)结构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又可分为许多亚型,到目前为止,甲型流感病毒己发现的血凝素有15个亚型(H1~15),神经氨酸酶有9个亚型(N1~9).
(二)禽流感—禽流感病毒—人禽流感
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中血凝素15个亚型(H1~H15),均能在禽中分离到;禽流感是指由高致病性H5和H7亚型流感病毒引起的鸡、鸭、鹅等禽类烈性传染病;人禽流感是指由过去只感染动物的禽流感病毒(H5、H7、H9)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流感病毒具有宿主范围的限制性
不同流感病毒感染不同的生物,越过物种界限并不容易 ;1997年前,具有高致病性的H5和H7型只感染禽类,不感人类;人类主要对H1和H3型易感.
1997年后
1997年前
H1~H15
H1~H15
感染禽类的流感病毒
H1、H2、H3、H5、H7、H9、乙型、丙型
H1、H2、H3、乙型、丙型
感染人类的流感病毒
(三)临床表现
起病急,发热、咳嗽、全身不适、xx、鼻塞流涕、xx、恶心、腹泻水样便,眼结膜炎,眼结膜炎与持续高热比较常见;大部分患者可xx康复,部分患者病情迅速加重;出现病毒性肺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衰竭、心衰及肾衰等多器官衰竭而导致死亡.
香港1997年18例禽流感患者的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包括发热、xx、乏力、xx、咽喉痛、咳嗽和流涕;一些病人有结膜炎和胃肠道的症状;在疾病发生的早期,很难判断哪些病人会进展成严重疾病;18人中有7人仅表现为轻微上呼吸道症状就很快痊愈,11人发展成肺炎,6人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的H5N1感染与97年前流感大流行中的重症病例临床进程有所不同,没有重症病人继发合并xx性肺炎,而这是流感大流行中主要死因;
H5N1感染的特点是临床进展迅速,大部分病人在发病一星期内会住院,住院后很快就有下呼吸道表现并且在几天之内病人就需要吸氧;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所有重症病人都会在发病早期出现淋巴细胞减少,而轻症病人则不会出现.有2例重症病人出现全血细胞减少.重症H5N1感染病人会进展为严重的原发性病毒性肺炎,淋巴细胞减少,肝功能损伤,凝血时间延长,肾脏损伤.
(四)诊断依据
1. 流行病学史:病前10天内接触过病禽、死禽; 2. 临床表现:持续发热(体温≥38℃)咽痛、咳嗽、全身肌肉酸痛、乏力、呼吸困难; 3.实验室检查分离病毒阳性或病人双份血清抗体,测定恢复期抗体较急性期增高4倍或以上
(五)xx原则
早期服流感病毒xx;对症xx、减轻症状;防止并发症发生.盐酸金刚乙胺和盐酸金刚烷胺奥司他韦-Oseltamivir,商店叫达菲-Tamiflu和札那米韦-Zanamivir).此两类xx用于xx时,需在发病的头48小时内给药才有效,超出48小时给药疗效下降,甚至无效.
(六)传染源
禽类病人? 目前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阻止了禽流感病毒对人类的侵袭.首先,人呼吸道上皮细胞不含禽流感病毒的特异性受体,即禽流感病毒不容易被人体细胞识别并结合;第二,所有能在人群中流行的流感病毒,其基因组必须含有几个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断;第三,高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由于含碱性氨基酸数目较多,使其在人体内的复制比较困难.
(七)传播途径
接触受禽流感病毒感染的家禽或其粪便;直接接触禽流感病毒;接触受感染的患者?
(八)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高?老年人尤其慢性病患者病死率高?
四、人禽流感预防控制措施
(一)管理传染源
加强禽类疫情监测, 及时禽类疫情; 受感染禽类应立即销毁,对疫源地进行封锁和彻底xx, 防止该地区的病禽流入市场患者应隔离xx,医护人员做好必要的防护,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应戴上口罩.
(二)切断传播途径
发生疫情时,避免直接接触病禽及其排泄物; 接触禽类时应戴上手套和口罩,穿上防护衣, 工作前彻底xx等 ;接触患者或患者分泌物后应洗手; 处理患者血液或分泌物时应戴手套;被患者血液或分泌物污染的医疗器械应xx.
(三)保护易感人群
注意体育锻炼与饮食平衡;保持室内通风;必要时可服用金刚烷胺;接种人禽流感疫苗?
四、人禽流感对人类威胁
(一)历史回顾
1.流感流行史
1510年就有流感流行的记载.1933年法国首次分离到流感病毒.世界上公认的有四次世界性流感大流行.
{dy}次 1918~1919年流感大流行
由H1N1流感病毒引起(血清学追溯);xx地在法国;这一次流感大流行,全世界估计发病约7亿,发病率20~40%;死亡人数2100万,多为20~40岁的青壮年,死亡人数比{dy}次世界大战战亡总人数多,被称为人类现代史上{zd0}的温疫之一;这次大流行的流感病毒的HA基因虽更接近于禽流感病毒,但它属于哺乳动物流感病毒;有人推测可能是禽流感病毒全基因先传给猪再传给人.
第二次 1957~1959年流感大流行
由H2N2流感病毒引起;xx地在我国贵州西部;发病率特别高,有的国家达80%;造成全世界近100万人死亡;研究证实,这一亚型是人和禽流感病毒通过基因重配而来,其HA、NA、PB1三个基因片段来源于禽流感病毒,其余的基因片段来自当时人流感病毒.
