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2
震旦系  实质上是元古界到古生界之间一套过渡性质的地层,主要分布在扬子地台、塔里木地台、柴达木地块、华南褶皱系等地区,以长江三峡剖面为代表(图3),下统主要为陆相碎屑岩及冰碛岩,大量出现单细胞藻类;上统主要为碳酸盐岩,含大量藻类化石,上部出现红藻及多门类的后生动物化石。
  古生界  中国古生界分布很广,下古生界以海相沉积占优势,上古生界陆相地层显著增多。古生界可分为5个大的构造地层区:准噶尔-兴安区,塔里木-华北区,秦祁昆仑区,青藏-扬子区和环太平洋区,并可进一步分为10个地层区。
  准噶尔-兴安地层区  以地槽型沉积为主,富含海底喷发岩,在几个构造带发现不同时代的蛇绿岩套及有关沉积岩系。下古生界主要分布于区域南、北边缘,大部地区为优地槽型火山-沉积岩系,含各门类化石,阿尔泰、兴安岭等地都发现Tuvaella 动物群。
  上古生界沉积型相复杂,总体上是一套为主的岩层序列,以碎屑岩、中基性火山岩为主,上泥盆统、中上石炭统和二叠系,多处夹陆相沉积。
  塔里木地层区  主要出露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盆地内多缺失上奥陶统-泥盆系,为地台型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沉积型相似华北区,但生物群多接近扬子区。
  本区古生界三分性明显,代表了3个大的沉积施回。寒武奥陶系以碳酸盐岩为主,中奥陶统含南方常见的S-inoceras、Orthoceras等头足类化石。志留泥盆系主要为浅海-滨海相及陆相砂页岩,局部夹火山岩。石炭二叠系为海陆交互相沉积,中石炭统含煤层,下二叠统夹玄武岩,富含南方型动物群,下二叠统产以SphenophyllumthoniiAnnularia stelleta为代表的华夏植物群;上二叠统则含Callipteris altaica等安加拉植物群。
  华北地层区  为标准的地台型沉积,大部地区缺失上奥陶-下石炭统地层,可分为两套地层序列。寒武奥陶系主要为浅海相碳酸盐岩,寒武系{zd1}层位见于区域南缘,为含Bergeroniellus的含磷岩层,相当筇竹寺阶中上部至沧浪铺阶下部。石炭二叠系以陆相含煤岩系为主,夹海相灰岩和火山岩,二叠系上部出现紫红色砂页岩,产华夏植物群。
  秦祁昆仑地层区  多属地槽型沉积。下古生界以浅变质碳酸盐岩、碎屑岩为主,夹火山岩,北祁连山分布有典型的蛇绿岩套。志留系多海陆交互相沉积。上古生界岩相变化较大,北祁连以陆相、海陆交互相为主,泥盆系为紫红色砂砾岩,石炭二叠系为含煤岩系。昆仑、秦岭以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为主,西昆仑夹中基性火山岩,生物群多属南方型。
  青藏-川滇地层区  包括昆仑山以南,喀喇昆仑-澜沧缝合带以北广大地区,以地台型沉积为主,多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局部地区泥盆石炭系出现巨厚的沉积-火山岩系,生物群多属南方型,上二叠统产GigantopterisSphenophyllumAnnularia等华夏植物群。
  扬子地层区  为中国古生界发育{zh0}地区,也是若干时代地层建阶标准地区,以海相地层为主,上古生界夹陆相沉积,为典型地台型岩层。
  下古生界多浅海相碳酸盐岩、砂页岩,下寒武统普遍出现含磷炭质页岩、硅质岩,志留系多笔石页岩及介壳相砂页岩。
  上古生界多海相石灰岩、砂页岩,部分地区夹硅质岩、火山岩,下泥盆统下部陆相砂岩中含AsiaspisKw-angsilepsis等鱼化石,上二叠统夹煤系地层,川滇黔地区分布大面积的“峨眉山玄武岩”,含大羽羊齿为代表的华夏植物群。
