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潜美学:美是一种价值 □谈美,我得从人谈起,因为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何况文艺活动,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批评,同样也离不开人。 □从人类学和古代社会的研究来看,艺术和美并不是起于抽象概念,而是起于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和女俘,以及劳动生产之类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中国的儒家有一句老话:“食、色,性也。”“食”就是保持个体生命的经济基础,“色”就是绵延种族生命的男女配合。艺术和美也最早见于食色。汉文“美”字就是起于羊羹的味道,中外文都把“趣味”来指“审美力”。原始民族很早就很讲究美,从事艺术活动。他们用发亮耀眼的颜料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唱歌作乐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 □在近代,人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为着生活的需要,人在不断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复杂过程简化为刺激到反应往而复返的循环弧。外界事物刺激人的各种感觉神经,把映象传到脑神经中枢,在脑里引起对对象的初步感性认识,激发了伏根很深的本能和情感(如快感和痛感以及较复杂的情绪和情操),发动了采取行动来应付当前局面的思考和意志,于是脑中枢把感觉神经拨转到运动神经,把这意志转达到相应的运动器官,如手足肩背之类,使它实现为行动。哲学和心理学一向把这整个运动分为知(认识)情(情感)和意(意志)这三种活动。 □十九世纪以来,西方美学界在研究方法上,有机械观与有机观的分野。机械观来源于牛顿的物理学。物理学的对象本来是可以拆散开来分零件研究,把零件合拢起来又可以还原的。有机观来源于生物学和有机化学。有机体除单纯的物质之外还有生命,这就必须从整体来看,分割开来,生命就消灭了。机械观是一种形而上学,有机观就接近于唯物辨证法。 □十九世纪美学界持有机论者,当推德国大诗人歌德,他说:“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各种能力的统一体。艺术作品必须向人这个整体说话,必须适应人的这种丰富的统一体,这种单一的杂多。” 这就是有机观。这是伟大诗人从长期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中所得到的经验教训,不是从抽象概念中出来的。着重人的整体这种有机观,后来在xxx的《1844年経济学哲学手稿》里得到进一步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知水感言 □“美是一种价值”这一命题,冲破了我国作为哲学认识论附庸的现代美学的範篱,开创了我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全新领域。审美是价值判断,而认识则是事实判断;前者属于美学(审美学)范畴,而后者则属于认识论范畴。套用哲学认识论原理来研究美学,用事实判断来替代价值判断,这种自命为唯物主义美学的理论统治中国太久了,他们以客观论来炫耀自己的学说。但美学中的价值概念则是值得探讨的,似乎不能直观地认为它就等同于经济范畴。在我的博克上有一篇题为《价值概念我观》的短文,文中提出三个论断。一、价值是人-物系统在需要与满足需要上实现一体化的系统质。价值不是对象自足的,不能还原为物理学或生物学的自然事物,虽然它不是一种非自然的属性;价值也不是主体自足的,不能还原为人类学的或历史学的社会事实,虽然它不是一种非社会的属性。如此,可以定义为:价值是人(主体)-物(对象)系统在需要与满足需要上实现一体化的系统质。所以,在哲学价值论中,只有需要的发动者,没有价值的独断者;只有需要的满足者,没有价值的独占者。价值是像幽灵一般的对象性存在物,需要发动者与需要满足者之间的脆弱关系一旦折断,人-物系统一经破裂,它将失去对象性而成为非存在物。二、价值是发现了的属人的意义。对象性存在物之间的对象性关系,实质上就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互换关系,这种互换关系是存在物不失为存在物所必需,因而是有意义的关系。但是意义不等于价值,因为价值是发生在一定的组织层次(即具有自我意识的社会)上的特征性事实,它不可能存在于更低的层次上。意义与价值的分水岭,正是这个自我意识。可以说,意义是未认识的价值,价值是意识到的意义;意义仅仅指向已是的东西,价值则主要地指向应该的东西。三、文化产品作为细胞生成整个价值世界。作为发现了的属人的意义的价值,是以文化价值形态(物质文化形态和精神文化形态)表现出来,所以,哲学价值论的对象是文化价值。价值论始于价值世界的细胞——产品,经济学则始于资本世界的细胞——商品。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商品的二重性来自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对于商品的二重性而言,产品具有单一性,即仅仅表现为使用价值——从广义上理解为物质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相对于劳动的二重性而言,劳动的单一性决定产品的单一性,也就是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所以,价值概念把“需要与满足需要”作为其基本内涵。使用价值则是人-物价值系统的要素,它作为对象同主体一起构成价值关系,所以,价值论的使用价值概念和经济学的使用价值概念有关而又不同。 □把心理学引进美学研究极其重要,美学正如文学一样也是人学,所以研究人的心理才能解开审美之谜;但美学要把人作为生命的有机整体来研究,只满足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是会走入迷途的。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是生来就具有一定类型的结构动物,就不得不在一出生时即以一定的方式对刺激物发生反应,人成了一架刺激反应机器的模型。这种主张“人即机器”的行为主义,否定人的本能,拒绝承认任何种类的遗传气质和天资,擯弃对情境的有意识的知觉过程和情感状态,并且说情绪能用客观的刺激情境、外显的身体反应和内脏变化来解释。{zh1}得出结论说,人和动物的全部行为都可以分析为刺激和反应,两者的关系用公式S—R(箭头向右,下同)来表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则反对刺激到反应的单向活动,即 S—R公式,提出S—(AT)—R公式,这一公式的意义是:一定的刺激(S)为主体同化(A)于认识结构(T)之中才能对刺激(S)作出反应(R)。这个公式简要地概括了他的发生认识论所研究两个主要方面,即知识形成的心理结构(认识结构)和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机制。在这个学说中,心理结构又称组织,它由称为图式的心理生活基本元素建构而成。这个结构又有一种称为平衡的内驱力,它驱使图式体系同对象世界的刺激实现适应。适应的一个类型叫做同化,即对刺激输入的过滤,现有图式体系只收集对象世界刺激中那些符合自身并能够融合到自身里来的东西。同化仅仅使图式体系起量的变化。现有图式体系如果不能同化刺激,在平衡这一内驱力的驱使下,又迫切要求同刺激实现适应,那么,适应的另一种类型即顺应则起作用,它使现存图式体系改变或使新的图式体系完成,以适应新的对象刺激。顺应使图式体系起质的变化。所以,在这个学说看来,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一个智慧活动都含有一定的心理结构即认识结构。还认为,心理结构是图式体系的有机体系集合,它决不是被动的,而是具有节奏形式的自发和整体的活动,所以,它对对象世界的刺激反应不是简单的孤立的反应,而是它的整个活动的分化,即反应是在整体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分化而形成的。在感性活动中,心理结构的诸功能具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把认识的、游戏的、情感的、社会的以及道德的各种反应结合为一个整体。从皮亚杰的心理学看出:起着刺激输入的过滤作用的同化,看出人的反应的选择性;起着内部图式改变以适应现实作用的顺应,显示了反应的创造性;单个反应是整体活动的分化,显示了反应的多维性;总的看来,人是作为主体在与对象的关系中是以整体心理机能在自主活动的。这就是美学研究中虽不是{wy}的、也是重要的心理学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