第三次 1968~1970年流感大流行
H3N2流感病毒引起;xx地在香港;发病率30%左右;研究表明,这一亚型也是人和禽流感病毒通过基因重配而来,其HA和PB1基因来源于禽流感病毒,其余的基因节段来自当时人流感病毒.
第四次 1977年流感大流行
由H1N1流感病毒引起;xx地我国东北地区;发病以20岁以下的中小学生为主;此次的毒株与1950年出现H1N1毒株几乎xx类似,唯独这次大流行的毒株与禽流感没有直接关联.
2.人禽流感的流行史
(1)1997年香港发现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病例
{dy}次证实H5N1禽流感病毒直接从禽类传到人;5月出现了首例病例(三岁男孩).在随后的几个月中(主要发生在11-12月),共有18个人发病,其中6人死亡;18例病例:男8女10 ; 14岁以下儿童11 例, 成人7例;6 例死亡病例: 2例<14岁的儿童, 4例成人;7人有可疑禽类暴露史 ,9例无明确与家禽和/或鸟类等接触史
在出现人禽流感病人之前,当地有鸡的禽流感疫情,市场中有20%的鸡检出H5N1 病毒;所有8个基因片段均来自于禽流感病毒,人与禽类的病毒呈现高度同源性;采用微量中和实验、ELISA和western blot实验对5362份标本 (4394 人) 检测了H5抗体,H5抗体呈阳性:家庭成员 12%、同事0% 、医务人员3%、 禽类从业人员 8% .
(2)2003年香港再次发现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病例
高姓男子的女儿8岁, 2003年1月26日到达福建平潭,27日发病,2月3日死于肺炎;儿子10岁,1月26日到达福建,2月8日返回香港,9日发病,12日住院xx, 康复出院;高姓男子1月31日到达福建,2月6日发病, 2月8日返港后病情加重,13日开始恶化,17日死亡; 2月24日香港卫生署公布检出父子感染甲型流感病毒H5N1;福建平潭所有密接者75人无人发病, 血清H5抗体均阴性;
从公园病、死野禽中分离出H5N1;人中分离出的新病毒与野禽中分离出的病毒在基因水平上相似;没有人流感基因片段;与1997年人中分离出的 H5N1病毒在抗原性和基因水平上截然不同;推测鸟传给人.
(3)越南、泰国的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情况
2004年1月12日,越南官方首次有人死于禽流感病毒感染,至2月6日止,共报告H5N1感染确诊病例15人,11人死亡.15人中有14人是儿童,1人为30岁的女性.2004年1月23日,泰国首次确认有两人感染禽流感的H5N1病毒,至2月6日止,共报告H5N1感染确诊病例5例,均死亡;全是儿童,年龄在6-7岁之间.根据目前从越南送往香港卫生署病毒实验室中分离的4株H5N1病毒(病人2株,病鸡2株)均对金刚烷胺耐药
(4)2003年荷兰发现人感染H7N7禽流感病毒病例
在禽类发生H7N7禽流感暴发疫情期间,禽类从业人员和他们的家人中发生H7N7禽流感病毒感染病例;83人发病, 1人死亡症状轻微,症状局限于眼部感染——结膜炎,一些人有呼吸道症状)死亡病例是一个兽医,曾去过一个受感染的农场,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5)广东、香港发现人 感染H9N2 禽流感病毒病例
1998年我省韶关、汕头分别发现4例和5例H9N2禽流感病毒感染病例,为全球首次发现H9N2感染病例;1999年我省广州市发现1名儿童感染H9N2; 1999年香港也在发现2名儿童感染H9N2,呼吸道症状较轻;
3. 人禽流感是通过受感染的禽类传给人,还没有足够证据显示可以人传人
病人的接触者中,出现抗体阳转的多为有家禽接触史的人,而没有家禽接触史的则很少出现抗体阳转;发病与发病前一周内接触过活禽有关,而外出旅行、近期接触过呼吸道疾病患者(包括已知感染H5N1的病人)等与发病无关;
1997年医护人员在对人禽流感患者的医疗救治过程中,仅戴一次性口罩,并未采取特殊的呼吸道传染病防护措施,但未发现医务人员感染发病; 从患者中分离到的H5N1毒株不含有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断.
4.但不排除H5N1会人传人
香港:在某些没有明确病禽接触史、只有病人接触史的人中,出现抗体阳转并发病;香港的回顾行队列研究表明:在病人的217名医务人员暴露者中,有8名抗体呈阳性.
5.禽流感对人类的潜在威胁大
20世纪4次世界性流感大流行中的3次,即1918年西班牙流感,1957年的甲2亚型流感和1968年的甲3亚型流感,它们的发生均与禽流感病毒有密切相关;近年来不断出现禽H5N1流感病毒感染病例,就有可能发生病原性变异或与人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配,形成重配株,进而获得对人的致病性和在人间传播的能力,将有可能导致人类的新型流感爆发;疫苗和xx研究滞后,新型流感一旦爆发流行,将对人类的健康产生极大的威胁.
附一 人间禽流感与一般流感
相同点:临床表现和xx基本相同;均有部分患者出现肺炎.不同点:禽流感患者病情比一般流感要重一点,病死率要高一点;前者为原发性病毒性肺炎,后者为继发性xx性肺炎;引起发病的病毒不同,禽流感为禽H5N1流感病毒,一般流感为H1N1亚型或H3H2亚型或B型流感病毒
附二 人禽流感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相同点:发病早期均有流感样病人的表现;患者出现的肺炎均为原发性病毒性肺炎;不同点:非典患者均有肺炎,而禽流感患者仅部分有;还有引起发病的病毒不同,禽流感为禽流感病毒,非典为SARS冠状病



发表评论

*

* 绝不会泄露



?
郑重声明:资讯 【禽流感与人禽流感】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