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认为日本{zh0}的博物馆-贝聿铭MIHO_蓝天色魅_新浪博客
我{zx1}的文章《自然与建筑的融合-参观miho美术馆有感》,《Landscape
Design》国际版2009年5月刊{zx1}出版。其中,我主要分析了miho的一些重点的建筑和景观设计,体现了贝聿铭大师的设计意图。

自然与建筑的融合
——参观日本Miho 美术馆有感
俞昌斌
2009-1-30




日本MIHO美术馆是xx建筑师贝聿铭先生的作品。该美术馆于1990年开始设计,1997年11月3日建成开馆。它虽然名为美术馆,但实际上是一个博物馆。它的特色为收藏了大量精美的东方艺术品,在建筑设计上也体现了现代科技与东方的美学内涵的结合。它与基地周边环境具有微妙的关系,它所在的滋贺县信乐山在日本自古就充满了神秘,有着悠远的宗教历史背景。而这美术馆和业主的教堂(设计纽约世贸中心的建筑师山崎实作品,1983年建成)、钟楼(也是贝聿铭作品,1989年建成),以及山脚下的“信乐之乡”生态农场示范区形成艺术、自然及建筑相互共鸣的场所。

 
一、 理念
  MIHO美术馆表达了贝聿铭先生的一个主要理念,就是“自然与建筑的融合”。



日本Miho美术馆的选址就反映了贝聿铭先生的上述理念。他提到,原来业主方选择的用地是在两条河的交汇处,但是要到达该处必须要从山上面绕下来,他觉得不是很合理,就回绝了这个项目的设计要求。不久,业主方又找到了其它的地块,可由于没有合适的道路方便交通通行成了{zd0}的问题。由于修建道路要破坏山林的生态环境,贝先生也再一次拒绝了这个方案。后来,业主方的一位成员可以出让这块建设用地对面的土地,于是贝先生想到了在两个地块中间挖一条隧道,然后不破坏环境、不砍伐树木,架一座吊桥,这样就形成了本项目最精彩的入口景观区域。



MIHO美术馆的立意也来源于贝先生的上述理念。由于他具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化造诣,所以贝先生引用了中国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表达了该设计的立意。当他提到桃花源时,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业主马上就联想到了典型的中国古代景观,有山坡、峡谷,周围云雾缭绕,建筑掩映在森林之中若隐若现的场景。建筑师描绘的画卷和业主的梦想达成了共识,文学和艺术的深远内涵共同渗透到MIHO美术馆的建设工程之中。


在Gero von
Boehm(以下简称“波姆”)采访贝聿铭先生时,曾针对MIHO美术馆如何协调建筑与自然的过程提问道,“您是个对自然极为敏感的人,听说博物馆所在的山丘在您建设时突然消失了两年,您能讲一下其中有趣的故事吗?”贝先生回答说,这个建筑设计由于日本《自然公园法》的限制使之大部分建筑物都在地下,因此问题就是如何在面积有限和地形制约的情况下建造大面积的地下建筑。解决上述问题有两个方法,{dy}就是往下挖,将建筑物建于其中,但是该方案既贵又慢,而且还要面对地震的问题。第二个方法就是挖土并将建筑物建于其中,再将土盖上。由于当地的政府同意第二个方法,并要求把挖走的土回填回来并必须种上与原来同样的树,因此,山丘消失后又原样修复,并使建筑与自然更有效地融合了。



从波姆对贝先生的采访中,他提及MIHO的设计灵感取材于日本江户时代的农舍。



而本项目的业主追求用{ctr}的农耕方法来创造食物,并以山脚下的“信乐之乡”农场示范区与山谷中的MIHO美术馆相互呼应。该农场示范区中有两座200年历史的古代农舍,具有江户时代的风格,是业主特意从日本琵琶湖的东北处搬迁到这里的。这两座古农舍注重的是建筑本身的实用性,而非装饰性,如从粗线条曲线的大梁到简洁质朴的墙壁和地板都可以体现出来,这古农舍所采用的屋顶是由茅草搭成,这些都说明了它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且它们与MIHO美术馆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xx融于周围的自然风景之中的建筑。