  江南地层区  位于相子地台以南。下古生界为浅变质复理石、类复理石沉积和笔石页岩,富含中国特有的动物化石,并混有大西洋型及澳大利亚型动物群,显示了这个时期本区与澳大利亚大陆的某种联系。
  上古生界沉积型相及生物群面貌与扬子区相似,不同的是泥盆系、下石炭统多海陆交互相沉积。石炭系、二叠系都夹煤系地层。广西钦州一带泥盆系底部产Mon-ograptus uniformisM.yukonensis等早泥盆世布拉格期笔石化石。
  冈底斯-喜马拉雅地层区  包括喀喇昆仑-澜沧缝合带至喜马拉雅山之间广大地区,以地台型浅海相砂页岩、石灰岩为主,滇西寒武系为巨厚复理石、类复理石沉积,石炭系夹冈瓦纳相冰海沉积。本区古生界富含门类众多的生物化石,下泥盆统含Neomonograptus himalayensisMonograptus thomasi等单笔石动物群;二叠系含冷水型动物群和以舌羊齿为代表的冈瓦纳型植物群。
  乌苏里地层区  包括那丹哈达岭和吉林延边地区,属锡霍特地层区西缘。主要出露石炭二叠纪地槽型沉积,在那丹哈达岭夹放射虫硅质岩和辉绿岩,延边上二叠统为海陆交互相砂岩、板岩夹中酸性火山岩。生物群具南、北方共生特点,延边二叠系既有ChusenellaNeoschw-agerinaSumatrinaWaagenophyllym 等南方暖水型成分,又混生有SpiriferellaYakovlevia等北方冷水型成分。
  台湾地层区  有化石证据的古生界为大南澳变质岩系中的石炭二叠系,由各类片岩、片麻岩、结晶灰岩组成,原岩主要为砂页岩、灰岩和基性火山碎屑岩。结晶灰岩中发现保存不好的Neoschwagerina(?)、Parafusulina(?)、Waagenophyllum等二叠纪化石。
  中生界  除南方三叠系和青藏高原、东南沿海侏罗、白垩系有海相地层以外,大部分为陆相盆地型沉积,部分为沉积-火山岩系,煤系地层、红色岩系分布广泛。
  三叠系  大体以昆仑山-秦岭为界,其南主要为海相沉积,生物群多属特提斯型;以北主要为陆相地层,多产北方型植物群。
  南方海相三叠系大部属特提斯海侵区,仅东南地区晚三叠世属西太平洋海侵区。喜马拉雅-冈底斯区大部分为地台型浅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类,雅鲁藏布江一带为深海相沉积。巴颜喀拉山一带是中国三叠系分布最广地区,多为冒地槽型复理石(图4)、类复理石沉积,部分地区夹火山岩和混杂堆积。扬子-江南地区三叠系是由于的东漫而形成的,主要是地台型浅海相、滨海相沉积,上三叠统为海陆交互相含煤岩系,构成南方重要产煤地层之一。
  北方陆相三叠系多内陆盆地型沉积,以鄂尔多斯、准噶尔盆地发育{zh0},下中统以红色岩系为主,与二叠系为连续沉积,产LystrosaurusChasmatosaurus等中国肯氏兽动物群;上统为砂页岩夹煤层,盛产Danaeopsis-Bernoulia为主的延长植物群。
  那丹哈达岭的海相三叠系仅见上统,以砂页岩为主,夹硅质岩、凝灰岩,含Entomonotis ochotica,属西太平洋海侵区。
  侏罗系  中国侏罗系包括3种地层类型:海相型;内陆盆地型;火山盆地型。
  海相侏罗系分属于两大沉积区:一是特提斯沉积区,以海相灰岩、砂页岩为主,含多门类海相化石;另一个为西太平洋沉积区,在东南沿海为浅海-滨海相砂泥质沉积,产赫唐阶至普林士巴赫阶菊石、瓣鳃类化石;在那丹哈达岭为半深海相沉积,含有孔虫、藻类化石,并发现ArctocephalitesEntolium aff. demissum
  内陆盆地型沉积主要分布于西部一些大、中型盆地。昆仑-秦岭以北以河湖相为主,夹煤层,产富县植物群及延安植物群;昆仑-秦岭以南主要为红色碎屑岩系,含盐类矿产。
