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动脉内血栓形成是临床xx中的难点。采用静脉溶栓,因xx到达浓度低、与血栓接触面积小而溶栓效果有限。Fogarty导管取栓术亦由于导管口径的限制对小动脉取栓不全。而我们采用的介入性溶栓xx动脉栓塞是目前国内外诊治动脉内栓塞性疾病的{sx}xx方法[1]。我科自2005年1月至2007年8月,对11例外周动脉血栓患者进行了介入性溶栓xx,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11例动脉血栓患者中,男6例,女5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6.5岁。均经血管造影证实。其中髂总动脉血栓1例,髂外动脉血栓2例,股动脉血栓5例,腘动脉血栓2例,肱动脉血栓1例。全部病例有明显的动脉缺血症状和体征,均为急性血栓,症状持续9~42小时(平均22小时)。 1.2材料及xx 导管:COOK公司生产的Cobra导管或TERUMO公司生产的YASHIRU导管。超滑导丝:COOK公司生产。多侧孔溶栓导管:Meditech, Boston Sceintific corporation 产。xx有尿激酶、肝素等。 1.3方法与步骤:在DSA下用Seldinger技术将动脉导管置入患侧肢体动脉,做常规血管造影,明确病变部位及程度。先经导管给予一次饱和量注入肝素50mg,再将导管头端选择性置于血栓近端,送入超滑导丝,贯通血栓闭塞部位。然后交换多侧孔溶栓导管,使侧孔段没入血栓近心段内。经造影证实后,开始溶栓。抽取10万单位尿激酶溶液,快速用力向导管内注入,20min后手推造影剂观察溶栓效果,若动脉仍未显影,再将导管向下插入,至未溶开的血栓处,再用10万单位尿激酶推注,待血栓xx溶解后,再将导管深入到下一阻塞段内,按上述方法注药溶栓,直至通过造影确认全段血管再通[2]。同时经导管向血管内按每千克体重推注肝素0.5mg,移出导管。每两小时检查一次出、凝血时间。术后继续静脉溶栓,并给抗凝、扩血管、祛聚及降低血液粘滞度等xx。 2 结果 本组溶栓时间1~4.5h,平均3.2h。尿激酶用量30~80万单位,平均50万单位。根据造影所见将溶栓疗效分为[3]:①有效:本组11例均有效。其中xx开通7例,造影显示为xxx速前向血流,管壁较光滑或仅有小于30%的局限性狭窄;部分开通4例,显示为前向血流缓慢,管壁呈长段不规则狭窄,但均未超过30%,故继续给予xxxx观察。②无效:大于6h血栓无显著改变,肢体缺血无改善。本组未出现无效患者。 3.讨论 3.1外周动脉血栓栓塞介入溶栓xx的特点及先进性 介入性溶栓是近年来外周动脉血栓的{sx}溶栓方法[3]。其特点是自多孔导管喷射出的高浓度尿激酶能够渗透到血栓内 3.2外周动脉血栓栓塞介入溶栓xx的应用前景 外周动脉血栓栓塞是血管外科的常见多发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生活方式的改变,各年龄段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经典单纯抗凝、手术取栓及系统溶栓xx的疗效及安全性都难尽人意。近年来,采用介入手段,将导管直接插入血栓溶栓xx,显示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5]。随着介入诊治设备的发展(如高性能的DSA,高材质的导丝、导管等),临床血管疾病的诊治范围在不断扩大、准确度在不断提高、精细度也在不断加深,有更多的血栓病患者能得到及时精当的诊断和xx。外周动脉血栓栓塞介入溶栓xx正是随着高新诊治器材的发展及人们健康意识及需求的增强应运而生的。从文献报道及本组病人的诊治结果,也充分体现了外周动脉血栓栓塞介入溶栓xx是一种疗效良好而安全的xx方法[5]。很有必要更深入的探究及推广。 3.3开展外周动脉血栓栓塞介入溶栓xx要特别注意问题及难点处理 总之,外周动脉血栓栓塞介入溶栓xx具有微创、损伤小、准确到位、对患者全身情况干扰轻、并发症少、可反复操作、重复性好等优点。短期内达到溶栓目的,能有效地改善患肢缺血症状,收到良好xx效果,缩短了病人住院时间,减少了病人费用。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较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黄晓钟,张纪尉,梁卫,池家昌等.介入腔内溶栓xx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放射学杂志,2006,(15)10:592-595. 2. 陈守明,王东明,林洁进等.尿激酶溶栓xx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剂量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4,7:23-24 3. 杜伟,汪永平,叶云等.介入性溶栓xx动脉血栓的临床评价.第五届中国西部介入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昆明.2007.207-209. 4. 张培华 主编.临床血管外科学. {dy}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73-375. 5. 景在平 主编.血管腔内xx学.{dy}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40-255. 6. 王宏宇 主编.血管病学.{dy}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222-239,357-3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