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锅炉补给水

引用 锅炉补给水

2010-03-01 18:07:10 阅读8 评论0 字号:

 

引用


1前言

电厂锅炉补给水通常要求较高的水质,传统制备工艺主要是通过一定的预处理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胶体、有机物等,通过离子交换的方法去除水中的盐离子:

上述传统的流程应用相当广泛,但存在几个主要不足:现场安装工作量大,施工周期长;设备占地面积大,厂房投资较高;运行中离子交换消耗大量酸碱,排放酸碱废水,设备腐蚀,污染环境。

近些年膜分离技术的发展给纯水制备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膜分离技术是一大类技术的总称。和水处理有关的主要包括微滤、超滤、钠滤、反渗透以及EDI等。这些膜分离产品均是利用特殊制造的多孔材料,选择性地分离水和水中的杂质。锅炉补给水制备工艺中,采用超滤替代传统的多介质和活性炭,采用反渗透替代阳阴床一级除盐,采用EDI替代混床离子交换,构建如下流程:

上述流程中,超滤是利用物理截留的方式去除水中一定颗粒大小的杂质,超滤的产水水质要好于传统的多介质过滤,即使原水是水质很差的废水,超滤产水的SDI也可以稳定在2以下,这样就大大延长了下游反渗透膜的寿命;反渗透是在压力驱动下,选择性地去除98%以上的无机离子,但产水还不能满足中、高压锅炉的用水要求;EDI(Electrodeionization)技术则是依靠电场作用,去除水中的无机离子,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革新的高/超纯水制备技术。它把传统的电渗析技术和离子交换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克服了电渗析不能深度脱盐的缺点,又弥补了离子交换不能连续工作、需消耗酸碱再生的不足。其产水水质满足锅炉用水对电阻率、硬度和硅等要求。

2全膜法工艺的应用

2.1项目概况

青岛恒源热电有限公司2002年新建项目中,锅炉补给水系统设计规模为供水量2×90m3/h。产水水质符合高压锅炉给水规范,电导率<0.2μS/cm,SiO2<20ppb,硬度≈0。

该锅炉补给水系统采用超滤、反渗透、电除盐等先进的工艺技术,控制系统设计为:PLC 上位机自动控制。总投资约600万人民币。

2.2原水水质

系统的原水是自来水厂处理后的当地水库水,水质如表1。

2.3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采用了“超滤 单级反渗透 EDI”的全膜法流程:

原水泵→蒸汽加热器→盘式过滤器→SEP超滤装置→还原剂加药装置→阻垢剂加药装置→5μm保安过滤器→高压泵→反渗透(RO)装置→中间水箱→中间水泵→EDI装置→除盐水箱→除盐水泵→加氨PH调节装置→用水点

预处理系统选用盘式过滤器 超滤工艺,其中盘式过滤器的主要作用是拦截水中可能的大颗粒物质,保护超滤膜。

这些膜分离产品的应用,使得整个车间布置简洁、工程建设周期大大缩短,而且厂房高度仅需4米多,节省了相当地土建投资。

2.4运行记录

自2002年11月投运至今,超滤进水水质较差,SDI15检测不出;而超滤产水SDI15保持在2以下。

反渗透的进水电导率在250~300μS/cm,产水电导率则在3μS/cm左右,见图1。

在此进水条件下,EDI的产水水质在12~13MΩ.cm(@25℃),如图2所示。因此,在类似原水水质条件下,采用一级反渗透加EDIxx能够满足高压锅炉用水的要求。

锅炉给水的一个重要水质指标是硅含量。为此,对流程几个点总硅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如表2。

可见,EDI产水的活性硅含量xx满足要求,EDI对弱电解质硅的脱除率为86%。

3结论

在锅炉补给水制备工艺中,采用超滤技术替代传统的砂滤及活性炭、采用反渗透技术替代阳阴床一级除盐、采用EDI替代混床离子交换构建的全膜法工艺,在青岛恒源热电厂的运行经验表明,系统运行稳定,产水电导率小于0.09μS/cm,总SiO2含量为7ppb左右,xx满足锅炉用水要求。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引用锅炉补给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