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路上的老房子—刊登《三峡文学 2009下半月合刊》_夜青花瓷_新浪博客

一   红星路13号

 

红星路13号英式老建筑在路的中段,小楼,小院落,镂花铁栅栏经常紧锁。它原是英商太古轮船公司的办公楼,建于1918年。

 

红星路,原名怀远路。怀远路是过去宜昌商会的取名,意为“以仁德经商,使人远则怀之,近则来之。”解放后,这里曾是宜昌党、政、军机关办公所在地,在地理位置上常以红色五角星表示,遂改名红星路。

 

历史上红星路就是一条老街。这条小街通往沿江开阔的大道。1876年宜昌辟为通商口岸后,英国人想把这里划为租界,后因租价双方谈判悬殊,他们便正式通告宜昌道台,放弃对该租地的要求,但仍旧在这里修官邸、盖洋行、建教堂、办学校,行驶不是租界却胜似租界的特权。1892年英国领事馆也建在这条街上,与红星路13号遥遥相对。

 

红星路13号为三层小楼,有主楼和附楼。它院落不大,方菱形豆绿色的地砖,红褐色的麻面石质粗糙的墙,朱红色的方格窗和长方形的百叶窗,在古树密密枝叶的掩隐下,有些神秘和静谧。有些枝叶,太过稠密和茂盛,便越过墙,越过门,延伸到路面来了。它大门的底墙跟处有一块镶在墙里面的石牌,上面刻有“原英商太古轮船公司办公楼。建于1918年。宜昌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的字样。算一算,它的年龄已经有九十多岁了。过去,它是英国人在华的太古轮船公司的办公楼兼总经理的住宅。主楼主人居住,附楼佣人居住,许多材料,如瓷砖、壁炉、地板、护栏,都是英国原产。

 

每次从它漆着黑漆的铁栅栏门外经过,总喜欢往里瞧。它现在是市招商局的办公楼,但总也是安安静静的,没有许多车来来往往,没有许多人进进出出。很是羡慕在里面工作的人,感觉房子像一道屏风,将时间隔成楼里和楼外。如果落入院子便落入了另一从景致,另一段时空。

 

曾经几个单位在这里办公。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宜昌军管会,后是中共宜昌市委及部分市直机关。记忆中,别的街道总在不停地扩宽和翻修,这里的路面多少年都没有大的变化,一直是这样的宽窄,这样多的树木。如今,走出去就是宽阔的沿江大道,车水马龙,这里正好适合步行。

 

十月初的{yt},正值长假休息,友人在值班,我们便以到招商局看朋友的借口进到小院里。初秋的早晨,天是凉凉的,小楼里没有上班的人,更加地静。门厅有台阶,上面盖着绿玻璃瓦的弧形篷,栏杆跟墙一样,仍是粗糙的麻面石质。楼道比较暗,地面全铺着红木地板,走在上面有很响的声音,不由自主放轻了脚步。走廊左边有一只废弃了的英式壁炉,右边墙上挂着招商局的宣传栏。

 

友人一间间打开房门,一间间领着我们看。房子没有想象中的阔气,倒是很窄,很逼迫。一楼{zd0}的一间现在作了会议室,它采光好,放上圆形的会议桌和椅能坐二十多人的样子。在它的沿墙中间部位也有一只壁炉,壁炉上挂着现代的画和单位的奖杯和奖品。壁炉两边是朱红色的木门和木窗。门外是阳台,阳台的麻面石质回廓和台阶一直通向后院。原来应该是有后院的,现在后面都是挨着很近的居民楼。

 

二楼的房屋结构跟一楼一样,{zd0}的一间是招商局工作人员的集体办公室。办公室用编辑部式的小格子分开,一个格子就是一个科室,上面挂着牌。局长的办公室在侧面的亭子间,亭子间原来是没有封闭的,是阳台,可以晒晒太阳,乘乘凉,后来位置不够用才砌起来。我们又看了主楼里的小阁楼和附楼上的一些小房子,现在都另辟它用。它们的设计构造精巧,满足当时楼主的需要绰绰有余。退到那间集体办公室,我注意看了门。门为木质,每个门框上都有一个木质的横杆和挂钩,类似我们挂窗帘的杆和钩。再仔细看,门外还有一层百叶窗的门。百叶窗门可拉可合,收放灵活自如。一间房子,有三道门,{dy}道门挂帘子,第二道门是木门,第三道门是百叶窗,我问朋友,为什么要这么多门呢?朋友介绍说,原来就是这样,他们一时也想不明白。

 

阅读着1891年宜昌海关署税务司李约德在宜昌任职期间写的《宜昌十年报告》。据他描述宜昌当时的气候:夏天的三四个月里特别的热,温度很高;冬季偶尔下雪,周围高山上积雪终日不化;由于潮湿,每年开头的几个月冰冻刺骨------。可见宜昌四季分明,百年来气候变化不大。房屋这样的门窗构造可能是为了夏季隔热,冬季保温吧。另外据他记载,宜昌居民当时排外情绪存在,外国住所的私秘性和安全性也会是建筑中考虑的问题。

