钥匙和锁的故事

钥匙和锁的故事

2010-03-01 22:32:02 阅读4 评论0 字号:


  我们家原来有一把铜锁,手指那么长、两指那么宽、下部呈梯形状。有趣的是,铜锁的开启是拔出和塞进的,有两根铜针来完成这样的任务。而钥匙是扁扁长长,只有半指宽。我知道,这样的铜锁已经是带有“古典”性质的了——一些卖古董的小店小摊,偶尔还有摆着,大概价格也不菲。当然,比这样的铜锁更古更老的,肯定还有,但是,我好像没有见到过。

  我印象中,小时候更多地看到和使用的是挂锁和上海人叫做“司别灵”锁——正式的称呼好像应该叫保险锁。挂锁很简单,凡是要把两边连起来的都可以用挂锁,门也罢、箱子也罢,或者其他什么。上下一插,就锁住;要打开,就用钥匙从下往上或者边上插,轻轻一拧,咔嚓打开。也许,保险锁要xx多了,至少,上海人家的房门,基本上都用的是保险锁。保险锁首先是美观,因为它的安装是镶嵌式的,要在门上打一个洞,于是,锁和门就在一个平面上——这就不像挂锁,很远就能看到。这样,保险锁的{zd0}好处,就是安全,因为不管怎样,让旁人不知道门里是不是有人;不像挂锁,只要挂着,一看就知道屋里没人,三下两下还很容易砸开。虚虚实实、实实虚虚,保险锁的普遍使用,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保险。但是,我的理解是,保险锁还有一个重要功能,那就是里面还有保险,轻轻一转,于是,即使外面有钥匙,也无论如何打不开。

  在那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年月里,招待所和一些旅店、饭店为了防止坏人做坏事,总是把保险锁的保险拆掉,用意就在于你即使关上门好像锁上了,然而,对不住,外面总能把门打开。因此,现在想来,那时候那样的保险锁其实应该改名了。

  锁,就像专门技术产品,也在不断升级更新。但是,从一般家庭来看,还是基本那个模式,无非就是可以多拧几下,多了几道保险。

  不过,我们的宾馆、酒店(已经很少有再叫招待所、旅店什么的了)锁的变化还是与时俱进的。现在,如果还有什么保险锁之类的,肯定是老土老土,早已是采用钥匙卡啦。而钥匙卡也分成两种,首先是插入式的,而现在已普遍使用感应式。不要说繁华的都市,即使是穷乡僻壤,也已经看不见那种什么保险锁了。

  到国外走走,奇怪了,保险锁还是非常普遍。大堂办了入住手续,拿到的往往是一把最最传统的钥匙,也许生怕容易失落,还会和一块小小的木板相连——上面写着房间号码什么的。

  我有些奇怪,有些纳闷,为什么比我们发达、富裕的国家和地方,却还用这样我们看来是落后的东西?我寻思,其实阔绰了、有钱了,并不用把以前的东西都抛弃掉,能用的、或许还是价廉物美的东西,我们xx可以继承下去。再说了,卡片式的钥匙和锁,固然有其先进性,但是,保险锁之类的也有其优异性,譬如不宜掉失、容易开启,更重要的是,它肯定便宜。放眼一望,遍地卡式,这肯定也是一笔令人触目的开支。

  同时我又想到,我们在发展的时候,对传统似乎也应该比较掂量,能用则用、能保则保。一古脑儿全都废弃、立马全都{zx1},恨不得一步站上{zx1}潮流——好像也有些走了极端。奇怪的是,到了国外,我们确实对一些新东西有兴趣,但是,好像也很普遍,我们更大的兴趣倒是传统、甚至是一些陈旧古老——那才是历史,那才是一部部巨著。

  据说,卡式钥匙和锁也已经落后,先进的是指纹触摸、{zxj}的是眼球感应——呜呼,我杞人忧天,看来,我们的宾馆酒店,不久就又要忙着改朝换代了。





引文来源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钥匙和锁的故事】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