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

2010-03-04 09:55:30 阅读4 评论0 字号:

“走进滇西北”之一

  云南是我国生态环境{zh0}的省份之一,滇西北则是其最为耀眼的一个区域。这里的“三江并流”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有着世界上最丰富、最复杂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景观类型。同时,这里也是一个经济欠发达、人民生活还比较贫困的地区。如何取得保护与发展的双赢,是摆在滇西北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日前,本报记者随大自然保护协会到云南采访,深入滇西北,看到了生态保护的进展,看到了当地人民生活的改善,也看到了政府部门和环保组织为实现环保与发展双赢的探索。

           

  滇西北,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山脉连绵,深浅不一的绿色闯入眼帘。弯曲起伏的山路,坑洼不平的土路,汽车行驶了许久,来到大山深处的一户农家。这里,就是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石头乡桃花村农民赵金山栽种羊肚菌的实验地。

  “今年我把种植面积扩大到两亩,不过,老天爷捣乱,雨水少,气温高,产量降低很多,只收入了5000多元。”赵金山心里有点惋惜,“去年我一亩地能收入8000多元呢。”

  不过,即便如此,比起以前种玉米最多的600元收入,也还是很令人满意了。“种羊肚菌经济效益好,管起来也不费劲,而且有专家做技术指导,心里很放心。” 赵金山说。

  2007年8月,在云南省经济植物研究所和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的帮助下,赵金山开始试种羊肚菌,成为乡里的{dy}个“吃螃蟹”的人。如今,在整个石头乡种植了大约140亩羊肚菌。

  羊肚菌是中国菌类王国——云南千万个野生菌品种中最贵的,也是最难培植的品种之一。据介绍,1公斤干羊肚菌在欧洲能卖5000欧元,在当地的收购价也有2000多元。

  “到了羊肚菌成熟时节,来收购的人很多,供不应求。”赵金山说。

  这几年,为了在滇西北推进羊肚菌的试验和种植,云南省经济植物研究所和TNC可是没少花工夫。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所长徐中志对记者说:“这一带深山里的农民很穷,因为海拔高,种玉米一年收一季,最多有600元收入。但是如果种羊肚菌,农民就能彻底脱贫了。种植羊肚菌的确是个好主意。但过去没人能栽种成功。”

  为了帮助农民栽种羊肚菌,徐中志与TNC合作,由TNC每年投入40万元资助他们的实验。羊肚菌人工栽培项目在2003年获得突破,在经济所的{dy}片农田试验地——玉龙县鲁甸村李红兵家的烟叶种植园里,{dy}批羊肚菌蘑菇终于被培育出来。然后,他们申报了专利,并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文章。

  同样一亩地,把玉米换了种羊肚菌,就能多挣将近两万元钱。徐中志自问自答:“你说,有了羊肚菌这么高的收入,农民还用去山里偷猎,偷采,砍树做薪柴吗?当然不会了。他没这个心思,也没这个必要了。他还能有钱买太阳能(热水器),建沼气池,生活自然也提高了很多。”

  在后来的几年里,徐中志和其他研究人员不断改进栽培方式,先是实现不用再去山林中采挖野生菌种菌丝,以避免对森林植被的破坏;之后又不用砍伐山上的杨树做羊肚菌的培育基材,改为把菌丝栽到林中杨树根部,这种方法每亩能少砍20立方米杨树;再后来,林子也不用进了,他们把杨树种到田里,在栽植菌丝的同时种杨树苗,收获羊肚菌的同时也完成了造林,一举两得。

  如今,老君山周围方圆百余里的村村寨寨都种起羊肚菌。不过,羊肚菌人工栽培还未达到理想的目标。2008年春,持续大旱,酷热的天气让农户的收入大大缩水。

  徐中志和TNC都很清楚,他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研究羊肚菌伴生树种(杨树)对其生长过程的影响、为什么羊肚菌只选杨树作伴生树?怎样实现高产?分析和剖析羊肚菌的生理过程,研究野生菌菌丝菌核的生长奥秘,至于何时实现xx不用树木和土壤做培育基材并在室内培育,还会有很长的路要走。

  徐中志说,现在欧洲市场对羊肚菌的需求很大,每年大约两万吨。而这种“高原贵妇”只能在海拔2200—2900米湿度持续较高的滇西北生长。这道留给科学家的难题也正是当地老百姓的机遇。

  




引文来源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