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单兵用夜视仪的一些小常识_前一秒这一秒下一秒_百度空间
“夜视仪”是在夜战中必备的一种装备,否则连敌我识别都十分困难的夜间,xx很难有效地组织进行战斗行动。

世界上最早的xx夜视仪是由美国和德国在二战中开发研制的,并由德军首先在欧洲战场上投入使用。当时的德制夜视系统主要使用半履带式卡车上搭载的直径60cm的大型红外探照灯进行目标照射,武器射手则通过铯光电成像面接收反射回来的红外线,当受成像面上被激发的电子照射到荧光面上时,就可以看到目标的图象了。由于该系统体积较大,早期多装备在需要进行夜战的“猎豹”式等坦克装甲车辆上。后来虽然开发了更小型的可以安装在MP- 44突击步枪上的版本,但在二战结束前始终未获大量装备。战后,前苏联利用缴获的德军资料加以进一步改良,{dy}次将夜视器材作为标准配备安装到了新式的T- 54型坦克上。在美军方面,二战末期亦曾有少量装备,并用于对日作战。这些夜视器材都是主动型的,也就是说:需要通过投射红外线并接收反射回来的部分才能成像。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dy}代主动红外夜视仪”。

主动型的夜视仪有着致命的先天不足,那就是:在发射红外线照射目标的同时,已经把自己所处的位置暴露给敌人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夜间拿着手电筒外出时的情形。也许持手电筒的本人只能用它看到20米内的物体,但其他人甚至在百米之外就能看到手电筒发射的光源。实战中,如果对方也有红外成像的夜视装置(哪怕是最简陋的被动接受装置),那么不用开探照灯,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在被己方发现之前抢占有利阵位了。由于有这个致命的弱点,纯主动型红外夜视仪很快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为了弥补主动红外夜视仪的缺陷,“{dy}代被动成像夜视仪”问世了。1955年,美国陆军的电子工学研究小组成功地研制了利用电能对微弱光线进行增幅的设备。应用这种技术,“星光夜视仪(Star Light Scope,亦即微光夜视仪)”问世了。在越战中,它因能有效对抗越共游击战士的夜袭而被正式投入使用。

被动成像{zd0}的特点就是本身不发出红外光源,单纯依靠对象物体上反射回来的星光或月光进行增幅处理,并最终成像。 它的构造是把主动型成像管串置而成的,这种成像管被称为“Cascade Tube(层叠管)”。不过多重层叠会严重影响图象成像的鲜明程度,因此一般最多只能进行三级层叠。由于单个主动成像管的长度多在6~7cm,因此整条层叠成像管的总长就会达到将近20cm左右。其后,被动型夜视技术不断发展,从层叠管进化为“隧孔型成像管(Tunnel Tube)”,实现了长度更短、体积更小、精度更高;而光电管的阴极也采用了敏感度和解像度更高的砷化镓。

目前{zx1}的夜视仪可以不依靠红外光源的照射,单靠对象物体辐射出来的红外线被动感应成像。通过接收周围不同物体的红外辐射,夜视系统可以绘制出温差分布图并将其投射到显示器上,这样即便对方有良好的光学伪装,但只要和周围的自然物体存在温差,就终究难以遁形。与传统型夜视仪器相比,被动红外感应式夜视仪几乎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即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也能正常工作。

不过,{zx1}型的夜视仪器基本上是不对民用市场销售的。除了价格昂贵,个人难以承受外,各国军方也不会允许{zx1}的xx技术流入民用市场,以致被潜在敌国所利用。作为单纯的军事爱好者,我们就只能购买一些民用版本的夜视仪(各方面相应规格比军版低一些)或是xx中淘汰下来的二手货过过干瘾了。

{zh1},顺带简单定义一下成像管的分代及其代表产品。

{dy}代:严格地说,{dy}代还细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主动型通过将肉眼不可视的红外光投射到对象物体上,并接收反射回来的红外线经过成像管增幅成像。由于使用红外照射,因此在xx黑暗中也能看到目标,但缺点就是红外光源会暴露自身的位置。被动型主要靠对自然界的微弱光线(例如星光或月光)进行增幅处理以成像。不过这种方式在xx黑暗的环境中就无法使用了,因此被动成像型的夜视仪一般都会附带小型的红外照射装置以备不时之需。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的大多数俄制夜视仪(例如NVG-11520等)和民用单筒夜视仪采用的多是{dy}代成像管。

第二代:第二代成像管是在{dy}代被动成像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在成像管末端附加Tunnel Tube,使夜视仪更为精巧、成像更为鲜明、同时更为省电。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制的AN/PVS-5C“星光夜视仪”(多为车辆、直升机驾驶员使用,价格比一般采用三代管的单兵用产品还要贵)。

第三代:第二代被动成像管进一步发展,就成了今天的第三代产品。它使用了砷化镓作为光电管阴极的材料,在不增大成像管体积的前提下成功地将敏感度和解像度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不过,它的成本比前两代产品提高了许多,即便是财大气粗的美军,也无力全部装备。另外,它与前两代被动成像管一样,不能在xx黑暗的环境中使用,因此一般也都会附带一个小型的红外线投射器。常见的有美制的AN/PVS-7或AN/PVS-14系列等等。

第四代:也就是被动红外感应式成像管。由于它是通过感应对象物体与周围环境的温差生成图象的,因此与以往的成像管相比,几乎不受周围环境明暗程度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不过同样由于成本高昂及其构造属于高度军事机密保密,基本上一般个人无从购买。而且单兵用夜视仪中采用第四代被动红外感应的寥寥可数,目前它多用在坦克装甲车辆的观瞄火控系统中。

以上资料来源:Arms Magazine及几个夜视仪器销售网站


--------------------------------------------------------------------------------

俄制NVG-11520
内置{dy}代被动成像管,电池寿命100小时,配有带上翻式镜架的头套。 点击看大图




--------------------------------------------------------------------------------

AN/PVS-5
内置第二代成像管,重量较轻。使用5号电池,电池寿命40小时。
附有强光自动遮断保护功能。
点击看大图
点击看大图




--------------------------------------------------------------------------------

AN/PVS-7
使用第三代成像管的{zx1}产品,美军和NATO各国xx的标准装备。
防水、防撞、带有红外线投射器和强光自动遮断功能。光增幅倍率30000倍。

点击看大图 点击看大图 点击看大图






--------------------------------------------------------------------------------

AN/PVS-14
基本上,就是AN/PVS-7的单筒型。
可以使用AN/PVS-7的镜架,比较独特的是可以连接在各种望远镜及光学瞄准镜上使用。

点击看大图 点击看大图 点击看大图






--------------------------------------------------------------------------------

{zh1}再来几张用AN/PVS-14拍摄的夜战照片,大家可以看看目前世界上{zg}水平的单兵夜视仪的实际效果。

BTW,其中的“士兵”都是冒牌的,不过除了手上的枪是BB外,其他军服、装具都是真的! 点击看大图 点击看大图 点击看大图 点击看大图


郑重声明:资讯 【关于单兵用夜视仪的一些小常识_前一秒这一秒下一秒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