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当年建设参与者五十年后{zx1}的披露——— 在北京从事建筑施工管理工作50年,参与了多项重点工程的建设。1958年至1987年曾参加过人民大会堂、xxx纪念堂、北京国际饭店等大型建筑及其他工程的施工管理,1987年至1990年从事北京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1990年至1999年担任北京城乡建设集团五公司总工程师,1999年退休后返聘于韩建集团十二公司担任技术及质量管理工作。为北京市建委专家库成员,曾两度担任北京市城建系统职工技能竞赛副总裁判长。 人民大会堂总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两万多平方米,故宫修建花费十几年时间,人民大会堂为何只用了短短的十个月就胜利完工?本文作者作为一线参与者,详细披露当年建设者们创造奇迹的办法和过程,读之足以令我们赞叹称奇。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北京兴建了xx国庆工程,其中人民大会堂工程为xx工程之首,无论是工程规模和重要性其他工程均无法相比。因此,北京市政府决定该工程由当时北京的{wp}公司——北京市{dy}建筑工程公司(以下简称北京一建公司)负责。我作为一建公司的施工管理人员,有幸参加了人民大会堂工程的建设,现在追忆起来还是万分感慨。 当年北京一建公司承接了xx工程中的三个工程: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革命历史博物馆。由于施工力量不足,革命历史博物馆工程刚开始做基础时就转交给北京五建公司施工,国家大剧院工程(当时听说有升降台和自动旋转舞台以便于换幕,而且有八个台可同时演出)当年只挖了一个大坑,后来因为实在没有施工力量将大坑又填埋了。北京一建公司集中力量都投入到人民大会堂工程中,组建了现场型公司,但仍感力量不足,市里又增派了北京三建公司支援,实际施工中人民大会堂工程还得到了全国14个省市的支援,参加施工人数平均每天1.4万人,{zg}人数曾达到3.5万人,每天参加义务劳动的人数还不计其数。 为保证国庆活动,1958年国庆期间人民大会堂工程不能开工,只能在国庆活动结束以后才能开始原有房屋的拆迁工作,而且1959年国庆节时必须正式投入使用。从场地上原有房屋拆迁到地质勘探、地基处理、规划设计、施工机械、材料准备、工程施工、工程完工后的房间布置以及正式使用前的试用等所有工作,都必须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成。实际上人民大会堂工程只用了十个月就建成了,这在当时的建筑世界都可以说放了一颗建筑卫星。 ■ 人民大会堂外立面的形状、选用的材料由谁确定的?是谁从六种花饰的足尺柱帽模型中,挑中了莲花瓣柱头? 负责人民大会堂工程设计的是当时的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由于工期紧、任务重、边设计、边施工,设计人员全部搬到了施工现场,进行现场设计,设计院的张博总工程师亲自主持了这项工作。 人民大会堂工程总建筑面积为17.18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建筑面积总和还多两万平方米。故宫修建了十几年时间,而人民大会堂仅用了十个月就建成了。 人民大会堂南北长约480米(从南到北接近一华里),东西宽200多米,西面{zg}点比人民大会堂西侧路路面高出46.5米(在修建之初有人对人民大会堂的修建高度提出质疑,天安门城楼高33米,认为人民大会堂的修建高度不应超过天安门)。 