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点薯成金——广西发展薯类作物启示- chenyc007的日志- 网易博客

科技助力 点薯成金——广西发展薯类作物启示

2010-02-23 12:45:58 阅读9 评论0 字号: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牵动着各级部门的神经。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产品的多样性和有效供给。如何利用贫瘠的荒坡和冬闲田,为粮食生产寻求新的增产空间?我区农业科研部门积极探索,将目光投向了老百姓日常餐桌上最普通不过的食物——淮山、红薯、马铃薯、木薯……它们有的好吃不易种,有的只能一年一熟,还有的对土地、气候、光照要求过高,原本不太受农民待见,但经现代农业技术的改造,这些不起眼的薯类作物摇身一变,成为深埋地下的“发展股”、“潜力股”,创造出了一个个“万元地”的“神话”。

  对广大农民而言,“瘦土”种“黄金”,或许不再是梦想。

  薯块虽小前景广阔

  “众所周知,广西山地丘陵多、平原少,人口多、耕地少。总体而言,广西土壤不太平衡。”国家农业淮山药项目首席专家、国家木薯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下文简称经作所)书记韦本辉研究员告诉记者,广西位于亚热带地区,雨季集中在5至9月,受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影响,水土容易流失,养分也易流失蒸发,导致土壤营养不足;此外,受喀斯特地形地貌影响,我区大石山区内缺乏平整松软的土地,耕种起来并不容易;而绵延的海岸线旁,滩涂沙泥土质虽松,养分却不尽如人意。目前全区耕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1.16%,还有占土地总面积56.84%的荒山荒坡开发利用程度很低。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先天不足”的“瘦土”,为广西粮食生产寻找新的增产空间,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多年来始终是我区农业工作者最关注的课题之一。

  “水稻、玉米等作物长久以来支撑着广西乃至全国的社会生活,但是这些作物发展到今天,单产已经处于较高水平,继续增产增值的难度不小。若在保证基本耕地面积和挖掘水稻、玉米、小麦几个大作物的增产潜力之余,将南方地区薯类作物作为我国粮食安全、平衡全国市场时空需求、促进农民增收的辅助性作物加以利用,薯类作物将大有可为!”韦本辉提出了大胆设想。据悉,淮山、马铃薯、木薯、红薯等薯类作物在全广西的种植面积已有1000万亩,均是广西农产品中很有分量和前景的品种。薯类作物具有单产不低、无公害、耐贮藏等发展特点,还可作化工、食品、医药的加工原料,例如,木薯初加工后可生产出淀粉和酒精,深加工后还可生产出2000多种化工产品。此外,薯类作物深受百姓欢迎,卖价也不低,市场前景良好,不失为农民增收的一条好路子。

  淮山产业 薯类中的“发展股”

  每个初次走进经作所的人,几乎都会被韦本辉办公室里那根大腿粗细的淮山标本“吓一跳”:长1.67米,径粗20厘米,重达23.7公斤。“我们的试验田里还收过更大更粗的,可惜办公室容纳不下。”韦本辉和他的团队难掩自豪。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又是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们得摸着良心说,农民太辛苦了!”孩提时代,每到种植淮山的季节,都让韦本辉又喜又怕:喜的是淮山香滑可口,几个月后便能大饱口福;怕的是种淮山时需要用锄头、铲子在平地里挖出一条约90厘米深的土沟,还要将坚硬的土块细心敲碎回填,好让淮山根茎往土里钻,待到收获时,又要再次刨开深沟,把淮山一根根地挖出来。即使采取地上搭架的栽种方式,每亩地光是搭架子也要花上几天时间。无论种还是收,都费时费力,他的双手因此总被粗粝的泥土和农具磨得血泡累累。

  从那时起,发展轻便技术、为农民减轻劳动强度的想法,就在韦本辉的心里扎下了根。

  2001年,韦本辉带领他的科研团队正式跟淮山等薯类作物较上了劲。彼时,淮山被视为小作物,耕种仍停留在挖沟搭架的旧模式中,产量低下,根茎长势良莠不齐,而广西和国内对淮山也缺乏系统研究。一张白纸好作画,经过几年探索,韦本辉和他的团队研发出“淮山无架节水生态定向结薯栽培技术”:只需在地面开挖出一道半圆形浅坑,再垫上硬质材料,便能引导淮山横着生长,如此种植出来的淮山,块茎匀称、高产、易于采收,还能脱离平地,在山坡上种植。

