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清流江姓

江 

 

{dy}节   源流

 

一、姓氏渊源

江氏出自嬴姓,为颛顼裔孙伯益之后。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有{yt},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以后就怀孕了,生下儿子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时就赐他嬴姓,这样,伯益就成了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
    伯益传至十几代,经夏、商,至西周时,伯益的后裔受封于江,在河南正阳受封建立江国。《江氏族谱》记载:周武王时,南迁湖北江陵。公元前623年,江国伐楚至周襄王二十九年被楚国所灭成为囚徒,国人流落各地,以国为氏而姓江。一支逃迁到河南陈留(今杞县),济阳(今兰考)及山东东明一带。另一支逃迁到河南淮阳一带。东汉时,分居在陈留、济阳、山东一带的为“济阳”郡号。分居在淮阳一带的为“淮阳”郡号。

江氏祖先逃到齐国(今山东),为避免灾祸假国姓鲁,娶妻生子,休养繁衍至后唐。公元850年左右,为战乱所迫,避迁过江,有的逃徙至东南沿海等地;而鲁野一公随亲族长途跋涉逃避到江西建昌府南丰县鹊巢树下定居。在唐僖宗乾符二年(875),鲁野一公为避黄巢之乱,入闽到南剑州(今南平)。当时,又值匪乱猖獗,鲁野一、二公兄弟率全家二十余口,举家离南剑州(今南平),来到将乐归仁里(今明溪县)。公元900年左右辗转到小嵩铺(今大路口),又入五里许(高坑村)。观此地林木葱郁,地处且幽,兄弟决定在此劈山结芦隐居,后来取名江家坑,今高坑遗迹被闽山化工公司征占。按当时隶属汀州府,在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始由宁化长汀划地建清流县。

二、入闽与定居

江氏入闽始于唐僖宗乾符二年(875)。鲁野一公为避黄巢之乱,入闽到南剑州(今南平)。他偕野二公举家二十余人乔装打扮,日夜兼程途经白水寨渡江,在后有追兵前有江险之时,鲁野一公遂祷告河神:如果鲁氏二十余口能安然渡江,即拜“江”为姓。

其实,在拜江之机,鲁野一公心中已萌生恢复“江”姓之愿。又防日后另生枝节,编造出:一只青头白羽之鸭化成一木舟,渡鲁氏二十余口过江的神话。实是为“江”姓子孙辨释,恐日后生事,可谓是用心良苦。

如今清流县江姓已分支到嵩口、嵩溪、龙津、林畲、长校等地逾五千余人。分支到其他县的有明溪、宁化、连城、永安、沙县、长汀、上杭、永定等县,以及东南沿海。同为济阳郡。

《江氏族谱》记载:江姓祖先情况说法不一,但遍及各地之子孙确有一事相同,拜江为姓不能用鸭祭祀祖宗。

林畲乡江氏

始祖江礼之四郞。次子于宋仁宗丁酉年间从高坑迁到林畲江厝边萝藤逢笼屯;后建祠于上山坑又名玉泉堂,生四子,长承正;次承周;三承宗;四承赐。

 嵩口镇江氏

始祖江礼之七郞居高坑,为江氏入闽开基之祖。八郎居嵩口坪。

长校镇江氏

始祖江礼之九郞、十郞二房后裔。从高坑、苦朱岭迁到江坊肇基。

《江氏族谱》记载:江礼公生八子。三郎居宁化县旧墩祖;四郎居林畲祖;五郎居明溪祖;六郎失考;七郎居赤冈、高坑、中地祖;八郎居嵩口坪祖;九郎居长校江坊祖;十郎居苦朱岭下祖,唯有六郎失纪,余作七房子孙。

三、迁移

清流江姓以林畲乡的四郎后裔、长校镇的九郎和十郞后裔居多。长校镇江氏九郞和十郞始祖迁长校定居后,其子孙繁衍发达,播迁连城县、永安、沙县、长汀、上杭、永定和宁化县等地。开枝发叶后又播迁江西、广东、台湾等发展。五郎之孙八郎后裔移居上杭、永定和福州等地。

 

第二节   分布

 

清流江姓现有人口5088人。主要分布在长校镇江坊村(3000多人),嵩口镇高坑村、嵩口村,林畲乡舒曹村、林畲村,嵩溪镇嵩溪村、元山村、余坊村和阳坊村,龙津镇城东村、城南村,灵地镇灵地村,沙芜乡洞口村等地。

 

第三节   谱牒

 

林畲乡《江氏族谱》

始修于十一世纪

续修情况:二修在公元1797年,三修在1830年6本,四修在1997年5本。

长校镇江坊《江氏族谱》

始修于公元1660年

续修情况:二修1724年,三修1752年,四修1818年、五修1855年,六修1889年,七修1928年,八修1990年。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江礼公庙  位于嵩口镇高坑村