 

宜昌辟为通商口岸后,外国人及外国公司在这里做生意、跑运输,从事一些活动,他们修建起来的一栋栋欧式办公楼、领事馆和住宅与江边那些平民百姓的吊脚楼形成了鲜明对比,它们在给这个偏远小城带来勃勃新意的同时也带来他们的嚣张和傲慢。沉在时间里的记忆,只能从上几个世纪到宜昌的外国摄影师拍摄的黑白照片里看到一些痕迹,真正想从文字中去了解过去,只是文史中零碎的只言片语。

 

宜昌和大城市比起来,总觉得缺点什么,它过去只是贫瘠偏僻地方的一个小码头,与别的地方比起来有着文化上的差异。但不能认为不厚重就不去写它、画它,就回避它、轻视它。宜昌是一座老城,我的外婆、外公,我的母亲、姨妈、舅舅们从小都生活在这里,这里是他们的家。也成为我的家。所有宜昌人的家。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他们也许一辈子也没有写过这个城,画过这个城,但这个城市的每一条街,每一道巷,每一栋老房子,每一处老地方,每一个消失了或正在消逝的遗迹,都装在他们心里、脑里。他们默默看着城的变化,说不清是惆怅还是喜悦,是伤感还是赞叹,若认真问他们,变化是好还是不好?他们若有所失,但也无不感叹,感叹如今的整洁与舒适。这就是宜昌,我们的宜昌。

 

二   红星路42号

 

 

红星路42号是英国驻宜领事馆,建于1892年。

 

翻开历史我们知道,18世纪后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因为它自身要发展,便不断向外扩张,他们把矛头直接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先是1840年的xx战争,英国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接着1840年签定了中国近代史上{dy}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继而,英、美、法、德等欧洲国家,包括日本,便蜂拥而入。许多许多的“允许”,许多许多的“开放”,许多许多的“白银赔偿”,许多许多的“割据”,都在那一时间被清政府画押、确定。中国的一个个区域,一个个地名,一个个城市,在版图上如大地开花般地被外国人圈定为他们的殖民地。

 

宜昌,是中国内陆腹地一个较偏的地方,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就属于一个中转性的装船地和小码头。1876年(清光绪二年)9月13日的{yt},因“马嘉理案”中英谈判一年半未果,清政府再一次妥协,与英国签定了《中英烟台条约》。宜昌同芜湖、温州、北海一起被列为英国又一增设的通商口岸,并与1877年(清光绪三年)3月建立了宜昌海关。海关关署设在当时东湖县城南门外,今宜昌市政府靠沿江大道一侧。同年,宜昌成立英国领事馆。英领馆管辖沿长江上至巴东下至监利的地区,并带管沙市。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在宜昌英国领事馆做了十一年英文秘书兼打字员的桂伯达先生回忆,英领馆最开始的几年,也就是1877年至1879年没有修建馆舍,首任英国领事法格斯先生一直在一艘名为“金河”的兵舰上居住和办公。英国人原是计划在宜昌辟英租界修建领事馆的。当时计划划定从大南门外汉景帝庙至龙王庙的沿江一带为英租界,也就是今天的二马路口至一马路口一带。后因“价值悬殊,未能定议承租”,英国人便主动放弃了。但没有协商成,并不妨碍外国人在这带修建房屋、洋行、学校、教堂;并不妨碍他们将军舰长期停泊在江岸上;并不妨碍他们的进出与自由。他们在这里充分享受着不是租界却胜似租界的特权。

 

英国领事馆在原怀远路今二马路上建成。具体是哪一年建好,所有的资料都没有记载,只是在查阅1891年12月31日宜昌海关署税务司李约德写的《宜昌十年报告》中有关英租界时有这样一点记录:1880年7月,本口英国领事执行英国外交大臣的命令,正式通告宜昌道台,英国政府放弃对该租界的要求。英国现在的领事馆和海关座落在所谓的‘同盟’的旁边。领事馆是一栋快要完工的漂亮结实的官邸,房屋后间已建造了一些,而海关的房子尚未建好。李约德在报告中还记录:1885年,宜昌英国领事馆发生了一起骚乱事件,起因于领事馆的几个勤杂人员与离馆半英里外扎营的士兵之间的一场口角。士兵拆毁了栏杆,打碎了窗户,直到当局派人来救援才被制止。从这些资料上得知,1879年以后,驻宜英国领事就没有再在军舰上办公了,而是修建了馆舍楼,并且使用了很多年。直到1890年,领事馆在一位名叫欧森南的驻宜英领事离职退休前被大火烧毁。起火原因后来确认是某银楼将装有白银的箱笼存放在领事馆,有人图财而放火。而我们现在看到这栋占地300平方米,写有“1892年”字样的英国领事馆,是在原烧毁的英国领事馆的废墟上重新建起来的。同一时期,英国人还在桃花岭修建4栋驻宜领事办公楼,连同花园、绿地,共占地7926平方米。

 