人民大会堂工程复杂,基础为满堂红浮伐基础,主要结构除万人礼堂和宴会厅的屋盖采用钢结构外,其余部分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人民大会堂内部功能齐全,装修复杂,主要厅堂均按中国古典建筑的施工方法做了立粉贴金。各厅堂均喷涂了可赛银,房间阴角使用模具做了各种曲线,楼梯扶手使用的金丝楠木,油漆使用的清漆磨退,外立面须弥座和大台阶为花岗石,柱子、墙面采用的大理石和剁斧石,柱顶墙面和女儿墙部分均为琉璃瓦。所有装修项目的施工质量均达到了国内{zg}水平。 工程总体设计方案起初有150多个,{zh1}方案是由周总理定案的,当时我们做了一个巨大的模型,摆放在故宫天安门和午门之间的西侧。施工期间周总理曾多次到施工现场视察,有时是为了确定工程某一个具体部位的做法,有时是为了检查施工进展情况。人民大会堂外立面的形状、选用的材料都是由周总理确定的,艾叶青的大理石柱表现出了人民大会堂的庄重,而外立面的主要花饰莲花瓣的柱础、柱帽和莲花瓣檐头,以及大会堂周围的玉兰花灯都具有民族形式。 在主体结构完成之后,我们在实际的钢筋混凝土柱子上做了六种花饰的足尺柱帽模型,周总理亲自带着几位副总理到大会堂工地去挑选,{zh1}选定了莲花瓣柱头。在人民大会堂工程施工的每个阶段,万里副市长都要给施工管理人员开会、总结前一段的工作,提出下一步的要求。赵鹏飞副市长的身影更是经常出现在工地现场。 ■ 铺筑大理石时,为何不使用一般的小线,而选用拉胡琴用的子弦?怎样确保顶棚光不刺激人的眼睛,又有足够的照度? 宴会厅也叫国宴厅,当国家举办重大国宴时可容纳5000人参加,如果举行鸡尾酒会可容纳8000人参加。宴会大厅室内净高13米,比普通楼房四层楼还高,厅内{zd0}的吸顶灯一盏灯的重量就达到2.5吨。厅内所有的柱装饰均采用了中国古建的施工方法,通过多道的血料腻子、打磨、漏花、上立粉、贴金箔等十三道工序做成立粉贴金。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工人们对每一项工作都做到了精益求精,在一层通过大楼步入二层宴会大厅,在《江山如此多娇》巨大的国画前面的大理石地面施工时,工人们试拼了十几次,反复配对花纹,使所有大理石之间的颜色和石线都对上搓,组成了一幅具有xx美的巨大图案。在正式安装大理石前每一块石料都进行套方磨直,铺筑时拉线使用的不是一般的小线,而是拉胡琴用的子弦。 万人礼堂实际上只有9999个座位,是人民大会堂最主要的部分,礼堂内净空39米,一层就相当于十几层楼高。舞台台口宽度32米,是当时国内{zd0}的舞台台口。台口上部的钢筋混凝土大梁9米高,一根梁的高度就相当于三层楼高。礼堂内设有两层钢挑台,礼堂上空的屋盖是由12根7米高60米长的钢结构大梁组成。台口两侧是为配合舞台需要的耳光部分,二层挑台后面有13个译音风室,开大会时可以与报告人同步翻译成13种不同的语言。在一层挑台下设一圈1万千瓦的摄影灯,供拍电影摄像使用。 礼堂一般有一个音响效果问题,观众多与观众少时的音响效果就不一样,万人礼堂在平面设计中采用园弧状,墙顶也采用圆弧交接,顶棚的设计、墙顶采用穿孔板材料、以及每个座位的设计共同保证了万人礼堂在与会者人多人少的情况下都能有很好的声音效果。从光学角度来讲,顶棚距座位39米,如果灯光弱了代表们看不清文件,如果灯光强了,灯光所产生的强光会刺激代表们的眼睛。顶棚上设计的暗灯槽既可保证座位上有足够的照明度,也可以保证代表们不受强光的刺激。 在人民大会堂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工期实在是太重要了,当时几乎所有的施工项目都是在和时间赛跑,市里领导也密切关注着人民大会堂工程的施工进展,谁都怕国庆节时工程还不能使用,记得当时有位市里领导对我们说:“除去宴会厅、万人礼堂和中央大厅以外,其他部位都可以停下来,国庆时只要这三个地方能用就可以了。”