二、空间形态

建筑外观与日本景观的联系——贝聿铭先生认为景观对于建筑物的轮廓非常重要,所以在这里,特别是从山顶上面以及各种其他的角度去看,建筑物采用平屋顶是不相配的。



贝先生不只是单纯地模仿日本传统的木构建筑,而是在寻找让建筑物能体现出有趣的轮廓和形状的设计。因此,他以四角锥为基础,使整个建筑构建在几何学的形式上,用四角锥创造出类似山峰或峡谷的形式,然后他研究日本式的、可以融入整体景观的建筑轮廓。



建筑内部空间用光影来做设计——贝先生不喜欢瓦质的屋顶,所以在西侧的屋顶选用了大量的玻璃,这是建筑的正面效果。由于使用玻璃需要遮阳材料,所以他用了仿木的铝质材料,这种“木材”的效果给建筑室内有一种温暖的感觉,使博物馆的光线变得非茶柔和,而且玻璃天顶投射下来的光影跟随着时间而变幻,很有视觉效果。还有通过天顶采光,隐蔽的光井将日光引入室内,投影看起来就像是一片传统的竹林。



贝聿铭显色用四角锥创造出类似山峰或峡谷的形式,使该建筑与周边的群山融合在一起。四角锥的形体大量使用玻璃和钢结构。屋顶采用玻璃和仿木的铝质材料,形成的效果给建筑室内有一种温暖的感觉,使博物馆的光线变得非茶柔和,而且光影随着时间而变幻。




景观设计更好地衬托了建筑——主入口、广场及樱花大道是整个博物馆的{dy}道风景,春天你会被粉红的樱花林而震撼,秋天你会陶醉于广场上的红色枫叶。入口步行道通往隧道和桥,路两侧的樱花林随着曲折的道路而形成粉红色的序列,给人震撼的日本之美。



第二道风景是蜿蜒的隧道、直线的桥和自然环抱的群山。走入弯曲的隧道,你并不能看到尽头是什么,你会被隧道中特色的如日本扇子式样的灯具所吸引。
隧道的尽端是一座飞逸的钢索吊桥,该桥获得了国际桥梁构造学会的优秀奖,被称赞为“典型的轻美如飘之造型,是映衬在自然群山景观之上的优雅艺术品”。



第三道风景是建筑入口及两侧的坡地绿化,贝先生认为博物馆的入口至关重要,要有一种庄重典雅又有历史文化的仪式感,让人感到进入建筑就如同前往圣地朝拜一般的庄重。因此,入口景观的修剪球形植物和灯具、台阶共同营造了这种感觉,两侧的坡地绿化则为自然式绿化种植,与其人工造型形成鲜明的反差,并烘托入口的气势。该入口设计得庄重典雅又有历史文化的仪式感,让人感到进入建筑就如同前往圣地朝拜一般的庄重。{zh1}的风景是建筑内的景观布置,在正馆入口大厅的玻璃外侧,种植由贝先生严格挑选的造型松树。作为视线对景的焦点,远处层峦叠嶂的信乐山一望无际。在博物馆的北馆,陈列着日本茶道的艺术品,因此贝先生设计了一座石之庭院,这体现了其对日本传统的尊重。



三、 细部和材料(该处以图片说明为主,图片可以排得密一些)
  MIHO博物馆的细部设计和材料运用非常准确和精细,如建筑室内空间的玻璃屋顶及钢结构和墙体、灯具的设计、室外空间的钢桥和隧道、植物配置等等,都体现了极高的工艺和科技水平。



参考文献:
贝聿铭谈贝聿铭/ [德]波姆著;林兵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7
MIHO MUSEUM 相关宣传册
I.M.Pei Work since the Miho Museum







































相关阅读:回顾贝聿铭的miho,好美!(28)
郑重声明:资讯 【马未都认为日本{zh0}的博物馆-贝聿铭MIHO_蓝天色魅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