  火山盆地型沉积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区,中、下统以河湖相为主,夹煤层及中基性火山岩;上统以火山岩为主,东北北部夹煤层。
  白垩系  中国的白垩系也有3种沉积类型:海相或海陆交互相;内陆盆地型;火山盆地型。
  海相、海陆交互相白垩系主要分布于西昆仑、塔里木盆地西端、藏南及台湾东部,雅鲁藏布江一带发育有复理石沉积,蛇绿岩套和混杂堆积,有典型的洋壳沉积序列岩系和枕状熔岩(见彩图)。在台湾只见上白垩统,称碧侯组,不整合于大南澳变质岩系之上。

  内陆盆地型沉积主要分布于西部一些大、中型盆地和东部松辽、江汉盆地,以河湖相红色碎屑岩为主,为重要的生油、储油岩系。
  火山盆地型沉积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带一些中、小型盆地,以红色碎屑岩、中酸性火山岩为主,含热河动物群化石,南方许多盆地发现恐龙蛋化石。
  新生界  中国新生界主要分布于西部内陆盆地、山间盆地、东部平原及边缘海盆,其次见于江河谷地。
  第三系  以陆相为主,局部地区有海相沉积。海相第三系分布于喜马拉雅、环太平洋两个沉积区。在喜马拉雅为下第三系,在岗巴、定日一带整合覆于上白垩统之上,含有孔虫、货币虫等化石;在塔里木盆地西部为浅海-潟湖相沉积。环太平洋区海相第三系广布于台湾及其周围岛屿、边缘海盆。台湾下第三系分布于中央山脉,为变质砂泥质岩、火山碎屑岩,含DiscocyclinaNummulites等有孔虫化石,属始新-渐新世;上第三系在东部为沉积-火山岩系夹混杂堆积,西部为砂页岩夹煤层。东海第三系与台湾相似,西沙群岛上新统为含有孔虫生物灰岩。海南岛、雷州半岛上第三系夹玄武岩。
  陆相第三系分3种类型:西部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等盆地,主要为山麓相、河湖相红色岩系;松辽、华北、苏北等盆地,主要为河湖相沉积,含煤层、油页岩、玄武岩,上第三系夹红色岩系;昆仑-秦岭以南中、小型盆地,下第三系为红色碎屑岩系,含膏盐沉积,上第三系主要为含煤、油页岩的沉积。
  第四系  中国第四系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或属特殊的成因类型,反映地形、气候的巨大变化,大部分为不同类型的陆相沉积。西北诸盆地多风积沙及戈壁砾石堆积;鄂尔多斯及其附近广布有黄土沉积;东部、青藏高原及西北山系广泛分布有冰川、冰水沉积;各江、河谷地多冲积、洪积;许多地区发现洞穴堆积。
  中国大陆有龙川、鄱阳、大沽、庐山、大理等 5期第四纪,相应有4个间冰期和一个冰后期 (全新世),各形成不同类型沉积。
  中国东部第四系夹多层海相沉积和玄武岩层,滇西、西藏、西昆仑、东北等地,分布有第四纪火山岩(图5)。

  第四系除含丰富的动植物化石外,多处发现古人类化石和人类活动的遗物、遗迹,说明古人类在中国活动范围很广,是最古人类重要活动场所之一。
          

岩浆岩发育特征


  中国分布有各个时代和各种类型的岩浆岩(见),古生代和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和火山岩分布尤为广泛,花岗岩类约占全国基岩出露面积的10%,火山岩几乎贯穿于各时代地层之中。在地台区,以前寒武纪岩浆活动为主;建造组合比较简单,分带性不明显;在构造活动带,岩浆活动强烈,建造组合复杂,分带性明显。
  准噶尔-兴安构造岩浆岩区  中国古生代岩浆活动最广泛、最强烈的地区,岩浆活动始于元古宙,极盛于寒武奥陶纪和志留纪-早石炭世,东部地区叠加有中新生代岩浆活动。以额尔齐斯-得尔布干断裂带为界,可以划分为北带和南带。北带以加里东旋回岩浆岩为主;南带以华力西旋回岩浆岩为主,在区域南缘分布有加里东期蛇绿岩带和花岗岩类。