从1877年宜昌成立英国领事馆,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驻宜英国领事馆关闭,英国人在宜昌足足活动了60年。桂伯达回忆,1902年至1905年的宜昌英领事先后是许立德(W.M.HEWLETT)、葛福、傅夏礼爵士(S.H.FOX)。而1927年至1937年11年间,历任英领事有11人。任期长的两年,任期短的仅半个月。他们递次是:波朗特(A.P.BLUNT)、斐慈默(N.FITZMAURICE)、默思(G..MOSS)、修义斯(HUGHES)、瓦乐士(WALLIS)、黎锐(RENRLEE)、涂森(TUSOU)、喀乃门(D.CAMMON)、米勒斯(MILLS)、蒲莱士(ALLEN)、柴博(TRIBE)。他们都是由英国驻中国的公使调定。当蓝眼晴、黄头发、白皮肤的洋人在18、19世纪的宜昌土地上出现时,给贫穷,本来就没有见过多少世面的百姓带来了新鲜、稀奇,还有惶恐。他们不定期宜昌建馆舍、修洋房、盖教堂、办学校、开医院和洋行,他们带着人种和国籍的傲慢,带着长期滋长出来的掠夺和兴奋,发展产业、操控码头和货运。

 

英国领事馆修建得非常漂亮。原材料全部从外国进口,生活用品和家具都从本国运来。庭前屋后种着花、植着树,周围还有大块大块的草坪。屋子里的回廊、阳台、铁艺、浮雕、壁炉、灯盏,所有一切,都在重温往日的生活。馆舍是他们在异国他乡的栖息地和避风港。领事馆保护着本国公民在宜昌的合法权益;领事馆办理侨民护照和签证;领事馆管理停泊在宜昌的本国军舰和进出宜昌港的本国商船不受侵犯;领事馆协调本国洋行和商人与当地的关系。总之,领事馆对于外国人而言,地位简直太重要了。他们在窗前写着一些发往欧洲的文件或信件,他们向上司或家人汇报着宜昌近段时间发生的事情。他们描述着宜昌,描述宜昌人,描述宜昌的经济、文化、环境、气候、物产。他们评价着宜昌,带着某种个人观念,也不乏独特的观察。

 

英国领事馆的历史和来龙去脉被记在书本纸页上,翻开,读着,一会儿便能读完它。英国领馆的房子在宜昌这座城市里站着,经过了一百多年的风吹雨打,它已经成为一位饱经沧桑,有着许多故事的老人。它有了生命,是一代代人的生命赋予它的生命。当人的生命来了又去了,它还会继续前行。

 

人如果一旦明白自己与某种事物共同存在是有期限的,会更加对某事物留恋和充满呵护。特别喜欢旧物,喜欢一些老摆设、老房子,喜欢它们的故事。到上海旅游,为了能在红房子里坐一坐,买了58元一杯的牛奶。坐了喝了还不甘心,让服务生带着上上下下参观。只看到虚掩的一道门,门里灯红酒绿,有细眉红唇的女子被男人们左拥右抱,才知道这些有故事的老房子已不是原来的内容了。现在的房子里哪里会有像当年那样穿着旗袍、双膝紧拢的女子?哪里会有戴金边眼睛、穿黑色西服斯文静立的男子?

 

红星路42号英国领事馆的小楼经常去。去吃饭,去参加活动,每次去都想找回点对过去的感觉,但总是没有,自己也感到奇怪。在去它的上路,想着它的年龄,它的历史,它的过去,期望值很高很高。到了,进去了,脑海里却什么也没有了,任凭你牵强联想,也丝毫没用。物是人非,这栋跨三个世纪的百年老建筑数易其主。解放后,它先是市总工会的办公楼,后是市军分区的办公楼,再后又转为某置业有限公司办公。现如今是一家私营餐馆。所幸外观保存还算完好,除了外墙镔溜筒不知哪一年修缮时被拆去,那墙尖堆塑的“1892”建筑年代的凸形字样还在,仍旧清晰可见。

 

据记载,当时除了英国人在宜昌修建领事馆外,德国人也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在宜昌设领事馆,并将馆舍建在桃花岭。后因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德国领事馆1917年才撤离。日本于1914年(民国三年)在宜昌设领事馆,建馆舍楼两栋,在桃花岭。1937年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后撤离。美、法诸国没有设宜昌领事馆,但他们在宜昌的事务往往由汉口领事馆办理,或委托英国驻宜的领事馆代办。

 

另据桂伯达先生回忆,1938年日本飞机轰炸宜昌时,英国领事馆这栋建筑还起到保护百姓的作用。慑于第三国的利益,日军飞机在狂轰乱炸时没有对英国驻宜领事馆投xx。当防空警报响起,宜昌百姓成群结队涌进领事馆,这里成为市民的庇护所。1940年6月,日军占领宜昌时,又有不少市民到里面躲避,免遭屠杀。

 

桂先生说,这一点,至今想起来让人宽慰!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红星路上的老房子—刊登《三峡文学 2009下半月合刊》_夜青花瓷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