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动脉血栓栓塞介入溶栓xx临床研究赵雄李文静江鹰

外周动脉内血栓形成是临床xx中的难点。采用静脉溶栓,xx到达浓度低、与血栓接触面积小而溶栓效果有限。Fogarty导管取栓术亦由于导管口径的限制对小动脉取栓不全。而我们采用的介入性溶栓xx动脉栓塞是目前国内外诊治动脉内栓塞性疾病的{sx}xx方法[1]。我科自20051月至20078月,对11例外周动脉血栓患者进行了介入性溶栓xx,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11例动脉血栓患者中,男6例,女5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6.5岁。均经血管造影证实。其中髂总动脉血栓1例,髂外动脉血栓2例,股动脉血栓5例,动脉血栓2例,肱动脉血栓1例。全部病例有明显的动脉缺血症状和体征,均为急性血栓,症状持续942小时(平均22小时)。

1.2材料及xx 导管:COOK公司生产的Cobra导管或TERUMO公司生产的YASHIRU导管。超滑导丝:COOK公司生产。多侧孔溶栓导管:Meditech, Boston Sceintific corporation 产。xx有尿激酶、肝素等。

1.3方法与步骤:在DSA下用Seldinger技术将动脉导管置入患侧肢体动脉,做常规血管造影,明确病变部位及程度。先经导管给予一次饱和量注入肝素50mg,再将导管头端选择性置于血栓近端,送入超滑导丝,贯通血栓闭塞部位。然后交换多侧孔溶栓导管,使侧孔段没入血栓近心段内。经造影证实后,开始溶栓。抽取10万单位尿激酶溶液,快速用力向导管内注入,20min后手推造影剂观察溶栓效果若动脉仍未显影,再将导管向下插入,至未溶开的血栓处,再用10万单位尿激酶推注,待血栓xx溶解后,再将导管深入到下一阻塞段内,按上述方法注药溶栓,直至通过造影确认全段血管再通[2]。同时经导管向血管内按每千克体重推注肝素0.5mg,移出导管。每两小时检查一次出、凝血时间。术后继续静脉溶栓,并给抗凝、扩血管、祛聚及降低血液粘滞度等xx。

2 结果

本组溶栓时间14.5h,平均3.2h。尿激酶用量3080万单位,平均50万单位。根据造影所见将溶栓疗效分为[3]:①有效:本组11例均有效。其中xx开通7例,造影显示为xxx速前向血流,管壁较光滑或仅有小于30%的局限性狭窄;部分开通4例,显示为前向血流缓慢,管壁呈长段不规则狭窄,但均未超过30%,故继续给予xxxx观察。②无效:大于6h血栓无显著改变,肢体缺血无改善。本组未出现无效患者。

3.讨论

3.1外周动脉血栓栓塞介入溶栓xx的特点及先进性

介入性溶栓是近年来外周动脉血栓的{sx}溶栓方法[3]。其特点是自多孔导管喷射出的高浓度尿激酶能够渗透到血栓内4mm范围,使xx持续保留在血栓内,增加了xx与血栓的接触面积及浓度,使血栓块直接浸泡溶栓xx溶液中,加快了溶栓速度[4]。传统的手术切开、全身静脉溶栓或经单孔导管注入尿激酶局部溶栓,都因不同程度的存在损伤大、并发症多、到达拴塞部位xx浓度低或与血栓接触面积小等缺点,而使xx效果不尽人意。该术式对病人损伤小、全身反应轻,诊治效果确切,因直接在血栓内用药接触面积大,可取得更好的xx效果,可反复操作,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大大拓宽了溶栓xx的适应范围及改善了xx效果[1],短期内达到溶栓目的,缩短了病人住院时间,减少了病人费用。

3.2外周动脉血栓栓塞介入溶栓xx的应用前景

外周动脉血栓栓塞是血管外科的常见多发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生活方式的改变,各年龄段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经典单纯抗凝、手术取栓及系统溶栓xx的疗效及安全性都难尽人意。近年来,采用介入手段,将导管直接插入血栓溶栓xx,显示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5]。随着介入诊治设备的发展(如高性能的DSA,高材质的导丝、导管等),临床血管疾病的诊治范围在不断扩大、准确度在不断提高、精细度也在不断加深,有更多的血栓病患者能得到及时精当的诊断和xx。外周动脉血栓栓塞介入溶栓xx正是随着高新诊治器材的发展及人们健康意识及需求的增强应运而生的。从文献报道及本组病人的诊治结果,也充分体现了外周动脉血栓栓塞介入溶栓xx是一种疗效良好而安全的xx方法[5]。很有必要更深入的探究及推广。

