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加工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解决就业问题,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稳定和谐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正是我国进入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工贸易的升级主要指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升级、从产业价值链低端环节向xx环节升级,以及营销控制、品牌管理等方面升级;加工贸易的转型主要指来料加工向进料加工转型、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外资企业支配向民族企业为主转型。因此,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方能实现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从而加快转变外贸增长的方式,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
1.加工贸易比例先升后降
我国加工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1980年占4.4%,1989年占32。3%, 1996年占50.6%,1998年达到53.4%,以后开始缓慢回落,2000年回落至48.6%,2000-2006年大概保持为48%;2007年回落为45.4%。总体上来看,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加工贸易所占的比例呈现了前期增长,后期回落的态势,虽然加工贸易能够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能够拉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以及对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的附加值低,发展方式粗放,它赚取的仅仅只是非常少的加工费,处在国际分工链条的最末端。而加工贸易在外贸总额的比例的回落,说明了这种状况正在得到有效的改善。
2.由中低端向xx转型升级
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率1990年为35.50%,2005年为51.99%、2006年为58.76%、2O07年为67.66%,从以上数据中不难看出,加工贸易增值率不断提高,特别是连续三年的快速稳步提高,加工贸易配套值呈现出较快增长的形势。特别是近两年中,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政策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我国加工贸易正从产业链中的低端向xx攀升。我国政府还不断调整关于对外加工方面的政策,比如提高设备、医药生物设备等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降低纺织品、钢材、家具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设备、生物医药等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这些经济调整政策,无疑加快了我国加工贸易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的步伐,能够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幅提高民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3.进料加工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
1993年,在来料加工贸易中,内资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 占89.8%,三资企业占8.3%;而在进料加工贸易中,内资企业只占29.11%,三资企业占70.5%。
经过90年代后半期一系列的产权制度改革,三资企业的发展令人瞩目,在进料加工中,三资企业继续占据绝大比例,并且在来料加工贸易中所占的比例也从2004年起超过国有企业,并且还在不断地拉大差距。而数量逐渐减少的国有企业,在加工贸易中所占的比例也随之逐渐下降。主要原因是在改革开放初始,政府就开始鼓励三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因此其在加工贸易中一直占据领跑位置,比例一直居高不下。而由于国有企业外销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等企业发展要素的差异,于是形成了三资企业主要经营进料加工,而国有企业主要从事来料加工的局面。
4.加工贸易产品占据国内市场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加工贸易产品正在逐步进入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因为中国政府逐步取消对外资企业业务的限制,而在国际市场上,加工贸易产品又屡屡遭到反倾销的调查,更多的加工贸易产品转而把目光投向了国内市场销售,国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另外,有些加工企业既有自己品牌的生产,也利用过剩生产能力从事对外加工贸易的业务。在市场上,加工贸易企业与一般贸易企业的界限正在淡化,这主要表现在加工贸易产品和一般贸易产品的区别界限的淡化。
二、我国加工贸易转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国际产业链中所处的低端地位
在通常情况下,在整个国际产业链的研发与设计、全球营销、生产制造三个阶段中,生产制造阶段创造的附加值只占不到30%,然而在简单的制造与装配工作——生产阶段的{zd1}端,创造的附加值只占5%-10%左右,甚至更低。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在核心技术、产品设计、软件支持、品牌控制、销售渠道、软件支持、关键零部件配套、关键设备和模具、关键零部件配套等xx环节仍然大幅度地依存、受制于国外。而我国加工贸易的特点是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度高、增值率以及附加值低,在国际产业链中,主要是承接低端零部件的配套生产和最终产品的组装。
目前,我国出口企业中拥有自有品牌的不到20%,自有品牌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的比例不足10%。核心技术的落后,使我国出口产品受制于国外的情况非常严重,家用电器冰箱的压缩机,xx液晶电视所用的显像管,以及xx服装的面料来源都是进口的,甚至商务部网站的资料来源都被印上了深深的外国专利。
2.“两高一资”的加工贸易企业较多
