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六中高 三
教学 课题 |
{dy}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2课 |
主备 教师 |
|
使用 教师 |
|
|||
时间 |
2010年 |
课型 |
复习课 |
|||||
教材 分析 |
本单元主要讲述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基本结构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体,工商业经济为补充,其主要特点是多样性、不平衡性。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历史特征:温和湿润的气候、广阔的平原、纵横的河流、肥沃的土地、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古代中国发达的农耕文明。 历史表现:生产工具经历了从耒耜到铁器的发展过程,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重要的灌溉工具有翻车、筒车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古人大量兴修水利,治理黄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历史特征:土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制度经历了从井田制到私有制的演变过程。 历史表现: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春秋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出现,私有土地开始出现,顺应这一趋势,各国相继进行改革或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主要有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私有制导致了土地兼并,出现了均田制。土地经营方式出现了租佃关系。 |
|||||||
课标要求 |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
|||||||
命题热点 |
1、小农经济的产生、特点和评价;2、井田制、土地兼并与均田制、租佃制关系 |
|||||||
教学 方法 |
自主——合作——探究 |
教学 模式 |
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 |
|||||
集体备思路形成知识结构 |
总体目标:根据课标梳理教材体系 二、内容分解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知道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远古); 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商周); 春秋战国:铁农具日益普遍,牛耕开始; 汉代:安装犁壁,牛耕普遍,出现耧车和代田法; 唐代:曲辕犁的发明; 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等。 2.掌握“精耕细作”的含义 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而形成的农业耕作方式。 3.了解古代农业体系包含的主要内容 多元交汇的农业起源;从耒耜到曲辕犁的生产工具的进步 水利设施的逐完善;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的耕作方式的演变 4.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落后性和狭隘性:脆弱性: |
|||||||
教学 环节 |
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合作探究-点拨释疑—展示提升—反馈总结 |
|||||||
教 学 设 计 过 程 |
||||||||
教师引导行动 |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行动 |
|||||||
1、提前精心编制并印发导学案。 2、对于学生提交的班级问题汇总,形成班级问题生成单,印发给学生,上课重点讲解。 3、讲解重点难点,完善学生课堂预习的知识结构。 4、指导学生完成习题训练,小组内解决问题,对于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对学生不能形成统一意见的题目,教师集体讲解。 教学思路(略) |
学生课前先结合学案自主预习相关基础知识,整理出知识结构并记忆相关内容,疑问可先由小组内合作探究完成。 2.对于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收集整理,提前交给老师,形成班级问题。 3.自主完成练习题,不能解决的先由小组内合作探究完成,不能解决的提交给组长,提前交给老师。 4.对一些出错较多的习题可由学生代表说明出错的原因,暴露出学生的弱点,以便教师的讲解能对症下药。 |
|||||||
板书 |
|
|||||||
教学反思 |
||||||||
这两节课在备课过程中就发现有很多问题难以弄清楚,{dy}课有很多概念需要弄明白:经营方式,耕作方式,生产模式等;还有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等。第二课中的土地制度中的井田制下有无农民问题等?这些都困惑着备课,难以理出明晰的头绪。心里不清楚,对这两课没有底。 |
||||||||
学生预习笔记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
命题热点:1、小农经济的产生、特点和评价;2、井田制、土地兼并与均田制、租佃制关系 |
知识梳理: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 一、农业的起源 1、形成: 发展起来。特点:起源多元化。
2、地域差别明显:
3、特点: 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1.生产工具的演变
(1)原始社会:
(2)商周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
(4)大约在春秋后期: 此后牛耕开始广泛推广。
(5)唐代:
3.农业经济的特点: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一)水利建设成就 1.原因:(1) 发展的需要 (2)社会生产力尤其是铁制工具的发展,推动了水利事业的进步。 2.内地主要农业区
(1)上古传说: (2)防洪灌溉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xx的 、 、 以及西汉的 、 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3)治理黄河: (二)水利建设经验总结
古代中国出现大批水利专家和水利著作。如明代的 四、耕作方式的演变 1.从生产关系角度看 商周时期多采用 进行农业生产。春秋以后,自耕农经济产生并不断发展。 2.从生产力角度看: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
3.经营方式: 自耕农经济的评价:
优势:
