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论八八] 考吴越陶瓷之源(上)_马崧良子_新浪博客


  [吴论八八]                    考吴越陶瓷之源(上)

 

    吴越陶瓷源于周文化?源于马桥文化?还是源于马家浜-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要以考古类型学为原则,以大量正式考古出土的先周、西周、马桥、良渚、崧泽、马家浜、跨湖桥文化陶瓷器型为基础,进行细緻地排比分析研究,方能梳理出源流脉络。本文试图初试论证。

1、吴、越陶瓷的主要器型。

    吴国陶瓷:瓮、罐、鼎、鬲、壶、豆、碗等。

 丹徒

    高40.5,口径24.5cm,丹徒母子墩吴王陵出土。翻沿短颈,宽平肩,上腹{zd0},下呈斜弧形,内收成平底。颈部饰弦纹,肩上饰折线与回纹相间,腹下满印回纹。胎质紫灰,坚硬,火候高。王陵用瓮,说明瓮的地位崇高。

 

    高21.5,口径16.8cm,丹徒母子墩吴王陵出土,共三件,形制相同大小相次,另两件高20.5、19,口径18、18.6。斜折沿,园鼓腹,小平底。口沿饰凹弦纹,肩部饰刻划斜带纹与弦纹相间,腹下满饰折线纹。胎质灰白致密,内外均施釉,釉色茶绿,釉层厚薄不匀。王陵用列罐,说明列罐在吴国的另有含义。


 原始青瓷碗
    丹徒母子墩吴王陵出土陶瓷器共12件,其中陶瓮1、罐2、青瓷罐3、豆6件。这就是吴国早期陶瓷的主要配置。此墓另随葬青铜礼器9件,兵器百余件。据青铜器铭文和纹饰,断为西周早、中期间。(载《文化》1984年第5期)。

 

 夹砂红陶鼎 春秋中期 
   在宁镇常锡的吴国土墩墓中,通常一墓有一鼎。此鼎由句容寨花头D2M22中心大墓出土。
高13.6,口径17.2,侈口宽折沿,束颈弧腹,圜底,锥形足,手制轮修。底部有烟怠痕迹。该遗址几十座墓中基本都随葬有鼎。M22为中心大墓,随葬鼎4件,一般为一件。

 

 夹砂陶连裆鬲 春秋中期末

    高23.8,口径22,句容寨花头D6M1墓出土。侈口卷沿,弧腹,连裆,三个锥状高足,足尖平钝,手制。连裆鬲是先周文化的传统。此墓共随葬9件,鬲1、鼎1,鬲大鼎小。还有瓮2、罐2、盘1、豆1、灯盏1。

 

  吴国一墓九件配置

    句容寨花头D6M1墓。连裆鬲1、鼎1、瓮2、罐2、盘1、豆1、灯盏1,共九件。

 

 吴国一墓十四件配置

     溧水岗沿山M2墓。夹砂红陶鼎3、硬陶瓮2、硬陶罐2、泥质陶罐1、泥质陶瓿2、纺轮1、青瓷豆3,共十四件。

 

    越国陶瓷:前期也是瓮、罐、鼎、壶、豆、碗等,没有鬲。后期有羊角器、璧形器及原始青瓷礼、乐器。

 

 青瓷角形器

    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国大墓出土。

  硬陶羊角器

    浙江长兴鼻子山越国大墓出土。

 

 青瓷璧形器 

    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国大墓出土。

 

 原始青瓷鼎
    德清战国越窑出土,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县博物馆发掘,地址德清开发区龙胜村东山村北亭子桥。

 原始青瓷鼎 

   浙江德清战国越窑出土。

 

  原始青瓷鉴

    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国大墓出土。

 

 原始青瓷鼓座

    浙江德清战国越窑出土。

 

 原始青瓷盉 

    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国大墓出土。

 