  元古宙岩浆岩散见于北带和南带。在阿尔泰和大兴安岭北段,主要为晚元古代变质中基性火山岩,老爷岭零星分布有基性、超基性岩。
  加里东期岩浆岩主要分布于准噶尔、阿尔泰和大、小兴安岭地区,以-辉绿岩、基性-超基性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为主。西准噶尔、北天山及内蒙古中部发育有奥陶志留纪蛇绿岩套,在大、小兴安岭有斜长花岗岩和片麻状花岗岩被泥盆系沉积覆盖,在内蒙古白云鄂博一带有花岗岩、闪长岩侵入下中志留统,被上志留统所覆。
  华力西期岩浆岩主要分布于南带,以海底喷发岩和中酸性侵入岩为主,以广泛出现基性-超基性岩和蛇绿岩为特征。从准噶尔经内蒙古到大兴安岭中段,广泛发育有志留纪-早石炭世火山岩,中酸性侵入岩和超基性岩,形成华力西早、中两期构造岩浆带;其南从北天山向东,经甘肃北山到大兴安岭南端,断续分布有中石炭世-二叠纪喷发岩、超基性岩和中酸性侵入岩,构成华力西晚期构造岩浆带。
  塔里木-华北构造岩浆岩区  以前寒武纪为主的构造岩浆岩区,东部叠加有中生代岩浆岩。
  前寒武纪岩浆岩以华北地台为代表,岩石类型比较复杂,分布最广的是变质基性火山岩类、花岗岩-混合花岗岩类、类,燕山地区分布有晚元古代的奥长环斑花岗岩。
  太古宙岩浆岩主要分布于华北地台,早期广泛出现以拉斑玄武岩为主的基性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经强烈变质变为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岩系;晚期发生强烈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作用,形成分布广泛的混合花岗岩、花岗岩和伟晶岩;部分地区分布有变质基性、超基性岩。
  元古宙岩浆岩广布于华北地台,零星出露于塔里木地台的边缘,可划分为 3个构造岩浆旋回:①五台旋回,早中期广泛发育裂陷型的变质中基性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岩;晚期多为中酸性侵入岩,局部有混合花岗岩。②吕梁旋回,以中酸性侵入岩为主,以大量出现基性岩墙群和伟晶岩脉为特征,早中期有中基性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③扬子旋回,以“非造山”型裂隙喷发岩和中小型侵入岩为主,在豫西有厚达2000米的火山-沉积岩系,大体有4个年龄组:20~19亿年,17~16亿年,14~13亿年,9~7亿年。
  秦祁昆仑构造岩浆岩区  以古生代岩浆活动为主,局部出露元古宙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细碧角斑岩,并叠加有中新生代岩浆岩。
  加里东期岩浆岩主要分布在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以祁连山发育{zh0}。早、中期有大量基性、中基性海底喷发岩,基性、超基性岩,蛇绿岩带,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伟晶岩;晚期有火山岩、基性、超基性岩及斑状花岗岩,年龄多为3.6~3.8亿年,个别达4.1亿年。在昆仑山、阿尔金山,下古生界夹多层中基性为主的喷发岩,并零星分布基性、超基性岩。