实际上施工时我们什么部位都没有停下来,因为当时人是不缺的,主要问题是施工组织、工序和方法问题,施工时大家想了很多方法,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如宴会厅的装修、万人礼堂的装修、万人礼堂舞台两侧耳光部位的八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 怎样打破常规,在三个楼层同时不间断地作业?为什么人海般的现场会出现飞舞的烧红铆钉? 万人礼堂装修施工按正常施工方法应先支搭满堂红脚手架,做完顶棚做墙面,{zh1}做地面,另外还有两层挑台均需要占用工期。如果支搭满堂红脚手架,在8000平方米的面积上支搭39米高的脚手架,光杉槁就有12万条,这些杉槁一根一根扛进礼堂,拆除时再一根根扛出去,仅搭拆架子所占用的工期就相当可观。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们想出了高空吊脚手,不是从地下生根搭架子,而是把杉槁生根吊在屋顶的钢梁上,这样不但大大减少了杉槁的需用量,加快了搭架子的时间,而且顶棚、墙和地面还可以同时施工,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 舞台两侧耳光部分结构施工,如果按一般施工方法,完成一层,再做一层,一层需要15天时间,八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需要120天才完成。由东北来首都支援建设的工人采取连续框架支模方法,支模板的立柱通过预留孔直接通到上一层,施工时最下面一层浇筑混凝土,上面一层绑钢筋,再上一层支模板,可以三个楼层不停顿地同时作业,八个楼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仅用了18天就完成了。 人民大会堂工程施工有很多非常壮观的场面,如万人礼堂十二榀钢屋架的拼装,这项工作由武钢和包钢来北京支援的工人们完成的,钢屋架的拼装采用热铆,十二榀钢屋架在万人礼堂的地面上同时拼装,烧铆钉、扔铆钉、接铆钉,进行铆接分工非常明确,下面的工人将铆钉烧红了,有人用钳子把红铆钉扔起五六米高扔上去,上面有人用带把的铁桶把铆钉接住,再由专门的工人用铆钉枪进行铆接。在礼堂的地面上,人山人海,到处都是飞舞的烧红铆钉,工人们的技术非常熟练,扔得非常准,接得也非常准。站在周围的屋顶上往下看非常壮观,就像天安门节日放花一样。 小礼堂顶棚装饰采用的是立粉贴金,据老油工介绍,金的延展性相当好,一两金子可以砸出一亩三分地那么大的面积。进入施工现场的金箔大约8厘米见方,每张金箔均用两张薄纸,金箔夹在中间,贴金前裁成1.5厘米宽的条,金箔非常轻,一张金箔几乎没有重量,如果揭开金箔上面的薄纸,人的呼吸就将金箔吹没有了。贴金时每人有个小钳子,将金箔摁在立粉图案的线条上,把金箔下面的薄纸掀开,将大拇指摁在上面一层薄纸上一捋,贴金就完成了,纸条同时落地。顶棚贴金时由于操作人员很多,贴金的纸条就像鹅毛大雪一样飘落到地上。 ■ 出于工期的需要,琉璃瓦24天出窑就使用,为何给工人们带来一些工艺上的遗憾?用什么样的设备来代替塔式起重机? 人民大会堂的主立面是面对广场的东立面,最下面是须弥座和五米高的大台阶,正中央大门两侧分别有六根20米高、直径两米的大理石柱子,柱础(柱子的底座)就有两米高,从广场上望去,东北红的柱础比站岗的解放军还要高。柱子顶上是镶嵌着13块米黄色琉璃花板的琉璃瓦墙面,再上面是挑出3.5米的挑檐和女儿墙,正中央悬挂着4.8米高的国徽(从广场上望去,由于太高的原因感觉国徽的直径也就一米多)。 东立面施工{zd0}的问题就是琉璃瓦的加工问题,由于是边设计边施工,方案确定下来已经时间不多了,那时我们每天到设计院催图纸,图纸下来连夜出加工图送琉璃瓦厂烧制。按照传统烧制工艺,应该是半年烧一窑,由于人民大会堂的工期需要,实际上是24天出窑,送到工地的琉璃瓦确实存在一些质量问题,特别是13块米黄色的琉璃花板,我们在按编号组对时发现颜色灰暗与设计要求差距很大。