3.3开展外周动脉血栓栓塞介入溶栓xx要特别注意问题及难点处理

3.3.1穿刺、导丝、导管位置:尽量选择离栓塞部位行程最近的动脉近心部位为穿刺点,以减少不必要的动脉内膜损伤及降低溶栓操作的难度。导丝通过血栓闭塞段血管后,置换适宜(3F5F)侧孔导管,将侧孔段xx没入血栓中,使不同层面的血栓同时受浸润,以增加渗透接触面积,加强溶栓效果。若导丝难以通过血栓闭塞部位,则留置导管在血栓闭塞部位近端进行溶栓,但效果可能较差。如近段血栓已溶解,则把导管进一步深入到残留血栓中,连续进行灌注。

3.3.2溶栓xx中肝素的用量:肝素能增加尿激酶的溶栓效果[3] [6]。一般先经导管给予一次饱和量注入肝素50mg。在整个溶栓过程中,需密切监测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以调整肝素用量,防止出血。一般PTT值为正常的1.53倍,即在5090s之间,不能超过100s

3.3.3停止溶栓的时机:在溶栓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需停止溶栓:①血栓已基本溶解或全部溶解,阻塞的血管腔血流已恢复;②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如出血、过敏等;③连续溶栓xx6h,仍未出现血栓溶解者;④继续溶栓xx可能危及患者肢体存活或导致肢体机能丧失。

3.3.4移出导管的时机:完成溶栓xx后,活化凝血时间(ACT)200s以下,才可移出导管。若压迫穿刺部位2030min后,穿刺部位仍有出血,需静脉给予鱼精蛋白1020mg。也可监测PTT时间,当PTT60s时,可移出导管;PTT60s时,需静脉缓慢注入30mg鱼精蛋白,10min后才可移出导管。但要警惕鱼精蛋白过量引起血栓再形成。

3.3.5术后防止血栓再形成:抗凝xx在防止血栓再形成中有重要的作用,术后即开始用低分子肝素钠抗凝xx。同时静脉滴注尿激酶50万单位/d,持续一周。常规给予扩血管、祛聚及降低血液粘滞度xx,如:前列地尔、阿斯匹林、华法林及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3.3.6介入性溶栓xx时机的把握:本组11例外周动脉介入性溶栓xx均有效,充分显示了本溶栓方法的优越性。但急性血栓的溶栓成功率高于慢性,对于1周内的新鲜血栓,溶栓效果明显优于超过1周的陈旧性血栓。若介入溶栓导管能没入血栓者,溶栓的有效率可达{bfb}[3],本组11例均有效也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只要操作时注意以上重要环节,就能取得确切的xx效果。

总之,外周动脉血栓栓塞介入溶栓xx具有微创、损伤小、准确到位、对患者全身情况干扰轻、并发症少、可反复操作、重复性好等优点。短期内达到溶栓目的,能有效地改善患肢缺血症状,收到良好xx效果,缩短了病人住院时间,减少了病人费用。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较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黄晓钟,张纪尉,梁卫,池家昌等.介入腔内溶栓xx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放射学杂志,2006,(1510592-595.

2.      陈守明,王东明,林洁进等.尿激酶溶栓xx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剂量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4723-24

3.      杜伟,汪永平,叶云等.介入性溶栓xx动脉血栓的临床评价.第五届中国西部介入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昆明.2007.207-209.

4.      张培华 主编.临床血管外科学. {dy}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73-375.

5.      景在平 主编.血管腔内xx学.{dy}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40-255.

6.      王宏宇 主编.血管病学.{dy}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222-239357-359.

作者简介:赵雄,,197512月~, 云南,大学本科,主治医师,工作单位:云南省昭通市{dy}人民医院。 (医学信息第三期中旬刊)



郑重声明:资讯 【外周动脉血栓栓塞介入溶栓xx临床研究赵雄李文静江鹰】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