  华力西期岩浆岩分布甚广。西昆仑火山喷发岩可以划分为中泥盆世、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 4期。基性、超基性岩主要分布于阿尔金山、布尔汗布达山及西秦岭,在西昆仑北缘、阿尔金山及布尔汗布达山均分布有蛇绿岩带。中酸性侵入岩分布很广,早期以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岩为主;晚期以片麻状花岗岩为多。
  青藏-川滇构造岩浆岩区  一个以中、新生代为主的构造岩浆岩区,局部出露古生代和元古宙岩浆岩,岩浆活动的主要特点是,自东北向西南,岩浆活动时代有依次变新的趋势;发育有几条蛇绿岩带和岛弧火山-岩浆岩带,以雅鲁藏布蛇绿岩带和其北的冈底斯岛弧火山-岩浆岩带最为典型(见)。
  前寒武纪岩浆岩出露零散,在区域东部边缘晚元古代地层中夹有基性和中酸性火山岩,并有少量花岗岩、闪长岩。
  加里东期岩浆岩出露也比较零散,在昌都、巴塘、中甸一带整合于下奥陶统之下的有一套变质火山岩群;白玉-义敦一带志留系底部夹基性火山岩。在北喜马拉雅,发现以康马岩体为代表的加里东期花岗岩带,康马岩体Rb-Sr等时年龄4.87亿年,U-Pb等时年龄5.2亿年,5.58亿年。在北部安多附近,变质花岗闪长岩U-Pb年龄为5.31亿年。
  华力西期岩浆岩可分为冈底斯带和三江带两个构造岩浆岩带。冈底斯带主要为石炭二叠纪以中性为主的一套火山喷发岩系。在三江带火山喷发岩以石炭二叠纪中基性火山岩分布最广。侵入岩主要见于滇西,以黑云母花岗岩、黑云二长花岗岩为主,侵入志留系,为二叠系或上三叠统所覆,属华力西-印支期。
  印支期岩浆岩分布较广,金沙江沿岸分布有三叠纪的富钠-玄武岩,并有一系列中小型基性、超基性岩侵入其中,构成一条铁镁型岩浆岩为主的构造岩浆岩带。在冈底斯带较广泛分布有三叠纪安山岩-英安岩。在雅鲁藏布带有晚三叠世中基性喷发岩。中酸性侵入岩广布于区域东部,构成几条花岗岩带,K-Ar年龄多在1.9~2.3亿年。
  燕山期岩浆岩分布很广,自北而南可分为:羌塘-唐古拉花岗岩带,班公错-怒江基性、超基性岩、蛇绿岩带,狮泉河-念青唐古拉花岗岩带,冈底斯火山岩-花岗岩带,雅鲁藏布火山岩、蛇绿岩带。
  喜马拉雅期岩浆岩主要见于喜马拉雅地区,在高原北部、东部也有广泛分布,以酸性侵入岩及超基性岩为主,昆仑山、滇西有第四纪喷发岩。北喜马拉雅花岗岩带以富含电气石花岗岩为特征。
  扬子构造岩浆岩区  以元古宙岩浆活动为主,并有古生代、中生代岩浆岩。分为下列各期:①四堡期,早期主要为海底喷发类型基性火山岩,中晚期有基性、超基性岩及中酸性侵入岩,同位素年龄多在10~14亿年。②晋宁期,岩浆岩分布很广,早中期有中性-中基性火山岩喷发;中晚期为基性、超基性岩及中酸性侵入岩,形成从超基性岩到花岗岩的侵入岩系列,同位素年龄8~9亿年。③澄江期,岩浆活动也比较普遍,早期有多期酸性或中酸性火山岩,局部夹基性火山岩;晚期多中酸性侵入岩,同位素年龄8~6.5亿年。④加里东期,岩浆活动见于龙门山和川滇地区。龙门山志留系夹多层流纹岩、凝灰岩,川滇地区有小型超基性岩体,同位素年龄4.02亿年、4.18亿年。攀枝花红格层状辉长岩 Rb-Sr全岩等时年龄为5.66亿年。⑤华力西期,在川滇地区有大规模的玄武岩喷发。在隆起区为陆相中心式喷发,多具碱性玄武岩特点;在坳陷区主要为海相中心式喷发,具偏钙碱性玄武岩特点。基性、超基性岩以辉石岩、橄榄岩、辉长岩为主,K-Ar年龄3.34~3.56亿年;稍后有碱性岩侵入,西昌白草碱性岩体年龄2.63亿年。⑥印支期,以花岗岩类为主,广泛分布于康定、丹巴及西昌-滇中一带,以斜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为主,局部为碱性花岗岩,同位素年龄1.9~2.3亿年。⑦燕山期,以花岗岩类为主,多分布于川滇地区,康定、丹巴一带的花岗岩侵入三叠-侏罗系,年龄1~1.4亿年;个旧花岗岩侵入中三叠统,同位素年龄0.67~0.92亿年。