当时大家非常犹豫,如果马上安装颜色不好,如果再换又没有时间了,大家心想先安上等过了“十一”再换吧。非常遗憾,这些琉璃花板安装后到现在也没有更换。 人民大会堂建成至今已经50年了,回想当初,中国的建筑施工能力还很落后,人民大会堂施工时由于没有搅拌机,在前门的火车站截留了运往东北的20台400升混凝土搅拌机。当时由于没有塔式起重机等大型垂直运输设备,所有的垂直运输都是靠卷扬机和高车井架完成的。还有大量的材料是靠肩挑人扛完成的,水平运输能有辆小推车就是先进的,当时的小推车就是在一个架子上用木板钉一个簸箕槽子,下方再装一个自行车轱辘,即便是这样的小推车,由于当时数量有限,也不能满足施工需要。 万人礼堂60米跨的钢屋架吊装,由于没有吊装设备,采用的是土办法,用卷扬机作动力,在两端的屋顶各绑一个两步搭完成的。当时由于经验不足,只计算了吊点的位置,垂直变形,而没有考虑到水平变形,在试吊时屋架刚离开地面,钢尾架就像面条一样发生了一米的水平方向变形,后来又重新增加水平支撑,才保证了吊装工作顺利完成。 从修建人民大会堂到现在50年的时间,我国的建筑技术、施工能力、工艺水平都发生了xxxx的变化,过去肩挑人扛、现在各种水平垂直运输机械应有尽有,过去没有能力盖高层楼房,现在的北京高楼林立,二十几层的高楼当年修建当年完成。工程施工时有塔式起重机将材料工具运送到各个楼层,更有混凝土输送泵可以将混凝土直接运送到浇筑地点。上世纪50年代依靠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修建了人民大会堂,今后我们依靠现在的技术能力将会把北京城建设得更加美好。 不能忘怀的建设细节 带锔子的琉璃瓦:在琉璃瓦檐头施工时,工人刚把四个大角的琉璃瓦搬运到马道上,不巧某工段长徐工程师正好路过,没注意一脚就把大角的琉璃瓦趟碎了。这个问题严重了,人民大会堂四个大角,加工时只加工了四份,不像其他部位的琉璃瓦有备份可以通用,负责安装琉璃瓦的施工人员关双来一把抓住徐工要去党委说明。这责任太重大了,再重新加工已经没有时间了,怎么办?{zh1}关双来采用了锔盆锔碗的办法,用锔子把琉璃瓦给锔起来了,这块带锔子的琉璃瓦最终被安装到了西南角上。 无奈的挖沟:1959年6月份,人民大会堂的外架子已经落下来了,中央领导要来视察。根据当时的条件,西面、北面、南面三面全是挖的大坑,只有东面较为平坦,因此指挥部决定中央领导来了走东边,分指挥部党委要求我们必须在七天之内将东面的九格方砖铺完,给中央领导创造{zh0}的视察条件。当时指挥部给了我30个瓦工队组长名单,一共600名瓦工,工作量很大,紧张程度可想而知。由于周边都是大坑,南边的四分指挥部所有的材料都必须从我负责施工的地段运过去,来回走汽车,使我们的施工进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有的工人急了,在前面挖了一条大沟,防止运输车辆通行。四分指来找我们,当时一个施工人员解释说,工期实在是太紧了。过了一会儿,赵鹏飞副市长赶来协调,{zh1}赵副市长决定我们的任务完不成他负责,但必须尽快把沟填上,让运输车辆通行。 屋面铺防水层:人民大会堂屋面防水层施工时正值雨季,按施工规范要求,铺防水层前必须先做试验,检查屋面找平层是否干了?由于是雨季,好容易干一点,下一场雨又湿了,这样反复了好几次,做了好多遍试验总达不到要求,耽误了足有15天的时间。当时谁也不敢做主,直到有{yt}全国{wy}的一级建筑施工工程师、建工局钟森局长来到工地,得知情况后当即拍板,只要把水和房间隔开就可以了。就这样我们才开始了铺贴防水层。 宽松的夜餐:人民大会堂施工时由于施工人员多,饭厅也多,有的饭厅就在马路边上,白天吃饭凭饭票,夜餐吃饭凭夜餐券,上夜班的工人每人可以领一张。凭券领一份菜,主食可以随便吃,就在大厅里,吃多少都没人管。由于饭厅就在马路边上,大门敞着,听说当时就有马路上的三轮车工人把车停在旁边,进屋就吃,吃完就走。 