  专用于种植淮山的新型铁牛——悬浮型开沟机,则进一步提高了淮山栽培的机械化程度。只需驾驶它在田里兜上一圈,松土开沟成垄一气呵成,在垄顶上就可以直接播种,每亩所用人工比传统种植方法减少15人,节省投资成本10%以上,且种出来的淮山薯型笔直光滑。2009年12月8日,由广西农业厅组织中国农大刘庆昌教授等组成的专家组,对武鸣县宁武镇实施的“淮山药机沟高效栽培技术示范”进行了现场田间测产验收,桂淮5号每亩有效株数1408株,平均单株重2.55公斤,{zd0}单株薯重5.1公斤,折算每亩产鲜薯3779.1公斤,比传统种植方法增产一倍以上。

  日前,在南宁举办的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淮山药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启动会上,淮山产业俨然成为薯类作物中的“发展股”。各省专家认为,淮山本身兼具粮、菜、药作用,营养全面,有保健功效,开发前景广阔,市场价格近些年来一直在攀高,在北方地区每公斤鲜薯由过去的8-10元涨升至目前的16-20元,在南方地区,也由前几年的每公斤鲜薯4-5元涨升至目前的8-10元,成为全国各地实现亩产万元产值的典型作物之一,农民推广种植积极性越来越高。通过扎实有效地协同攻关,有可能复制“小土豆,大产业”的效应,在全国形成继红薯、马铃薯之后的第三个薯类大产业——淮山药产业,种植面积如能达到3000-5000万亩,就可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作出贡献。

  科研跟着市场走 红薯土豆结“金条”

  “科技可以让农作物增产,但不一定能让农民增收。”在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淮山药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启动会上,长江学者、广西大学副校长陈保善教授的一席话发人深思。如何避免粮食作物陷入增产不增收的困境?科研跟着市场走——我区红薯和马铃薯的创新培育模式,对此做出了有力的诠释。

  我区传统红薯品种种植多为秋种冬收,在长日照条件下的春夏两季种植,往往产量不高,个头“缩水”,多作为繁苗或作饲用。对此,韦本辉和他的团队选育出“弱感光”型的高产红薯品种,在广西不但可秋种冬收,也可以冬种春收、春种夏收,实现了一年三熟。2009年,北海地区利用“弱感光”型红薯品种进行冬种春收和春种夏收试验示范,地头价每公斤2-3元,经由浙江商人运到浙江、上海等地,批发价每公斤便达5-6元。韦本辉表示,我国北方地区,每年3-7月份不能生产红薯,而在广西等南方地区,若能利用适种品种和冬闲田及甘蔗地等,每年发展1千万亩冬、春红薯,在不增加耕地面积的情况下,不仅能解决北方地区红薯鲜薯不足的问题,还能大幅增加农民收入。

  马铃薯的增收潜力也不容小视。韦本辉提出,应发展晚秋、冬种和宿根蔗早春马铃薯,如利用稻田、桑田晚秋种植马铃薯面积达到100万亩,宿根蔗地早春种植马铃薯100万亩,加上现有的冬种马铃薯近200万亩,广西马铃薯种植面积就可以达到400万亩,产值将达到几十亿元。2009年,韦本辉主持国家马铃薯项目与玉林市农业推广站合作,进行了早稻+晚稻+晚秋马铃薯的试验示范。双季稻亩产已达800-1000公斤,马铃薯10月份播种,春节前收获,亩产有望达到1500-1750公斤。这一技术实现了粮、薯双收。

  “倘若玉林经验能够得到推广实施,加上采用其他科技手段,就有望推动南方冬闲田的晚秋、冬种和蔗地春种马铃薯产业发展,农民的米袋子和钱袋子都会胀起来。”韦本辉充满信心地说。

                                                                                           [日期:2010-01-31]  来源:广西日报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科技助力点薯成金——广西发展薯类作物启示- chenyc007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