  环太平洋构造岩浆岩区  中生代后期以来发展起来的构造岩浆区,是环太平洋构造岩浆岩带(见)的组成部分。根据岩浆活动特征可分为 3个构造岩浆带:大陆内部带,大陆边缘带,岛弧带。①大陆内部带,大兴安岭-燕山地区广泛分布有晚侏罗-早白垩世钙碱性陆相火山岩和裂隙型中酸性侵入岩,燕山地区尚有中侏罗世安山岩-玄武岩。在中朝地台零星分布有小型中酸性、碱性侵入体,五台山花岗岩年龄1.17~2亿年。在东秦岭、大别山和山东半岛,广泛分布印支-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有3个年龄组:1.9~2.3亿年,1.47~1.75亿年,0.91~1.4亿年。②大陆边缘带,主要包括东南沿海。印支期以中酸性侵入岩为主,年龄2~2.3亿年。燕山期有强烈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活动。浙闽粤沿海广布有晚侏罗-早白垩世钙碱性流纹岩、英安岩,华南普遍出现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早期以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年龄1.5~1.9亿年;晚期岩性复杂,年龄0.8~1.4亿年。在大陆内部带和大陆边缘带,都发育有新生代火山岩,包括黑龙江五大连池,吉林长白山,山西大同,内蒙古汉诺坝,以及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以玄武岩为主。③岛弧带,在中国仅见于台湾岛。中生代岩浆岩主要见于东部,有辉长岩、辉绿岩及花岗岩类,其中伟晶岩及石英闪长岩年龄分别为0.33亿年,0.86亿年;晚白垩世有安山岩喷发。新生代岩浆活动较广泛,早第三纪喷发岩主要见于西部;晚第三纪喷发岩多分布在东部;海岸山脉利吉组包括有基性、超基性岩块,形成蛇绿混杂岩带。
  
        

大陆岩石圈结构特征


  中国大陆岩石圈结构比较复杂,具有若干不同于世界其他地区的特点。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在东经105°左右,有一条近南北向的分界带,把中国大陆区域地球物理场分为东、西两大场区。这是一条大的重力梯度带和地壳厚度陡变带,也是一条地震活动带和重要的地质、地貌分界带。地质、地球物理特征显示,这个带可能是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同中国大陆相互作用的中和地带。
  在这个带以东的东部地区,区域重力场、磁力场、地壳等厚线方向及均衡重力异常走向均以北北东向为主,重力异常变化平缓(图6),均衡异常值小,基本处于地壳均衡状态;从西向东,地壳厚度逐渐变薄,上地幔高导层埋深缓慢加深。本区存在3条明显的北北东向重力梯度带:①从琉球群岛西侧向南,经台湾抵南沙群岛,梯度带规模大;②梯度带沿东海及南海海岸延伸,规模较小;③梯度带北起大兴安岭,经太行山直抵武陵山,规模巨大,西侧地壳厚度和上地幔高导层埋深都有明显差异。
  西部地区,区域重力场、磁力场、地壳等厚线延伸方向和均衡重力异常走向以北西西向为主,重力异常变化剧烈,均衡异常显著,地壳均衡程度较低。本区存在几条北西西向的重力梯度带,分别出现在喜马拉雅山、东昆仑山、西昆仑-阿尔金山、祁连山及天山。本区的布格重力值由北向南逐渐降低,而均衡异常值则由北向南依次升高。
  地壳结构特征  中国大陆岩石圈具有明显的层-块结构,反映了地壳、上地幔及软流圈纵向、横向的不均一性。