手推车倒了:无论做任何事情,往往都是快要完成的时候最容易出事,在我们铺女儿墙、挑檐琉璃瓦之前,我让工人们用手推车将琉璃瓦运送到屋面。在运送之前,我交代得很清楚,一再嘱咐,要两个人推一辆车,当时都是单轮车,很容易倒,因此必须一个人扶着,一个人推,几天过去了,大家都很认真,没有任何事情。可是就在{zh1}{yt},推{zh1}一车琉璃瓦,只有一个人推车,没有人扶车,结果车倒了,琉璃瓦摔碎了好几块。好在我们准备了一些备份,没出现什么恶果。 给混凝土打针:人民大会堂主体施工正值冬季,当时我们施工技术还相对落后,混凝土冬季施工所采用的外加剂都是沿用苏联的那一套,即在混凝土中掺了氯化钠和氯化钙,只起到了降低混凝土冰点的效果。事后由于氯盐的作用,使得混凝土内部的钢筋锈蚀,体积膨胀,几年后部分混凝土构件出现了裂缝。为了防止裂缝继续扩大和钢筋的进一步锈蚀,我们当时组织了几个人钻到屋顶检查,并在所有裂缝处用混凝土针灌入环氧树脂进行封闭。 宴会厅井字梁为何有空鼓声:宴会厅进行装修前,突然发现井字梁梁底用小锤敲击时有空鼓的声音,外表看着是完整的梁,用力敲击后出空鼓声,原来是由于井字梁梁下部钢筋太密,浇筑混凝土时石子被钢筋挡在了上面,在梁的底部由于振捣器的作用,水泥沙浆被振下来了,形成了一个空壳。对此我们进行了处理,这个事件对后面的结构施工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 从北京到拉萨三个来回:当年3月份万里副市长在劳动剧场(当时是露天的)组织有关人员开会时提到,人民大会堂工程所使用的临时电线总长度可以从北京到拉萨三个来回。 不打不相识:人民大会堂建成后我们继续留下来,负责摆放家具、铺地毯、挂画等项工作。有{yt}万人礼堂进行了国庆节前的预演,首长审查节目,万人礼堂的门把守很严,我们虽然有人民大会堂的通行符号,但是万人礼堂不让进。当时我胆子小,工人胆子大,我和他们一起通过地下室钻风道,{zh1}从万人礼堂舞台旁边的出口爬出来,坐在礼堂的{dy}排看国庆节目。当时审查节目的首长不多,他们大多坐在十排左右的位置。一会儿有一个身材细高的人过来问我们:你们是哪儿的,有的工人就反问,你是哪儿的,他说我是人民大会堂警卫科的。当时由于有首长审查节目,他也不好说什么,我们全神贯注地欣赏完了所有节目。记得有一段京剧清唱,报幕报的是男中音娄震奎独唱,我当时觉得非常新鲜。通过这次看节目我们和人民大会堂警卫科的人认识了,还交了朋友,后来才知道那是警卫科的郑科长,他对我们这些建设者是非常敬重的。以后的几年时间里,我们只要想看节目,就到人民大会堂找他弄票,也算是不打不相识。 和周总理一起吃饭:人民大会堂建成后,我们在当时的石碑胡同留下了一个修缮队,负责人民大会堂的维修。听我的一个同事讲,有{yt}他在人民大会堂地下室职工食堂吃饭,正好周总理也去那里吃饭,而且还排在他后面,他请总理到前面去,总理坚决不肯。周总理吃饭非常简单,只要了一碗米饭和一盘炒芹菜,吃完饭周总理连菜汤都喝了,我们的总理真是简朴,平易近人。 协助调查一个枪击案:大约在1962年某天下午4点左右,突然有一颗子弹打到人民大会堂西侧的一个客厅里,当天上午周总理还在这个客厅里接见过外宾。夜里我们的一个领导范绍彬被叫到了公安部门,后来才知道是让我们协助破案。我们当时派了一个架子工小组(张洪亮小组),工作地点在西山,我们只负责搭架子,当时我们准备了和人民大会堂一样的窗子,一样的玻璃。在{yt}夜里,在不同的高度和角度,对着窗子放了很多枪,在黑色的夜晚有一个红色的指示灯,灯在哪枪就打到哪,都是神xx,打得非常准。{zh1}看玻璃落下来的碎片,一直到玻璃碎片落下的情况和人民大会堂所发生的情况相吻合,{zh1}按照西山射击时的角度反求射击点的位置。通过测量的结果,射击点正在长安街大马路的中央。后来听说追查的结果是一个孩子,在回家路上玩猎枪走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