始修时间:明朝万历年间

楹联:(1)馨香永奉,世泽长绵。

(2)济世安民恩泽厚;阳春白雪品位高:此联为以鹤顶格嵌典江氏郡望“济阳”二字的嵌字联。

贵人寺庙  位于长校镇江坊村贵人峰,此庙建于元代至今八百余载,供奉三宝诸佛及五谷真仙神位。

会龙寺   位于长校镇江坊村水口,建于近代。为砖混结构建筑。

长校江坊“江氏家庙” 位于长校镇江坊村,正堂悬挂:济阳堂的牌匾。始修时间:公元1943年。

林畲“江氏宗祠” 位于林畲乡舒曹村竹瓦寮。

二、古桥

“会龙桥(屋桥)”  位于长校镇江坊村水口,纯木结构。建于清代,修于当代,至今保存完好。桥上挂有:“孝悌忠信”、“津桥夜月”、“济水会龙”等牌匾,与沿溪两岸的古树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竹瓦寮水口屋桥  位于林畲乡舒曹村竹瓦寮自然村水口,为纯木结构。建于宋代,修于当代,至今保存完好。

三、墓葬

鲁野一墓 是清流县十四大古墓之一。入闽始祖鲁野一公,号仲宜任南建州刺史,赠诰命官人;原籍江西建昌府南丰县鹊巢树下,生于唐文宗太和丁未元年(827),殁于大梁乾化二年壬申(912),高寿八十六岁,葬于清流大路口的胡家山龙分洞,今龙津镇中段村左侧山麓。

鲁野二墓 葬嵩口镇庵脑背走马过冈形。

二世祖江宣义墓  二世祖宣义郎公,鲁野一公子,号冲和,赠诰命官人。生于唐僖宗光启二年丙午(886),八十四岁高寿,殁于宋开宝二年(969)。葬于小嵩铺大冢堂内蜈蚣出洞形内,今龙津镇大路口新村屋背山上。

三世祖江礼墓  三世祖二十五郎,名礼,字恭淑,号福潭。宋太祖建隆三年壬戌(962)进士,时任湖南潭州判官。江礼生于后梁贞明丙子二年(916),宋乾德元年(963),以身殉国,时年四十八岁。葬龙津镇中段村后龙山半腰。

 

第五节    人物

 

江礼(916——963)

清流嵩口人。生于后梁贞明丙子二年(916),宋太祖建隆三年壬戌(962)年进士,乾德元年(963)特授湖广潭州判官。乾德元年(963)因张文表、周保权闯乱,占据湖南潭州。江礼奉命帅二千乡兵,随慕容延钊征讨周保权,战殁于湘阴之野,以身殉国,亡年四十八岁。宣和元年,敕封感应江公判官之神。《汀州府志》、《清流县志》记载其忠烈之义举。乡人感叹江礼乡贤、忠孝、忠烈之义,因此立祠于嵩口溪畔。

江应元 (1621-1642)

清流长校江坊人,1642年入奉命剿寇获功,特授临武守备,后升总兵。

江应天(1633-1700)

清流长校江坊人,康熙年间任上坑总兵,后裔迁台湾。

江瀚  (1851-1931)

硕儒,历任四川圤运使,川东书院教席,河南布政使参政,民国时任典试委员,故宫理事,国民大会起草委员等职。

江乐天(1870-1931)

清流长校江坊人,1890年乌学院岁取邑文庠生。1891年沈学院廪生。1909年松总督部堂姚提学使岁司试拔贡。1910保和殿召试签分江西直隶州州判。1913年任自治局局长。1914年任省议会会员。1918年永安县知事。1919年任粤军第二军预备队第四营营长。1920年任陆军第二十四混成旅游击{dy}营营长,旋升司令部一等咨议官,官偑一等金质奖章。

江庸(1877-1966)

江瀚之子,硕彦。日本早稻田大学法科清授法学进士。历任法政专门学校校长、重庆朝阳学院院长,司法次长总长,试典委员,国共和谈代表、留学生监督,古物馆长,国防参议,国大代表,政协代表等,著有《趨庭随笔》等。

江瑞声(1899-1947)

长校江坊人。1920年任粤军第二军预备队第四营军需长兼代营长。1922年任24混成旅游击营军需长。翌年,任陆军{dy}旅司令部副官,任长汀清流联防局总主任。1926年任十七军{dy}游击司令部第三营营长。1927年任福建国民军第九路第五支队{dy}统领,当年秋升充为第五支队少将司令,所部镇守长、宁、清、归、连(长汀、宁化、清流、明溪、连城)五邑。1937年任江坊小学校长,后任堡里乡乡长。1944年任县参议员、副议长。翌年10月任清流县党部第二届执行委员,并由省圈定为书记长。1936年任县参议会副议长。1947年当选为国大代表赴南京参加国民大会。

江宗汉(1900-1988)

清流城关人,毕生从事打制剪钻,为清流剪钻行业颇负盛名的手工艺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任清流县苏维埃政府机关合作所主任。组织食圤,物质供应民食军需。积极参与军事活动,协同解放军到楼下等地打击刀团匪。

1963年,在福建省举行的{dy}次五金产品评比会上,他精心制作的“大一”牌裁缝剪被评为xx产品。

江永吉(1925-1950年)

长校江坊人。1950年元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长校区中队战士。同年春天在剿匪中牺牲。革命烈士。

 

 

说明:以上文字根据林畲、长校江坊《江氏族谱》整理组稿

资料整理:江仰生  江天德  江焕猷

郑重声明:资讯 【[转载]清流江姓】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