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03 21:39:59 阅读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四堡,闽西一个偏僻的小镇。它坐落在连城北部巍峨的鳌峰山脚下,处于连城、长汀、清流、宁化四县边缘,古有“四县共靠”之意,故而得名“四堡”。
四堡有四宝。无论是历史上全国xx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还是奇特的“四堡装”服饰,金、银、锡匠精湛的手艺和独特的四堡文化奇观,都使四堡成了名副其实的“四宝”之乡!
最早知道四堡源于四堡独特的服饰。小时候时常在街上看见一些衣着与我们迥异的人在挑着水蜜桃叫卖,当时以为是少数民族。一直到参加工作后才知道她们是四堡人,穿的是四堡服饰。四堡的服饰与周边县镇的服饰明显不同,既有壮族服饰的特点,又有清朝服饰的特点,确实令人称奇。原来,踏遍千山万水的四堡先民们在把灿烂的古代文化传播出去的同时,也把当时的文化精粹带回故乡。四堡书商遍布江南,尤以广西最多,也就把壮族妇女服饰的鲜艳、亮丽体现在四堡年轻女性的服饰中,壮族图腾的怪异图案体现在孩童衣帽、肚兜的绣图中。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当时四堡在京供职的官员见宫廷格格们的衣着秀美动人,便将清廷格格装束、贵妇鞋饰传回了家乡。
“四堡装”色彩艳丽,上衣肩围、袖口、衣裙边缘、下摆、裤口,都镶嵌着底色不同的花边和曲折闪光的珠绦,看起来典雅大方。四堡女妆颜色选材婚前婚后有区别,婚前的女子多以红色、紫色做主料,而婚后的妇女则普遍用士林蓝或黑色布料。四堡服饰的奇特之处还体现在长袖可以折叠卷于臂上,下肘则加稍窄的花边活动袖套,缝于内衣袖上。据说是方便妇女劳作时随时可以换洗。当年四堡印书业盛况空前,妇女们也要参加劳动,但长长的衣袖很不方便,于是,干脆衣袖分开,成为“作休二用衫”。“四堡装”随着雕版印刷一起顽强地保留下来,成了服饰古文化的“活化石”。但现在穿四堡装的妇女很少了,现代轻便的服装xx取代了古旧的服饰。我走遍四堡的大街小巷,也只碰见几个老妪还穿着这种服饰。
除了四堡服饰,古镇四堡还是惟一活着的古代雕版印刷的见证者。这里曾以其兴盛的雕版印刷业而赫赫有名,成为明清时期全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名列"福建省历史文化名乡",幸存的古书坊群也列入了xxxx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中国四堡雕版展览馆,书香墨香氤氲。在古宗祠斑驳的木屋墙上,挂着邹学圣与马驯的画像,这便是四堡人所信奉的雕版印刷业的创始者和传播者。展馆有四个展间,一块块乌黑斑驳的木刻印板,层层叠叠,摆放在橱窗里。"藏板所有,翻刻必究"、"本斋藏板,翻刻必究"的字样,刻在印板上,清晰可见。现代的“版权”在那时已有它原始的萌芽。祠堂大厅内陈设着一套完整的雕版印刷流程工具,切书架、切书刀、墨盘、墨缸、刷子、雕版存放架、印书桌等数十件,展馆讲解员在为客人做简单的印刷示范,让人目不暇接的同时又感到由衷的震撼。
