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xx工业锅炉制造业未来

伴随我国国民的蓬勃,近年来工业锅炉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突出成效是,标准日益规范,技术水平逐步提高,产品品种不断增加,经济规模显著扩大。

然而,在行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随着我国对安全、节能和环保方面的要求逐年提高,如何在推进行业健康稳步发展、确保工业锅炉安全运行的形势下,进一步加速推进节能减排的开展,已成为工业锅炉行业未来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和严峻挑战。

行业发展喜中有忧

我国工业锅炉制造业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推进行业驶上发展的快车道。由于市场需求的不断加大,生产数量增加较快,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国持有各级锅炉制造许可证的企业为1555家,其中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的达1205家,地方省、局批准的达350家,可以提供各种不同压力等级和容量的锅炉,满足当前我国市场的需求。

纵观工业锅炉行业的发展,虽成绩斐然,但仍有隐忧。

首先,行业总体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目前行业中仍存在生产厂家过多、生产分散,多数企业生产能力较为低下、企业间发展不均衡、生产集中度不高等问题。经调查,虽然大部分企业通过转换经营机制,使企业活力有效提升、市场反应能力明显增强,但部分企业仍然缺少长期发展战略,致使企业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不强、投入不足,导致产品开发的档次和水平依然不高,产品性能质量没有显著提高。

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市场竞争处于低级化,行业总体技术水平、经济效益提高不快。

其次,能源浪费现象严重。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量大面广的工业锅炉要消耗大量的煤炭,同时也是我国主要的煤烟型污染源。

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工业锅炉分会调查分析:我国目前在用燃煤工业锅炉约47万余台,每年消耗标准煤约4亿吨,约占我国煤炭消耗总量的四分之一。然而,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仅达65%左右,这一指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5~20个百分点。

行业节能潜力巨大

着眼未来发展,节能减排既是工业锅炉行业的当务之急更是长远战略要务。

工业锅炉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尽人皆知。但同时,全行业所耗用的能源量之大,烟尘、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氧化物排放量占全国相应排放量比例之高的现状,不仅说明目前工业锅炉行业的节能、环保指标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有较大差距,而且充分说明行业节能潜力巨大。

节能减排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进程中,能源利用率低、消费结构不合理、供需矛盾加剧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恶化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加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据中国工程院专家预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年消耗能源在严格控制下仍将达到30亿~38亿吨标准煤。届时,国内能源{zd0}供应量约为32亿吨标准煤,可见能源供应缺口较大,特别是石油资源更为短缺。然而量大面广的工业锅炉不仅要消耗大量的煤炭,而且已经成为其主要的煤烟型污染源。为此,工业锅炉行业成为我国开展节能降耗、提高能效、减少污染的主要对象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已经将燃煤工业锅炉列入“十一五”xx节能重点工程之首。

近年来,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大范围展开,新《节约能源法》使节约资源成为我国基本国策,节能减排工作已成为全社会参与的国事、大事。针对日益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耗和日趋严峻的环保压力,国务院审时度势修订了能源政策,强调“能源开发与节能并举,把节能放在xx”,号召国民在能源消耗利用上实行“节能减排”,并制定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在这种新形势下,工业锅炉行业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

目前,工业锅炉行业节能减排的压力还比较大。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新修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新修订)、《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

相继颁布和实施,工业锅炉行业的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

但可以肯定,推进节能减排将是行业未来的工作重点和{zj1}挑战的工作,其促进良性发展必将受到国人的瞩目。

长期以来,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工业锅炉分会在推进节能减排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先后在全行业开展了两批节能产品的评选工作,此举受到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领导的肯定和好评。与此同时,在“中国锅炉网”上开辟专栏积极进行节能减排工作的宣传和成果推广工作。

为扭转工业锅炉行业当前的被动局面,需要聚集全行业的力量,围绕国家节能减排战略、抓住新的发展机遇,统一认识和行动,进行工业锅炉节能减排共性和关键技术及相关机制、体制的创新。行业未来的工作重点是,加速产品结构调整,推进节能减排,研发高技术含量产品,以实现工业锅炉行业可持续发展,尽快实现国家节能减排战略对工业锅炉行业提出的目标和要求.



无显示 无显示
郑重声明:资讯 【节能减排xx工业锅炉制造业未来】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