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院十数日,对某三甲医院服务管理方面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一线紧,二线松,三线落后。 一线是住院门诊医师护士,患者多,又是创收门户,估计个人收入和业务量也有固定联系,所以整体服务态度不失热情,这点是值得肯定的,起码病患和亲属在心理上有点慰藉。有位可能对内情了解较深的陪护说,“现在根本没有必要给医生送红包,送上红包无非换个笑脸,其实反正他们要给你开检查化验,开好药贵药,为了病家配合,自然就把笑脸送给你了。”此言不虚呵!护士在医院一线是底层,相当于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为了饭碗,自然不愿有病家投诉一类事情发生,且医院的管理也侧重于护士流程,所以服务大体也能说得过去。有特色的是,该院住院部病床实行责任医生、护士制度,一个大病房有时有两三个医生负责,就形成了病房不好按男女分配,只能在大体照顾性别的前提下,按责任医生延揽入院的病人分配,就形成了好多大病房男女患者混住的现象。 医技科室可以看做医企的二线。这次陪侍,最头大的就是跑医技,一会预约CT,一会预约B超,还有最麻烦的同位素检查,排队、预约、陪患者去做检查,在住院楼和散布在门诊、影像、高科技楼各个楼层中跑上跑下,非常可笑地是医院既然把者录了条码,为什么就不能由住院科室从内部替患者预约好检查项目呢?二线和一线之间缺乏有效率的沟通,是医院企业管理最不成功的一处。再者,医技科室可能负载超额,对患者没有什么友情的笑脸,反倒是爱来不来的一种神色,反正有医生开出来永远做不完的单子,根本不用去考虑设备闲置下来怎么办,所以从玩技术的高度出发,永远对患者的咨询是一种居高临下爱答不理的态度,把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卫生常识普及的大好平台白白浪费掉了。从二线看医院,更像是一种国有企业垄断经营的味道。 至于三线,像收费、食堂一类的窗口,就更是落伍时代,乏善可言了。收费处不能用卡,逼着病患亲属在大额费用支付面前使用大额现金,不便不说,安全和紧急支付都是大问题。食堂节日前后就只供应包子一种主食,皮厚馅少,连陪侍人员都闲粗粝,怎能充当病人的营养餐?四十多年前遗少曾经住过一次医院,当时供应的饭食属于xx康复的组成部分,不仅由医师指导,依病情确定“甲乙丙”三个餐等,并额外有流食、半流食特餐供应术后和消化系患者,配餐员提前{yt}到各病房逐床预定营养餐,按时推保温车配送。事过近半个世纪,医院的病号饭居然落到了和民工大食堂比肩的地步,彻底是把餐饮服务排除到医疗康复程序之外了。这也正符合了三甲大医院向企业化转轨的特性——只要xx和检查能卖得出去,哪管你病人天天吃方便面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