 原始青瓷镈钟

    浙江长兴鼻子山越国大墓出土。

 原始

    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国大墓出土。

 越国

    苏州吴县何山越墓。其中青铜器32件,鼎5、簠2、盉1、缶1、盘1、戈3、矛3、镞14、车马器2;硬陶罐1件,原始青瓷碗1件。

2、吴陶中唯有夹砂连裆鬲来自先周文化传统,而越墓绝无,西周文化则己弃连裆改尖裆鬲。

     吴国陶器中,吴王人墓葬必有一鬲,,后期越做越小,无实用价值,只在象征祖先供作祭祀。但连裆鬲的考古意义非同一般,吴址吴墓发掘报告中常将鬲足单独列出,有鬲足就是吴人的地盘。

  夹砂褐陶连裆鬲 

    竺瑞斋自藏。高7.6,口径6.9cm。

 

 

 


 

    陕西武功先周遗址出土。

 

    先周鬲与西周鬲、商鬲,戌鬲,夷鬲不同,在于连裆与尖裆之别,源自制作方法的不同。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称鬲“是中华古文明的一种代表化石”。他三十年代靠区分商鬲、周鬲的差异xx商周不同源论;抗日战争中他随斗鸡台出土的陶鬲逃难到昆明,研究出源自西北的姬姓鬲与关中土著的姜姓鬲之间的区别。以此理论突破为先导,解放后的先周文化发掘考古取得了极大进展,断代工程也藉此区分歧山先周与西周的地层关系。

    在苏先生的《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中,他列出了商鬲、戎鬲、夷鬲、燕鬲与周鬲的区别。

 苏先生在七十年前凭斗鸡台的瓦鬲,研究出商周不同源。商鬲由A型进化为D型,属尖裆鬲;先周鬲由B型进化为C型,属连裆鬲。

 

 

    源自西北的姬姓鬲与关中土著的姜姓鬲之间的区别,在于连裆、尖裆。图左3是武功连裆鬲,左5便是古公亶父与姜戎通婚后,改用了戎式尖裆鬲。泰伯一族南下,带来的是连裆鬲,说明他南下在古公亶父与姜戎通婚,改用戎式尖裆鬲之前,隐含着一种文化决裂的xx。

 

    要在吴国遗址的陶脚中区分出周鬲,看窝!鼎足的底面光滑,鬲足的底面有凹窝。

 这是我在无锡洪口墩遗址采集到的鬲足,有窝,该是吴人墓葬用品。

 

  淹城博物馆满天星辰般的陶瓷器中,这是一件不起眼的三足器-先周连裆鬲,我看这比淹城标志物的双兽三轮青铜盘更珍贵,因为常州、武进、淹城三博,唯此一件具有先周文化特征。长期来淹城遗址的族属问题争议不休,有这实证,便是吴族,而奄族属夷族,夷鬲尖裆。

 

   [ 以下另为(下) ]

3、吴、越陶瓷器中的夹砂红陶鼎、黑陶罐、原始青瓷豆碗等,源自马桥、良渚、崧泽、马家浜文化的江南原住民文化传统。

4、吴、越陶瓷器中的红褐陶几何纹瓮、罐及原始青瓷印纹罐等,源自马桥、闽北肩头弄文化传统;马桥文化的盉、鬶、三足盘、觚及模印花纹,还吸收了中原夏和商早期的文化因素。这些,经过吸收消化改造,都成为具有吴越自主特色的经典器型。

5、江南大地最早出现的原始瓷,不是吴越青瓷,而是马桥、良渚文化的原始镜面黑瓷,比中原商周青瓷要早一千多年。

6、吴灭后,越国延存二百多年,将原始青瓷的材质、制造工艺、烧制炉温和技术、复杂的仿铜器型、适合各种生产生活应用的专用型器设计,研发水平达到当时{zg}的世界水准。为两晋、六朝后的越窑系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瓷走向世界写下了最早的辉煌篇章。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吴论八八] 考吴越陶瓷之源(上)_马崧良子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