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名产四奇
 

名产四奇

    如派盆景 如皋花木盆景的栽培渊源久远,最早始于宋代。现人民公园内存有北宋教育家胡瑗遗存珍品古桧柏盆景“蛟龙穿云”,其“鹿角”毕露,苍老挺拔。水绘园内存有落地盆景“古桧”相传为南宋曾文昭公曾肇手植,爆龄突纹已愈八道,依然树势矫健。如皋花木盆艺术于明代盛传于民间。据清乾隆庚午年《如皋县志》记载:“明天启间,令李衷纯,相四境之宜,授民以艺,植卉木之方”。人民公园现存“龙腾虎跃”绒针柏盆景,即为明代留存珍品。数百年来如皋花木盆景技艺相传,形成独具风格的“如派”盆景,为全国盆景七大流派之一。如皋盆景选用小叶常绿品种的松、柏、榆、黄(杨)等材料,以蟠扎为主,辅以修剪,工艺精细,造型多为“两弯半”的“S”型,可组成“云头”、“雨脚”、“美人腰”等,姿态清、奇、古、朴。其代表作“雀舌罗汉松”,“五宝绿珠杜鹃”、“重瓣六月雪”、“白皮黄杨”等都为如皋县原产珍品。xxx纪念堂前陈放的一对巨型针松盆景为如派盆景。改革开放以来,如皋花木盆景的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83年成立了如皋市花木盆景协会,致力于实用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组织会员开展科研,花木盆景速成栽培技术、盆景外运保鲜活技术、苗圃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柳树高位换枝技术和银杏人工授粉技术等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如皋花木盆景蜚声海内外,如皋也赢得了“花木盆景之都”的美称,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工艺丝毯 中国工艺丝毯源远流长,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生产。然而到了建国前夕,中国工艺丝毯艺术在国内失传。为了抢救这一民族瑰宝,1973年如皋市在南方xx丝毯业务,形成了有别于琢县毯(北派丝毯)的南派丝毯风格。如皋丝毯设计上兼收并蓄、造型独特、色彩丰富,既继承了我国传统工艺特色,又融进了世界现代艺术风格。生产工艺上,在挖掘传统的 “手工栽绒”和“倒钩”工艺的基础上,又融编、织、拉、盘、簇、片等工艺于一体,大大增强了丝毯的粗犷、浑厚、古朴的韵味。20世纪70年代初成立、并xx南派丝毯的如皋丝毯工艺丝毯总厂,经过20多年的不断提高,如皋丝毯已从传统的方、圆、矩形毯发展到三角形、多边形、波浪形、不定形毯;从传统的单面丝毯发展为双面丝毯;从传统的手工栽绒到综合运用编、织、结、拉、盘、钩、簇等新工艺。种类有壁毯、地毯、屏风毯等三大类10多个系列、1000多个品种式样,蜚声海外,外销欧美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皋风筝 如皋制作、放飞风筝的历史悠久,是我国风筝的发祥地之一,与北京、天津、山东潍坊并称中国四大风筝产地。清光绪《通州直隶州志》第四卷《民赋志·物产》载:“风鸢出如皋,自草虫鱼鸟以至仙佛,无巧不具;有一排九雁、十三雁者,可折迭藏之。”而如皋的折叠风筝和奇妙的组合音响风筝更是全国xx。相传,三国时,如皋百姓不堪魏国官兵骚扰,遇有魏兵侵犯,就用一种叫做“慢口”葫芦风筝通风报信。到了明代,如皋风筝即独树一帜。清嘉庆《如皋县志》记载,如皋的风筝,从草虫、鱼鸟、车船,以至仙佛仕女,无巧不备。到了清道光年间,如皋民间 制作、放飞的风筝不仅源远流长,盛况空前,而且是一项不可多得的群众体育文化娱乐活动。如皋风筝,俗称“鹞子”。以绢、布、棉纸、竹篾、丝线、棉线、铜丝、无色颜料、浆糊、牛皮胶、葫芦、瓠子、银杏果、蚕茧和毛竹等为原材料,经过出样、扎骨、剪裁、糊裱、彩绘、试线等10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其结构巧妙,大小参差,花色缤纷,风韵神似。

    如皋风筝,大致可以分为造型风筝和音响风筝两大类。清代以后,如皋风筝蜚声海内外,且代有传人,历久不衰。

   如皋红木雕刻 如皋红木雕刻以林梓镇最负盛名,是xx的雕刻之乡。如皋林梓镇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红木工艺品和家具的雕刻、生产。林梓的红木雕刻,讲究美术造型,具有结构精巧,木纹清晰,做工精致的特点,被众多外商誉为“中国之最”、“中国家具{dy}”。现在,如皋红木雕刻工艺与南通的蓝印花布、扎染工艺品、织毯艺术品以及海安的丝绸,被世人列入了“国礼”。为了进一步拓展红木雕刻生产,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2000年,如皋市林梓镇政府投资建成了林梓红木工艺品市场。该市场设在林梓镇中心街道上,近70家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分布于街道两旁,延绵几公里,成行成市,从生产、销售到运输xxx运作,形成了行业优势。同时,如皋市有一所职业中学开设有雕刻培训班,专门教授红木雕刻制作艺术,每年培养40多名学生,为红木工艺品市场源源输送手艺精湛的雕刻师。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如皋名产四奇】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