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急功近利,对于一些加工企业的选择不够,只是一味鼓励,一味优惠,接收了西方发达国家转移的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消耗量大(两高一资)的产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耗费能源、资源,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特别是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因为开放较早,加工贸易所占的比例比较高,各种污染尤其是工业污染也比中西部严重。
3.加工企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从改革开放以来,开放条件相对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率先迈入经济加速增长阶段,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使东部与中西部的加工贸易发展很不平衡。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罗百辉表示,这是因为在改革开放伊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我国政府采取了优先发展东部地区,梯度推进西部开放战略政策。罗百辉认为,我国东部地区现已发展成熟,可以转移到西部一些比较优势逐步削弱的加工工序或者加工产业,既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又利于东部地区加工贸易的进一步转型升级。但从现在的一些环境来看,东部转移产业到中西部的时机虽然已经成熟,但中西部的承接能力还不太成熟,一方面由于中西部区位条件处于劣势,更重要的是在于中西部和沿海的加工贸易领域之间还没有形成切实有效的转移和传递机制。
2007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中,东部地区占97.4%,中西部只占2.6%。加工贸易的这种地域分布特征,直接体现了外商投资的地域选择,同时,这种情况致使中西部的资本、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流向东部或者沿海地区。从而更加加剧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三、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
要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优先发展高科技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当前应该特别关注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1.制定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拉动我国对外贸易增长,为我国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加工贸易为了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进一步明确加工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支持的政策措施,制定一个科学的中长期发展的规划,已经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针对我国产业调整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结合国际生产分工产业链的特点以及发展道路,应该制定相应的发展指导目录,鼓励民族企业进入国际化产业链中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环节,逐步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提升全球产业价值链中我国加工贸易的地位
提高我国出口加工贸易的附加值的方法有二种途径,{dy}是营销与品牌,抢占全球营销与品牌xx必须要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可以通过引进以及培训的办法,培养一大批能开拓、懂管理的各方面人才以及企业家。除此之外,还需要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从而提高营销与品牌的软实力。第二,研发与设计。目前,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让更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落户,吸收技术以及研发设计能力。采取鼓励政策,所谓“以市场换技术”。但是,长远的目标还是国内企业要能够掌握核心技术和研发设计能力。
3.积极推动加工贸易梯度转移
在过去几年里,我们一直在提倡讲东部一些产业转移到西部,即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但到如今为止,中西部加工贸易占全国比例仍然不足3%。目前,由于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东部的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陷入困境,不再有成本优势,而转移到西部是它们{wy}可行的办法,因此,非常需要政府的支持,将东部的成功发展经验复制到西部,比如“特区”这一行之有效的措施。在中西部划定的“特区”里,落户企业将享受各种政策优惠,比如税收、融资、土地价格等方面的支持与优惠,可以提高落户加工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4.完善对加工贸易的管理
一是要完善加工企业的准入制度,目前划分加工贸易企业的标准以是否遵守海关监察管理规定、进出口总额等标准来设定的,相对比较宽松,在今后的相关政策制定中,必须要考虑的是企业的社会保障以及企业环保工作的要求,依照政策要求来完善企业准入管理。
二是要建立一个关于政策的动态微调机制。政策要具有稳定性和严肃性,不能朝令夕改,要在政策大体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微调,或者从严,或者从宽,才能让政策有利于民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才能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才能让政策xx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经济环境。
5.加大对民族企业的扶持
现在的中国经济下,为了招商引资,引进技术以及管理,使外资企业受到的是“特权”待遇,我国的民族企业却受到不公正的竞争机会,要提升加工贸易的民族企业比例,必须使民族企业自身提高业务能力、创新能力、技术水品、管理水平。除此之外,要营造能促进内资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逐步取消对外资企业的“特权”待遇,还内资企业公平竞争的机会。
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罗百辉指出,要提高民族企业在加工企业中的比例,除了自身的努力,如不断加强科技研发的投入,掌握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加工等提高技术含量,提高附加值的努力之外,还需要政府出台一些相关的扶持政策。可以通过一些既可以提高国内配套企业价格竞争优势,又不违反国际上的反补贴法的税收政策予以保护。