  中国大陆岩石圈具有明显的分块性,至少可以分为准噶尔-松辽、塔里木、华北、青藏、华南5大块体,相邻块体之间多以缝合带或大型断裂带为界。这些块体在地壳厚度与结构,地球物理场特点,均衡程度及物质组成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准噶尔-松辽、塔里木和华南块体比较稳定,速度分层清晰,具双层结构;华北和青藏块体比较活动,速度分层不清晰,高速层、低速层相间分布。
  中国大陆地壳具有明显的 3层结构或多层结构。上地壳由沉积盖层和结晶基底组成,中地壳主要为花岗质岩层,下地壳为玄武质岩层。各块体地壳厚度、速度分层互有差异。华南地壳平均速度{zg},达6.3~6.4公里/秒,速度分层清晰,一般不见低速层,地壳厚度30~45公里;华北地壳平均速度6.2~6.3公里/秒,速度分层不清晰,部分地区出现低速层,平均地壳厚度35~46公里;青藏地壳(见)平均速度{zd1},为6.1~6.3公里/秒,上地壳普遍存在低速层,部分地区中地壳存在另一个低速层,在雅鲁藏布江南北壳内分层复杂,地壳厚度一般60~70公里,最厚达78公里。
  地壳厚度分区  从中国地壳厚度分布图(图7)可以清楚地看出,在中国大陆存在4个地壳厚度缓变区和8条地壳厚度陡(递)变带。4个地壳厚度缓变区多与现代的盆地、高原和平原地区相对应。①甘新地壳厚度缓变区,包括准噶尔、塔里木、河西走廊、甘肃北山等地区,地壳厚度50公里左右。②青藏地壳厚度缓变区,喜马拉雅山与昆仑山之间青藏高原内部广大地区,大致呈近东西向展布,地壳厚度70公里左右。③中部地壳厚度缓变区,北起海拉尔盆地、内蒙古中部,向南经鄂尔多斯、山西中西部,直抵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呈北北东方向展布,地壳厚度38~40公里左右。④东部地壳厚度缓变区,北起松辽平原及其以东山地,向南经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延伸到华南地区,亦呈北北东向延展,地壳厚度33~35左右公里。

  8条地壳厚度陡变带多与高大山系相对应,它们是:①阿尔泰地壳厚度陡变带;②天山地壳厚度陡变带;③昆仑-祁连地壳厚度陡变带;④喜马拉雅地壳厚度陡变带;⑤贺兰-龙门地壳厚度陡变带;⑥兴安-太行-武陵地壳厚度陡变带;⑦东南沿海地壳厚度陡变带;⑧台东地壳厚度陡变带。
  岩石圈厚度  整个中国大陆和各个块体岩石圈厚度变化都较大。总的变化趋势是西厚东薄,南厚北薄。青藏高原一般120~140公里,而且自南向北逐渐增厚。中部鄂尔多斯盆地至四川盆地,厚度100~110公里。中国东部新生代地壳拉张地区,岩石圈变薄,东部海域一般60~70公里;松辽平原、华北平原一般为80公里,但东、西部山区可达120公里;华南从沿海的80公里,向西递增到160公里,湖南中部达200公里。
  参考书目
 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集》,地质出版社,北京,1976。
 黄汲清、任纪舜等:《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科学出版社,北京,1980。
 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编:《中国地层概论》,地质出版社,北京,1982。
Yang Zunyi,Cheng Yuqi,Wang Hongzhen,The Ge-ology of China,Clarendon Press,Oxford,1986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地质2】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