缺点: 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特点: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农业结构三个特点 训练题 1.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农业发展的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下列考古材料最能反映黄河流域原始农业特点的是 A.炭化的谷粒 B.稻谷遗存 C.规模较大的粮仓 D.幼体猪骨 2.商周时期,最普遍的农业经营方式是 A.大规模简单协作 B.个体经营 C.分工明确的集体劳动 D.农户之间互助经营 3.促进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铁器、牛耕的使用 B.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C.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 D.农民积极性的提高 4.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重视保护和扶植小农经济,主要是因为 A.受儒家“仁政”学说的影响 B.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C.皇帝是农民利益的代表 D.小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 5.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 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④“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A.①②③④ 6.商周时期,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用骨、石等材料制成的耒、耜等 B.用青铜制成的耒、耜等 C.用铁制成的耒、耜等 D.用铁制成的犁、锄、耙等 7.我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是在 8.禹被尊称为“大禹”,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以上中的英雄,主要是因为 A.他是夏朝的开国君主 B.他最早培植了粟C.他发明了曲辕犁 D.他曾带领人民战胜洪水 9.下列水利工程影响最广泛、最久远的是 10.新疆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水利工程是 A.飞沙堰 B.宝瓶口 C.漕渠 D.坎儿井
11.《墨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女人夙兴夜寐,纺绩织 ,多治麻丝葛绪捆布 ,此其分事也。”上述材料描述的生产方式出同于何时?农民“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夙兴夜寐,纺绩织 知识梳理:土地制度的演变 一、废井田,开阡陌
1、井田制的出现:
2、井田制的内容:
3、井田制的实质: 4、井田制的瓦解:
(1)开始瓦解
(2)加速瓦解
(3)最终瓦解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1、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及发展: ★要点点拨 从战国时期开始形成,中国土地私有制存在了2000多年。土地私有制被废除的标志是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新中国成立前,封建土地私有制占据统治地位,建国初期土地仍然为私人所有。土地改革将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但是并没有废除土地的私有性质。农民土地所有制,也是一种土地私有制。
2、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 3、均田制
(1)原因:
(2)目的:
(3)内容:
4、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
5、土地私有制下的租佃关系:
(1)含义: (2)发展历程:
(3)评价 ★要点点拨 土地制度基本形态嬗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人民反抗斗争在一定程度上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土地制度的变化,特别是影响到土地内部结构的调整、完善。土地制度基本形态嬗变或内部结构的调整在较大程度上也会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 巩固训练 1.下列引文能够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A.“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C.“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2.下列对春秋时期齐、鲁等国税制改革的认识,正确的是①这些改革明确宣布废除井田制 ②推行改革的目的在于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 ③在客观上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④最有代表性的改革是商鞅变法
3.春秋末年,鲁国某贵族拥有封地300亩,另外开垦荒地200亩。按当时的规定,他应向国家交税的田亩数是 4.《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上文中“说惠王”的“人”代表了下列哪一阶层的利益?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5.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6. 我国古代田庄式农业经营模式出现于 A.战国时期 B.秦朝 C.东汉时期 D.唐朝 7.“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反映的生产关系是 A.租佃关系 B.自给自足 C.互助关系 D.雇佣关系
8.明清时期,租佃制迅速发展的原因包括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农民地位的提高 ③土地兼并现象得到遏制 ④农村人口迅速减少 9.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商代甲骨文和周代《诗经》中多次出现,由些可能作出的判断是 A.《诗经》中包含了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 B.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 C.黍和稷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10.在我国古代人们祈盼“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哪一重要特点
A.先民养殖家畜的传统 C.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 11.白居易的诗《朱陈村》描写唐代男耕女织的景象,诗中描写的小农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不利影响有 ①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导致难以扩大生产 ②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④抵御天灾xx的能力有限 A. ①②③ 12.从齐国“相地而衰征”到秦国的“商鞅变法”,对中国产生的最根本影响是 A.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C.推动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13.封建统治者经常采取“均田”“限田”等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的主要矛盾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14.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所入,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对材料中“耕者”与“富民”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15.xxx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xx。”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说明 A.东方小农在思想上普遍信奉皇权主义 C.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 |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