据史料记载,四堡雕版印刷业始于宋,盛于明清,经历数百年发展,在乾隆、嘉庆、道光三代进入鼎盛时期。鼎盛时期的四堡,印坊柿比,书楼林立,当地书商达数百之多,有定点经销,有流动xx。外地书商也络绎不绝前来批售,使四堡刊印书籍"垄断江南、行销全国、远播海外"。四堡的印刷业多以家庭作坊为主,从现存的古书坊看,子仁屋、林兰堂、中田屋、在兹堂、素位山房……一座座雕梁画栋,结构庞大的豪宅大院基本都是住宅与书坊合二为一的。据《连城风物志》载:在这弹丸之地,“印坊栉比,刻凿横飞,从事印书业的男女老少不下一千二百人,约占总人口数的60%”,分布在雾阁和马屋二村世代相传的大书坊至少有100家,而充作书坊的房屋更是星罗棋布不下300间,各书坊“广镌古今遗编,布诸海内,锱铢所积,饶若素封”,真是家家无闲人、户户有书香。那时的四堡雕版印刷业已逐渐向刻版、印刷、包装、销售xxx规范化发展。清代末年,随着西方铅印技术的传入及印刷业的工艺革新和发展,四堡雕版印刷业才逐渐走向衰落。
四堡人崇文重教远近闻名。现在的四堡虽然早已繁华不再,却因着书香墨香的濡染、文化积淀十分丰厚。笔者在县教育局任职时,经常到四堡下乡,深感四堡群众特别尊师重教。走在四堡古镇的大街小巷,也能感受到四堡结社吟诗、操琴作画等仁厚儒雅之风仍很盛行。过去对此现象感到非常费解,后来才了解到四堡人之所以如此崇文重教是有历史渊源的。据《邹氏族谱》记载,四堡人十分崇尚儒学,企盼“学而优则仕”,先后设置了许多学馆、私塾,使多数族人享受到普遍的文化教育,文人才子辈出,如宋代邹应龙官居端明殿大学士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明代马训官至都察院左都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初的xx文人、书法家邹圣脉,这位落魄秀才为蒙学读本《幼学琼林》增补了文采斐然的343联,并排印销往各地,使之风靡全国300年不衰。发达、开明的教育,为四堡坊刻的崛起和发展,培育了大批的人才。
四堡还是传统的手工艺之乡,锡器工艺、金银饰品工艺、竹木工艺等独具特色 。走在四堡大街上,可见两侧有许多金、银、锡器工艺加工店,这些工艺制作基本还保持传统手工制作。一个银器店老板告诉我,四堡的金、银、锡器工艺技术均是从浙江引进的。四堡商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许多手工技艺都从外地学得后传回家乡,便渐成规模的。四堡的金银饰品工艺从其种类而言,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妇女和儿童身上的装饰品,另一类是摆设品。四堡人喜欢金银饰品与当地风俗、服饰也有密切关系,如女子"于归",娘家要金银首饰作嫁妆。小孩"过周",外婆要赠送狮头帽、银项圈、庆子等银饰品。因此,金银用品相当普遍。四堡锡器工艺也品种多样,可分为实用和工艺两大类。日常实用的有酒壶、茶壶、油壶、暖壶、酒海等,工艺品则有烛台、香炉、麒麟、仙鹤、观音、财神等。无论饰品还是用具都烘托出了四堡金、银、锡匠精湛的手艺!
到各书坊参观,在子仁屋过去用于晒书的门坪上,高低错落地晒着一撘撘的粉皮;大厅里,一个老艺人正在用竹篾编织谷撘。老人告诉我们,这些传统的手艺在四堡已经很少人会了,年轻人都不学,过几年也许要绝迹了。而在林兰堂大厅,串珠的、刺绣的人们却忙得不亦乐乎,看来,在一些传统手工艺就要失传的同时,一些新兴的手工艺产业又在四堡古镇蓬勃发展起来。
每一幢古书坊,都有着一个悠远的故事;每一件工艺品,都是艺术的结晶。先人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古老的文化养在深闺,声名远播引来众多的慕名者。四堡四宝是客家社会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如今,各级政府早已着手古书坊建筑的旅游开发,各方有识之士对四堡的保护也开始了具体的奔走。相信他们的不懈努力能让四堡的四宝永远完整地存留世间,让客家民系的历史与文化发出熠熠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